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武秧歌與瘋秧歌研究
時間:2022-09-11 09:12:13
導語:民間舞蹈武秧歌與瘋秧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黃河三角洲武秧歌和瘋秧歌,是臨近區域流行的不同風格的兩種民間舞蹈,這兩種秧歌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在黃河三角洲民間秧歌藝術領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將主要對武秧歌、瘋秧歌兩種秧歌進行比較和研究,包括這兩類秧歌的起源、發展、表演形式、藝術風格、音樂風格中的異同,在實地考察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武秧歌、瘋秧歌在上述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武秧歌;瘋秧歌;藝術風格;比較研究
黃河三角洲在我國歷史文化發展中,底蘊豐厚,其地理位置較好、自然環境、文化資源較多。歷史上的黃河三角洲地呈現過繁榮的景象,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歷史背景,促進了秧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歌舞曲藝文化發展中,濱州出現了瘋秧歌和武秧歌等多種地方民間舞蹈,這些民間藝術形式流傳盛行已久,且濱州民間藝術形式較多。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這兩種類型的秧歌發展相對緩慢,武秧歌除濱州本地人了解外,其他地區了解甚少。從目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中能夠看到,很少有學者對武秧歌、瘋秧歌進行比較性的研究,現有研究成果較少。除此之外,現有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環境下,民間秧歌在傳承與保護中面臨很大困境,要將民間舞蹈發揚光大,要實現其傳承與發展,就要深入探索,從更深層次對武秧歌、瘋秧歌展開研究。
一、武秧歌與瘋秧歌的起源
(一)武秧歌。據史料記載,無棣縣埕口鎮新村武秧歌來源于天津,是當年梁山好漢三打祝家莊時的戰爭縮影,由于當時祝家莊易守難攻,梁山好漢宋江、吳用等人讓所有的好漢裝扮成農夫、樵夫混入祝家莊,然后里應外合戰勝了祝家莊,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逢傳統節日,人們都要把梁山好漢打扮成各種角色,再按照排兵布陣的陣法,以扭秧歌的形式進行表演,經過代代相傳演變成了現在的武秧歌,以前有很多習武的人和京劇的藝人,這些人為武秧歌的傳承發展帶來了便利。武秧歌就是在這種豐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背景下誕生和發展的,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韻味的文化舞蹈。與一般秧歌不同,武秧歌的演員要有武術功底,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以中年男性打扮為主,這個人在秧歌隊伍中起到了指揮引領的作用,表演中,“傘頭”手持一把傘,邊舞邊練。緊隨其后的是四個生龍活虎的“棒子”和四個“蹦鼓”,這些人都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底,要以男性青年居為主,這些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他們的角色與普通秧歌相同,分別代表是農工商學等各個行業。(二)瘋秧歌。黃河三角洲瘋秧歌主要流行于無棣縣小泊頭鎮北高村,是當地民間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藝術不在是局限在某個地域,而是受到更多催化逐漸走出本地舞臺,瘋秧歌也正是如此與多元化的思潮融合,有了特殊的社會地位。瘋秧歌在表演的過程中穿插進入了其他的民間藝術舞蹈形式,而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藝術。相傳瘋秧歌是由四季拳發展而來的,北高村高家的四季拳發源最早,到現在已是三十二代。相傳該村流傳最早就有“四秀拳”等拳術,祖師也小有名號,被稱為“白馬銀槍”的高公諱。此人從小喜愛武術,好打報不平。那是高公諱曾說“年”是一種怪物,每逢臨近春天來到時出現,于是,該老人組織了自己的徒弟們扮成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三藏、姜太公、諸葛亮來趕走“年”這個怪物。自民國一十六年,又有村里的村保從天津請來一位叫鎮二的教師前來傳授戲曲,在村里的老人的提供下,這位師傅把高公諱飾所興起的以趕走“年”為題材的人物編成了木偶戲,其中里面有孫悟空捉妖、太公封神、諸葛亮妙算。那時最出名的是孫臏大鬧五雷陣、走雪山等劇。每逢春節搭臺演出,受到了群眾歡迎和好評,四里八鄉的百姓也來觀看。又有高端臣在1920年把此改寫成了秧歌,這就是瘋秧歌的雛形。
二、武秧歌與瘋秧歌藝術風格的異同
(一)武秧歌與瘋秧歌表演形式的異同。武秧歌是黃河三角洲特色舞蹈藝術形式,是當地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相比之下,瘋秧歌雖然也包含在黃河三角洲民間舞蹈形式中,但其確實由其他地區秧歌傳播演變而來的,因此,在表演形式上存在差異。武秧歌與瘋秧歌同作為秧歌中重要的藝術形式,本質上是同宗同源,這兩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大同小異,以動作、音樂為主要元素。武秧歌與瘋秧歌表演形式的相同點表現在如下方面:武秧歌動作表演可以從一個“武”字窺得端倪,其動作復雜,而且對動作的力量性要求嚴格,需要體現出如武術般的力道。由于無棣縣的武秧歌是以慶祝攻打祝家莊勝利為背景產生的,因此其在最初的舞蹈創作中,以模仿打仗為主,因此,舞蹈動作及舞蹈編排中,自然而然包含了軍隊演練過程,包括布陣閱兵、點將開打、收兵等過程。演出活動對表演者要求較高,表演者情緒要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要與秧歌舞蹈情緒表達及情感表達結合起來。表演中的隊形設計與編排、陣法演變中遵循了八陣圖,所踏鼓點、步法變換中要保持統一。比如說具體的表演動時左腿會有彎曲的動作并伴隨小跳,右腿順著左腿的動作屈膝,而右手則是向外伸出再向相反的方向做相同的動作,順勢轉身,動作靈活,體現出一種山東無棣人內斂沉穩的氣質。表演形式總體來說動作下沉有力,兩腳沉穩扎根,步伐比較大,有著無棣人民粗獷的情懷。與無棣武秧歌相比,瘋秧歌的動作復雜性程度較低,動作力度較弱,因為瘋秧歌以展現農民日常生活為主,動作舒展灑脫,延續古樸自然的風格,感情上來說比較細膩含蓄。同無棣武秧歌來說動作幅度小,但是更注重的是韌勁,體現黃河三角洲人內斂堅韌的性格特征,也是體現瘋秧歌自然深沉的藝術特色。但是對于武秧歌而言,動作難度及力度要求較高,根源在于武秧歌要展現軍人的威武宏大,要渲染出戰爭的環境和氛圍。在時間上,武秧歌在表演中占用時間較長,因此,耗費的力度較強,整體上動作難度大。(二)武秧歌與瘋秧歌藝術形式的異同。藝術形式方面瘋秧歌與武秧歌有相似之處,無棣縣武秧歌與瘋秧歌是“文武”兩大秧歌的代表,地域派別及競爭中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特別是瘋秧歌受地方民族文化影響后,這種純粹的秧歌小戲轉變為單一角色劃分,因此,傳遞民族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武秧歌、瘋秧歌起源不同,但是作為秧歌的不同類別,也具有相同點,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獨特的藝術氣韻,經過時間浸染后,基于民俗意蘊層面,兩大秧歌展現出強烈藝術底蘊,在文化傳播中呈現出特殊表演形態。瘋秧歌、武秧歌在藝術風格中,避免了鄉俗禮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起來的,例如:武秧歌利用串村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了特有的情感。毫無疑問,武秧歌在表演中建立了樞紐帶。再例如:瘋秧歌表演融入了地方風俗及特征,在現代社會文化體制傳播中,瘋秧歌展現出獨具內在生命力,并在鄉俗禮儀方面展現出淡化的特征。其次,兩大秧歌展現出嚴謹性,從武秧歌和瘋秧歌的表演方式來看,這兩種秧歌儀式建立了隆重、莊嚴的氛圍,很多地區的秧歌表演已經成為政府表演的重要藝術形式,同時也成為了政府的一張名片。這張名片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僅僅加強了政府間的合作和交流,同時也增強了文化間的傳播,最近幾年的傳承發展,瘋秧歌、武秧歌在儀式程序中,提高了藝術表演性,這是原始民俗氣韻、秧歌自娛性的展現。最后,在藝術風格及文化傳播中,武秧歌、瘋秧歌實現了藝術功能上的轉變,實現了娛樂性、表演性的轉變。藝術風格上的轉變及相似相溶是原始生命情意、經濟直接交換的體現。時展變化中,受眾群體的思維意識、審美情趣的轉變,是導致武秧歌、瘋秧歌呈現出相似藝術風格的根本,這也是其未來發展中,面臨的主要變化和趨勢。現有藝術形式及風格方面,武秧歌、瘋秧歌都展現出重要價值和意義。武秧歌與瘋秧歌在藝術形式上存在差異性,各個不同的村鎮,都有自己的秧歌隊,進行秧歌展演活動。匯演中不同地方的政府領導格外重視,秧歌規模、要求也不同,武秧歌、瘋秧歌在不同村鎮有不同流派。秧歌表演從出場到結束,會在不同村鎮、縣市展現出互不相似的特征。武秧歌與瘋秧歌在藝術形式中存在如下不同:武秧歌能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在服裝道具、動作形態、出場程序中要求較高,這些元素對藝術風格及文化傳播產生了較大影響。武秧歌在秧歌本體的人數中,有著嚴格的規定、要求,在表演時間中有著明確的限制。武秧歌在表演中有著浩大的“打仗”陣容,在民俗文化藝術傳播中發揮了重要價值和作用。武秧歌與軍事戰爭相關,在舞蹈表演中以黑色的服裝為主,黑色服裝象征了士兵們嚴謹的作戰風格,展現了表演者剛強的性格特征,展現了秧歌舞蹈藝術形式特有的傳統性、保守性,在傳播中展現出較強的原生態氣息。我們都知道,老一輩的無棣縣人民尚武,這從無棣武秧歌得起源就可以看出,因此無棣武秧歌與瘋秧歌在藝術形式最大區別在于此,比如滾傘、掄傘等,將傘拋出在空中倒騰一兩圈后接住,手再順勢轉傘,表現出只見傘不見人的特點。其融合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武術,很多表演動作都結合武術的技術技巧,如上述的空中飛傘等,或是在表演時糅合拳腳功夫與兵器,使得整個表演看起來很是驚險刺激。相比之下,瘋秧歌比武秧歌表演人數要少,在藝術形式展現中,存在很大不同。瘋秧歌有固定表演儀式,注重的是秧歌本體的藝術性、表演性,秧歌本體在審美品質中得到廣泛關注。瘋秧歌在儀式性中,更具有嚴實、瑣碎的特征。與武秧歌不同,瘋秧歌表演中更具備現代特色,并不像武秧歌那樣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合,如在傘的運用上則相對簡單,表演時傘上下行進律動,多是傘頭從下向上的動作,比如轉傘,而像無棣武秧歌的滾傘、掄傘等很少出現,儀式化、程式化淡出人們視線。除此之外,現代生活發展中瘋秧歌在相互間的互動交流中,不斷發展。瘋秧歌由于最開始來源于其他省份,因此,服飾色彩中以鮮艷的顏色為主,包括紅黃、綠藍等明亮的顏色,這些顏色的搭配,營造了現代濃郁的文化發展空間,現代氣息濃重。(三)武秧歌與瘋秧歌音樂節奏的異同。武秧歌和瘋秧歌這兩種秧歌都屬于同一個藝術范疇,是傳統藝術的代表。雖然這兩種秧歌的起源和發展不同,但是在音樂風格中展現出統一性,兩種秧歌都以歡快的音樂為主,音樂節奏相對較快。武秧歌、瘋秧歌迎合了現代人審美情緒與心理,武秧歌在表演中減少了自娛性,減少了原有的“松散”狀態;瘋秧歌在傳統程式化儀式中,在秧歌本體動作節奏、動作提煉中,包含了固有角色。武秧歌、瘋秧歌在重新組合、調整中,展現了舞臺性、藝術性、表演性特征,這些特征在兩大秧歌中脫穎而出,兩種秧歌實現相互間的轉變,從自娛自樂的“下里巴人”,實現了表演性“陽春白雪”的轉變。同時因為這些轉變,讓武秧歌和瘋秧歌更能深入人心,發展成了具備喜聞樂見功能的民間藝術。從音樂風格的差異性層面分析,武秧歌包含了傳統音樂特點和元素。武秧歌作為黃河地區的民間藝術的代表,經過時代演變與文化洗禮,在傳承中發展創新,尤其是藝術百花齊放的今天,武秧歌借鑒融入了其他藝術種類,如舞蹈、戲劇等民間文化元素。這些優秀的民間音樂、舞蹈的元素,讓武秧歌和瘋秧歌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有內涵性和可觀賞性。像濱州地區的傳統音樂元素是呂劇,無棣武秧歌就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呂劇的音樂元素,比如呂劇武場伴奏樂器的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等。而且在音樂節奏上也借鑒了呂劇的一些曲牌名,像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等。瘋秧歌在音樂風格方面融合了更多的地方秧歌小調,音樂創選擇中包含了地方音樂創作元素,是在民間藝人創作基礎上進行排練和加工的。例如:《家家戶戶把秧插》就是明顯的安徽小調,在該曲調中就運用了相對歡快樂曲,展現了耕種時候家家戶戶辛勤勞作的場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人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場景。
三、結語
武秧歌、瘋秧歌作為民間歌舞的重要組成,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傳統秧歌表演中包含了拜廟、祭祀等環節。現代秧歌表演發生了明顯變化,例如武秧歌、瘋秧歌雖然起源及發展不同,但是在表演中將祝福、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現出更多表演性特征?;诖?,本文研究中,在文獻分析及資料搜集整理的基礎上,對武秧歌、瘋秧歌進行了分析研究,明確了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兩大秧歌在藝術表演、風格演繹、音樂風格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強調了當代文化藝術發展中,在人們審美需求發生變化的前提下,武秧歌、瘋秧歌需要融入更多的表演性特征。
參考文獻:
[1]沈建.關于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探究[J].大眾文藝,2016,(19).
[2]陳喆.淺談山東鼓子秧歌與齊魯文化的內在聯系[J].青年文學家,2011,(17).
[3]戚澤.從山東三大秧歌看民間舞蹈的原生態文化[J].大舞臺,2011,(01).
[4]王潔,亓圣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鼓子秧歌的保護和發展[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5]馬嘉.淺析山東民間舞蹈的教學與文化傳承[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
[6]施榆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3).
作者:舒永智 單位:濱州學院
- 上一篇:廣州彩瓷人物圖探究
- 下一篇:電視劇《騾子和金子》的敘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