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新研究
時間:2022-03-25 03:33:15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校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藝術創新能力、藝術修養的基礎和源泉。當前,由于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缺乏創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因此,創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定時期內普通高校有效提升公共藝術教育質量水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創新
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開設各類公共藝術課程是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要達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要求,實現課程目標,就必須創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并保障其有效實施。
一、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現狀
當前,各大高校以選修課、限選課等形式面向學生開設了不同藝術門類的公共藝術課程,并且進行了“學分制”管理。由于很多高校對于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課程體系存在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課程設置不夠規范、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評價不夠全面、教學研究普遍落后等現象,所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整體不高。就目前而言,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與其他學科專業的發展相比,還處于明顯落后的狀態,這與國家倡導的大力加強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相適應的,因此,高校很有必要將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質量提上議事日程,尤其要加強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的創新。
二、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構建直接影響著公共藝術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當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課程目標設計不夠全面。在課程目標設計上,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普遍存在過于強調學生對于藝術領域知識的掌握,而對于學生綜合知識結構、能力獲得結構的培養則缺乏考慮,具體表現在對學生的語言、視覺、聽覺等方面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藝術作品的想象力、創造力、評判力的培養有所忽視。(二)課程內容安排不夠合理。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普遍存在內容覆蓋面比較狹窄,過于強調藝術專業學科知識內容,缺乏對跨學科、跨文化教學內容重視和關注的現狀,另有些教師的課程教學內容則以“大而全”為標準,每堂課教學內容的信息量都過大,因此導致教學內容松散,教學結構不緊。此外,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內容還應體現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藝術的比重,但目前很少有高校開設的課程內容關注到這方面內容。(三)教學方法運用不夠恰當。在教學方法運用方面,大多比較單一,層次不多,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多仍以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為主,有的教師過于強調一堂課的完美性,采用了形式色彩較濃的教學方法,但缺乏師生間思想的碰撞,所以課堂氛圍顯得不夠生動;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為追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采用了過于花哨但并不實用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四)課程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在課程評價體系方面,高校對學生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的評價大多采用討論、作業、論文、考試等形式,仍偏重于傳統的、簡單的、粗糙的、片面的筆紙評價方式,所以很難準確地體現學生在藝術課程學習中取得的成績與進步,也無法全面地反映學生通過藝術課程的學習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取得的收獲。因此,陳舊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對學生藝術課程學習全方位的測量和評估,也偏離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由此可見,高校亟須加強在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創新方面的研究,以此不斷促進公共藝術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創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有效途徑
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為進一步有效推進工作,創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已顯得尤為重要,勢在必行。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創新可通過因校制宜開設與拓展公共藝術課程、加強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融合、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藝術教育、完善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模式等途徑進行。(一)因校制宜開設與拓展公共藝術課程。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創新必須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且要與學校的長遠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目標、藝術師資隊伍、藝術教育硬件設施、學生的藝術素養等相適應。對于很多高校而言,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軟、硬件條件都有待改善,如學生入學時的藝術素養普遍較低、公共藝術教育師資不足、藝術實踐課教學所需排練場館數量不夠等,因此要根據學校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因校制宜、循序漸進地開設與拓展公共藝術課程。以江蘇某高校為例,該校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文件精神,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要求全校每年的公共藝術課程受眾學生人數不低于8000人,在面向學生開齊8門“限定性公共藝術課程”如《藝術導論》《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美術鑒賞》《舞蹈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書法鑒賞》等的基礎上,根據教師專業特長和學生實際需求拓展開設了若干“非限定性公共藝術課程”,如《剪紙藝術》《創意手繪》《陶藝制作》等課程,并將課程納入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學分管理體系。盡管如此,由于該校專職藝術教師數量有限,縱觀全校能從事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兼職師資也寥寥無幾,為嚴格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方案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任務,有效拓展公共藝術課程學生的受眾面,該校面向全體本科學生增加開設了由國內藝術教育專家主講的藝術通識教育網絡在線課程(爾雅課程),并將該課程規定為通識教育必選課,要求學生須在1~4學期內修滿2個學分(2門課程)的藝術類通識課程。(二)加強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融合。藝術教育對其他學科教育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在被其他學科教育影響著。其他學科知識向藝術教育的滲透與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藝術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得受教育者變被動接納為主動接受,從而實現寓教于樂。這也對藝術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不僅要熟悉藝術學科知識,還要廣泛學習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之中。經過不斷地探索與研究,部分藝術學科已逐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與融合并建立起相對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如有些學科的教學內容可作為有益養分融入藝術教育教學之中,有些學科的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引用到藝術教育教學中。以體育教學內容與音樂、舞蹈藝術教學內容的滲透、融合為例,體育教學中關于運動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的一些相關內容對于聲樂、舞蹈教學大有裨益。“氣息”一直以來都是聲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果聲樂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融入運動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直觀地對人類呼吸的方式和特點以及人體各個部位在發音時的具體狀態有所了解,那么可以極大地提高師生在聲樂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成效;如果舞蹈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恰如其分地向學生介紹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如人身體構造、生理機能等,那么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舞蹈動律、舞蹈訓練技巧等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此可見,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知識滲透、融合的意義非同一般,離開其他學科知識的支撐,師生們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或將陷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境地,如果藝術教育工作者對此無動于衷,那么藝術教育的發展將難以突破、創新。(三)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藝術教育。所謂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地域文化具有獨特性、傳統性、多元性等基本屬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要求高校要根據區域性、民族性特點開設特色藝術課程,目前高校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還處于探索試行階段,可從以下三條途徑加以推進。1.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高校可充分挖掘當地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公共藝術教育提供支撐和服務,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考察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藝術館等場所,聘請地方民間藝術大師走進課堂指導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方特色文化的獨特性、傳統性和多元性,從而使公共藝術教育更“接地氣”,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2.構建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藝術課程體系高校可根據辦學點的地方、環境特色進行統一綜合規劃,構建出代表性、和諧性、實用性強的地方文化藝術課程體系,凸顯地方文化藝術特色,課程體系可包含文化課和實踐課兩大板塊,文化課旨在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實踐課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其藝術創作創新能力。3.開設融地域文化與藝術教育為一體的課程地方文化藝術課程應充滿“鄉土氣息”且能恰如其分地與藝術教育融為一體,切不可作為“無關”的課程懸浮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之上,學校可適時聘請民間藝術家準確、充分地將源遠流長的地方文化原汁原味地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開設如《地方民間美術鑒賞》《地方音樂實踐與研究》《地方戲曲實踐與研究》等課程,地方文化依托于課程得以體現和流傳且與公共藝術教育融為一體,這將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增添別具一格的生命力和色彩。(四)完善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模式。公共藝術課程的課程評價是一種根據特定的評價要求和標準,通過對相關重要信息、數據進行系統性地采集,同時,運用各類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定量、定性方法,對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計劃、實施過程、教學成果等相關因素作出準確的且具有價值的判斷,并探尋有效完善途徑的專項活動。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模式是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觀念更新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完善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模式對于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共藝術課程評價分為狹義和廣義的課程評價。狹義的課程評價是指對課程過程進行評價。廣義的課程評價主要是以課程評價去分析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學習環境的優劣性、學生取得的進步以及教學成果等重要內容,其中涵蓋著課程需要評價、課程設計評價、課程教學過程評價、課程教材評價、教學成果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等主要內容。通過課程評價,能夠產生一定的反饋作用,從而有效推動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朝著科學化、合理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綜上所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思考、研究與實踐才能完成的。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撰寫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思考當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創新途徑,為推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性意見。
參考文獻:
[1]邵萍.當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策略探微[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85-87.
[2]王弘德,崔英娜.淺析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藝術教育[J].2015(10),101-102.
[3]于麗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與對策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2),141-143.
作者:徐乾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
- 上一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轉型路徑研究
- 下一篇:公共藝術教育完善中職課程結構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