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發揚與傳承方式

時間:2022-06-02 11:08:18

導語:民間藝術發揚與傳承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發揚與傳承方式

【摘要】晉南地區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留存下來的民間藝術珍貴無比,這里的民間刺繡、剪紙、音樂、皮影都極具藝術魅力。本文將對晉南剪紙、晉南音樂進行論述,分析二者在民俗文化的深遠造詣。

【關鍵詞】晉南剪紙;晉南音樂;民間藝術

晉南民間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極具地方特色,是晉南地區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結晶。其中,晉南剪紙文化融入了鄉村文化中濃厚的藝術氣息,原生態的各類剪紙圖形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說到晉南音樂,就不得不提晉南民歌,晉南民歌體現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寄托了人們對家鄉深厚的鄉土情感。

一、晉南文化的起源地——山西

晉南文化主要是“根祖文化”,“根祖文化”是人類的“家譜”。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南,與其說山西是晉南文化的起源地,不如說山西文化起源于晉南。晉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今天的山西地名太原源自歷史上的晉南太原。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晉南地區有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還有“堯舜禹”的古史傳說;從藝術學的角度來看,晉南地區傳承下來的剪紙、民歌文化千百年來推動了地區文化進步與發展,成為山西文化的時代象征,對山西人民的生活有著深遠影響。

二、晉南剪紙文化的藝術傳承

(一)晉南剪紙的表現形式

晉南民間剪紙不僅體現了農耕文化中的地理環境,還表現了農耕文化中的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它是晉南地區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當時農耕文化體系的另一種體現。[1]例如,在晉南地區,小麥、棉花為主要農作物產品,在晉南剪紙文化中,就出現農民農耕、播種的剪紙畫面,如“收割小麥”、“采摘棉花”等。又比如,逢年過節的一些戲曲中出現的“武松打虎”、“西游記”等,晉南人民通過剪紙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細節記錄下來,以此傳達對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向往。

(二)晉南剪紙的藝術特色

在晉南剪紙文化中,剪紙作品的呈現大多來源于生活中的靈感,因此晉南剪紙是一門充滿晉南本地鄉村特色的藝術文化。從題材上來看,晉南剪紙的種類有植物、動物、人物;從構圖上來看,晉南剪紙的造型分為橫型和豎型的,以組合型的圖案居多;從色彩上來看,晉南剪紙的色系偏向于單色。1.晉南剪紙的題材在晉南剪紙文化中,動物的出鏡率是很高的。隨著文化發展,動物形象的剪紙被賦予了諸多寓意。例如:狗的叫聲“汪汪”諧音“旺”字,象征興旺發達;豬的形象都是圓潤體態,看起來富態十足,寄予了晉南人民對五谷豐登、人丁富足的美好愿景。此外,植物同樣是被“委以重任”的存在,如白菜諧音“百財”,一是有百財聚集之意,表達對金錢的渴求;二是取自白菜白色簡單的外觀,寓意為人清白正直,沒有花花腸子。2.晉南剪紙的造型剪紙作為一種鏤空藝術,視覺上給人以簡約、透空的立體感,造型大多是橫構圖和豎構圖。制作植物、動物多為橫構圖,人物剪紙一般都具有側臉、眉眼細節的造型特點,多為豎構圖。3.晉南剪紙的色彩晉南剪紙多為單色剪紙,第一眼往往給人以風格質樸、粗獷,極具地方特色。剪紙使用色彩純度均為鮮明的色系,以黑、白、紅、黃、青為主,由此體現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東方青色主木,西方白色主金,南方赤色主火,北方黑色主水,中央黃色主土”的概念,象征著中國民間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2]在晉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剪紙多以紅色居多,最常見的就是窗花。在逢年過節,如春節、元宵節等,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彩,將剪紙貼于彩燈上,抑或是在潔白的窗紙上貼滿窗花,別有一番風韻。

(三)晉南剪紙與山西戲曲的藝術碰撞

山西晉南地區素來被稱為“戲曲之鄉”,源于其傳統晉劇的發展,這與老一輩愛看戲、聽戲的山西人民息息相關。由此,戲曲深入閭閻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喜歡戲曲的山西老百姓將戲曲故事剪成剪紙,貼在窗戶上裝飾房屋,成為當地一大特色。說到戲曲與剪紙的淵源,要從山西戲曲的人物入手。晉南戲曲主要應用于人物的剪紙裝飾上,題材主要有表現古代英雄、忠臣良將的歷史故事,有充滿戲劇效果的神話故事,還有可歌可泣、浪漫長情的愛情故事。需要注意的是,一張薄紙經過剪紙手藝人的改造,只能裁剪出一段故事中最典型的人物,所表現的某一神態、某一動作或者某一瞬間,這就要求剪刻出來的人物必須傳神有情。例如《呂布戲貂蟬》中,剪紙藝人就將人物的神情舉止裁剪得栩栩如生。

(四)晉南剪紙的藝術表現手法

第一,對故事情節的渲染:或夸張,或寫實,或裝飾,都能從流暢的畫面、裝飾的紋樣中感受到,充滿當地特有的寫意風味。第二,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晉南地區對于人物剪紙的表現,一般都為戲劇中的生、旦、凈、丑、末,通過對人物神態的細節進行剪刻,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例如從眉毛彎曲的幅度可以看出人物的性別和性格。第三,通過運用花卉、樹葉等裝飾品來表達主題思想:例如在剪紙作品《藏舟》中,作者在對船體的設計中加入傳統的水紋圖案,將其剪繪在船只底下,制造出船在浪中前行的視覺感。第四,通過變形的剪刻手法,來突出主題和夸大故事情節等。例如,在表現人物內心活動時,可以在其肚子上剪一個小人來表達人物的心情。晉南剪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千百年來已經走進晉南地區家家戶戶,成為當地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剪紙畫面上,實則蘊含著晉南人民樸實的勞動智慧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晉南民歌文化的現狀及傳承

(一)晉南民歌的表現形式

與晉南剪紙不同的是,晉南民歌的表達方式,是晉南老百姓通過聲音傳遞出來的。與晉南剪紙相同的是,晉南民歌也屬于戲曲中的一類,歌曲唱出了晉南人民的民間故事,更加接地氣。晉南民歌主要分為晉南山歌、晉南小調、晉南套曲三種表現形式。其中,晉南山歌又分“山曲”、“開花調”;晉南小調主要以一些講述生活的俚俗小曲、優美的抒情音樂為主,題材形式多樣,多傳唱于老百姓生活當中;晉南套曲在晉南民歌中的分量比較重,多指一些歌頌歷史人物、歷史傳奇故事的歌曲,規律性較強。

(二)山西晉南民歌的發展現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山西晉南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存留了不少人類的文化遺址,影響著當地人民的文化風俗,使之形成了濃厚的鄉土情懷和獨特的民俗。因此,晉南民歌在創作上所表達的主題思想,與晉南地區的民俗特點不謀而合,有的民歌體現勞動人民艱苦耐勞的精神,有的民歌體現質樸的鄉村氣息。例如,晉南小調《夢夢》的表現手法就十分細膩,反映出青春期的心理狀態,給人以十足的人情味。但也正因為此,山西晉南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交涉并不多,地區較為封閉,導致民俗文化的傳播較慢。隨著新時代的流行音樂的誕生,傳統音樂受到一定的沖擊,導致晉南地區一部分人對晉南民歌失去信心,他們認為傳統音樂已然落后于當代,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思想觀念發生改變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晉南民歌的發展走向,越來越少人關注傳統音樂、關注晉南民歌,像晉南民歌這樣的民間音樂似乎已經逐漸在人們視野中淡去,直至消失。

(三)晉南民歌的藝術特色

1.晉南民歌擁有地方語言特色民歌有別于其他音樂,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演唱者的口語化比較重,實際上,這也側面真實反映出了晉南人民生活中的語言交流習慣。例如,晉南人民在交流中喜歡用疊字“碗碗”、“火辣辣”等,將這些疊字加入晉南民歌中,這是屬于晉南民歌才有的獨一無二的唱法,它們的加入也讓晉南民歌變得更加悅耳的同時別有一番風味。例如《走絳州》就是運用了這樣的演唱手法,“喳喳喳喳唱”、“喳喳喳喳唱”都是疊詞的體現。2.晉南民歌咬字字正腔圓歌曲的精髓在于歌唱者的語言表達,因此,歌曲中的咬字直接關系到整首歌曲的聽覺感受。晉南民歌來源于民間音樂,唱“讓所有人都聽得懂的話”是最基礎的要求。因此,要求歌唱者字正腔圓是唱好晉南民歌的基礎,語言處理含糊不得,唱明白了才能打動人。不僅如此,光有標準唱功是不夠的,唱民歌還要唱出技巧,才能體現民歌的意蘊。例如晉南民歌《夢夢》演唱時要用方言,因為山西方言的聲調多一個入聲。比如說“俺”要用下滑音來表現入聲,這樣的演唱方式就帶上了晉南地區的味道。[3]

(四)晉南民歌的傳承之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更新,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頻出,讓原本存在感低的晉南民歌在新時代的對比下顯得更加落后。因此,開啟晉南民歌的傳承之路刻不容緩。山西晉南民歌的產生,是悠久歷史文化下孕育出的傳統精華,反映了特定時期的歷史背景,具有深刻的傳承意義。因此,它的傳承之路漫長且意義重大,需要更多的原生態歌手將晉南民歌唱出來,唱出晉南地區,唱到全世界。同時,晉南民歌在傳承的同時也需要進行自我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晉南民歌需要傳承與創新傳承晉南民歌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其傳唱度。可以通過比賽,促進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動,聯絡晉南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感情,推動山西民歌的發展,傳承山西民歌。另外,晉南民歌在傳承的同時也要學會創新,要客觀認識到晉南民歌傳唱度低的原因,認清現如今面臨的時代背景,多結合現代流行音樂的元素,挑選符合山西晉南文化特色的音樂元素,賦予晉南民歌新的生命,致力于晉南民歌的創新。2.推陳出新,改善晉南民歌的演唱方式作為山西地區晉南傳統文化下的歷史產物,晉南民歌在未來不能只停留于原生態的歌手演唱,可以推陳出新,適當改變演唱人的身份,由專業院校的聲樂人員演唱。作為專業型歌手,他們比原生態歌手更有優勢的地方在于他們有受過專業的訓練,能夠精準抓住民歌的關鍵點,發聲更加專業,在演唱晉南民歌時更懂得把握氣息的運用。由此,可以將喜愛晉南民歌的受眾群體擴大到晉南地區以外。另外,在不改變歌曲曲調的同時,結合時下社會背景,對歌詞的內容進行適當修改與調整,寫出符合當下社會背景的歌詞,使之更貼近現代晉南人民的生活,引發他們產生共鳴,對晉南民歌重燃熱愛之情。

四、結論

綜上所述,晉南民間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一,歷史文化久遠,無論是晉南剪紙還是晉南民歌音樂,都是晉南地區在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之后,不斷流傳下來的。藝術是無價的,這份藝術文化的傳承更是難能可貴,這其中都寄托了晉南老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晉南手藝人、唱曲人對于歷史文化的敬畏之情和對文化底蘊傳承的向往之情。

參考文獻:

[1]王佳譽.淺談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大觀,2019,000(005):40-40.

[2]劉會.晉南面塑的文化藝術特征與傳承[J].美術大觀,2018,(04):78-79.

[3]賈紅杏.晉南民間剪紙風格化藝術表現[J].藝術科技.2019,(08):62-63.

作者:孟濤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