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狗雕塑藝術風格演變探討

時間:2022-08-13 10:56:00

導語:石狗雕塑藝術風格演變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狗雕塑藝術風格演變探討

[摘要]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是我國古代雷州半島民間的圖騰信仰,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雷州石狗雕刻被雷州人稱為“司儀神”,也是雷州的精神符號象征。它伴隨著雷州人民的生活,成為人們代代相傳的守護神,雷州石狗是我國石雕藝術的“活化石”,對我國石雕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雷州石狗;雕塑藝術;風格;演變;藝術內涵

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最早出現在殷周,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五代,輝煌于宋元明清。雷州石狗雕刻藝術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我國石雕藝術研究的“活化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是我國石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曾被人們譽為“南方兵馬俑”,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雷州石狗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大致有“祈福保平”“呈祥報喜”“守護神靈”“司儀寵物”等層面,下面筆者就對此予以較為詳盡的解讀。

一、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的內涵緣起

早期的雷州半島是蠻荒之地,以多雷著名。當時的雷州先民們?yōu)榱松妫鎸ψ匀坏耐{,求助于超自然的神靈來保護自己,于是便產生了對圖騰的崇拜。據史籍《雷祖志》記載,當時的雷州半島是越族的俚人、傜人、僮人、獠人、苗人、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圖騰,造成俚人以“貍(野貓)”為圖騰,傜人以“犬”為圖騰的現象。雷州石狗雕刻藝術(如圖1、2)起源于周朝。古代的雷州被稱為“揚越之南”,先秦時期有一群“駱越”人在此居住。到了秦漢時期,又有一群名為“盤瓠蠻”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他們崇拜狗圖騰,雷州石狗雕刻藝術自然成了雷州精神的象征。

二、雷州石狗雕刻藝術內涵的演變

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百越人雜居到雷州半島,在特殊自然條件和多樣民俗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圖騰融合與演繹的過程。古越人、俚人、獠人對雷神的崇拜和傜人、僮人對狗圖騰的崇拜逐漸形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們的圖騰認同,對石狗圖騰的崇拜自然成為雷州文化的源起。這些石狗圖騰崇拜以雷神、雷祖信仰為背景,并且受到漢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雷州半島地方文化、民俗信仰的影響,最后發(fā)展成為具有雷州文化特色的石狗雕刻藝術。雷州石狗雕刻藝術的社會功能隨時代變遷而演變,雷州先民們對石狗圖騰形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社會需求,塑造的石雕形象也不盡相同。其中,石狗昂首咧嘴、含笑友善、司儀迎賓的形象,被人們稱為“司儀神”。因此形成了雷州石狗雕刻從“圖騰”到“呈祥靈物”到“守護神”“司儀神”的轉變。這些石狗圖騰形象的演變映射出雷州先民們的思想從對自然的認識到對自然改造的過程。雷州人把石狗雕塑作為自己的“守護神”,通常擺放在村頭、巷口、祠堂、家門、河口、海岸、橋欄、墓前等地,建新房時習慣于把石狗嵌入墻里或者安置在家門口、屋檐上面,寓意著驅邪鎮(zhèn)魔、保平安。雷州有的村莊把石狗置于村口兩邊,既是全村的守護神,又是喜迎八方賓客的司儀。尤其在農村,祭祀石狗的習俗仍然十分普遍,家家戶戶都將石狗安放在人們出入的必經之處,以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家里的孩子健康成長。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是我國漢、越文化融合的產物,不同時期的雷州石狗雕刻形象映射出人們不同的訴求。現存的雷州石狗雕塑形態(tài)各異,裝飾紋樣內涵豐富。有的手持銅錢,寓意招財功能;有的手持法網之繩,寓意主正義的功能(圖3);有的手持八卦陣,寓意降魔驅妖的功能(圖4);有的手持葫蘆,寓意賜“福”的功能(圖5);有的懷抱小狗,寓意“送子”的功能(圖6)。這些石雕蘊含著雷州人民對圖騰不同功能的需求。在漢代以前,雷州石狗雕刻的造型主要以古樸粗獷為主,石狗的形象刻畫融入了人的頭部造型和狗的身體造型,這是對“盤瓠”崇拜的表現,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到了漢唐時期,雷州石狗雕刻的造型和裝飾紋樣豐富了許多。有的石狗懷抱小狗,有的石狗像獅子,有的石狗雕刻有烏蛇、云雷紋、萬字紋等裝飾紋樣。從這些裝飾紋樣的變化中,映射出雷州石狗雕刻受到海上絲綢之路外來文化的影響。圖3手持法繩的石狗圖4手持八卦陣的石狗圖5手持葫蘆的石狗圖6懷抱小狗的石狗宋、元、明時期,受到我國中原文化的影響,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具有顯著的中原文化特征,如石狗雕刻的基座刻有“泰山石”“王”“石敢當”“刺石敢當”“王此大邦,克順克比”等文字。從這些紋樣中映射出中原文化的南遷,體現了雷州人民“鎮(zhèn)魔驅邪”的宗教信仰以及與當時農耕漁獵思想的融合。石狗雕刻藝術文化內涵的發(fā)展演變充分體現了雷州人民民俗信仰、審美心理、審美需求的演進過程。

三、歷代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的形成及演變的過程

(一)早期的雷州石狗雕刻藝術的形成

早在周朝時期,雷州半島的自然條件、人們幼稚的思維和落后的生產力影響了雷州人民對石狗圖騰形象的塑造。該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造型風格為粗放型,石狗雕刻的表現手法多以石頭雛形為主,造型古樸、粗拙,輪廓多粗獷,造型上融合了貍貓的特征。該時期的石雕皆巧妙地運用了天然原石的外型,即“相石取形”,將圓雕、浮雕和線刻的簡單技法綜合運用,很好地抓住對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現。

(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及演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在風格上與早期的石狗雕刻相比已有些細微的變化。雕刻風格具有以下特征:雙下巴肥厚,臉部刻畫成倒三角的造型,手法簡約,嘴巴的造型呈弧形狀態(tài),看起來像青蛙的形象。整體看為寫實手法,華麗精巧,因此仍然有著較強的裝飾性。該時期雕刻藝術風格體現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思想,具有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

(三)秦漢時期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及演變

秦朝時期的雷州石狗雕刻風格以抽象為主。石狗雕刻注重寫意及渾厚的表現風格,追求寫真的同時又講究寫意的手法,在技法上把握整體效果,將浮雕與線刻有機結合。該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造型簡練概括,以線條刻畫石狗的造型和神態(tài)。石狗頭部的造型為大頭大臉,渾厚雄奇,在細節(jié)上略加刻畫,雕刻的手法單純且簡練,裝飾紋樣以概括的手法為主,形神兼?zhèn)洹4肢E的線條所勾勒出的粗輪廓的形象表現出力量、運動以及形成的“氣勢”之美。雷州石雕藝術是吸收外來藝術,特別是接收中亞和西亞藝術加以融會貫通的結果,石雕技法氣勢雄渾。到了漢代時期,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該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從造型上看主要分“S”形和“L”形兩類,其中“S”形以站立式為主要的造型,“L”形有站立式也有臥式。石狗嘴部的造型通常采用具象的表現手法。從石狗的整體造型來看,具有獅子的明顯特征。在塑造石狗的過程中,融合了雷州半島勞動人民的想象,與真實的狗的形象有較大差距。從雕刻的技法上看,該時期的石狗在雕刻手法上增加了裝飾圖形,主要有圓雕、浮雕以及線、面、體相結合的手法,在重點部位采用細致的雕刻手法,如石狗的頜須、身體上的卷云紋樣、火焰紋樣等,其余的部位采用寫意手法,突出其動態(tài)與神態(tài),渾厚深沉,豪邁粗放,簡練傳神。部分的石狗雕刻有文字,內容大多是傳達封建禮制文化思想內涵。秦漢時期石狗雕刻風格歸納為以下幾點:1.整體造型上講究化繁為簡,注重寫意的表現風格石狗雕刻的藝術形象為初顯型。此類雕刻采用大刀闊斧和刀削式的處理手法來塑造石狗的外輪廓形象,其造型簡練,概括石狗的基本形象以及石狗造型的體積與面的關系,石狗的頭部形象以寥寥數筆陰刻線勾勒出基本的形狀。2.風格追求寫實又講究寫意,技法上采用圓雕、浮雕與線刻有機結合石狗雕刻的藝術形象為明確型。在造型確定的基礎上,石狗的輪廓形態(tài)體現了石雕形象特點和姿態(tài)變化,其局部形態(tài)多以表現淺浮雕的形式凸起于表面,部分細節(jié)的刻畫結合了陰線雕刻手法。3.石狗雕刻藝術形象刻畫為深入型石狗雕刻的手法多用明晰流暢的輪廓線,形象清晰,肌肉和筋骨的結構變化表達到位,形體結實。形態(tài)起伏變化刻畫得具體、深入,體積感強,整體面貌表現為寫實,屬于典型的圓雕雕刻手法。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及演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風格表現為多元化的形態(tài),從而使石狗雕刻藝術得以較快地發(fā)展。這一時期的石狗雕刻不局限于陵墓建筑方面,其他方面也有涉及。與東漢時期相比較,南朝石狗雕刻風格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第一,從整體造型風格上看,南朝時期雕刻風格重寫實,講究“形似”,大部分以真實的石狗作為原型進行雕刻。第二,從石狗神態(tài)上看,以傳神為主,但在身體的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第三,從石狗身上的裝飾紋樣上看,南朝時期的石狗雕刻裝飾性也是相當突出。第四,從石狗雕刻藝術的性別上看,出現了分化,南朝梁代的石狗雕刻已開始有雌雄之分,并雕有雄性生殖器。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盛行,此時的石狗雕刻多出現在寺廟中。造型豐富,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北朝時期的石狗雕刻以佛教元素的藝術形式表現,多出現在寺廟中。第二,石狗造型以寫實的手法為主,改之以往的行走狀態(tài),呈現出昂首挺胸姿勢。其前肢直立撐地,后肢彎曲,臀部貼于地面,逐漸從站立的姿勢轉向蹲的姿勢。體量較小,形態(tài)由原來的消瘦型向圓實飽滿型轉變。臉部刻畫以寫實手法為主,毛發(fā)由下垂的風格演變?yōu)轱h動的形態(tài),身上的裝飾由螺殼卷曲狀演變?yōu)閳A狀旋卷形。石狗雕刻藝術的造型多為溫順型,動態(tài)活潑,富于變化,石狗的表情也逐漸失去了威嚴。第三,北朝石狗雕刻的造型以自然真實形象為主,體現石狗的神靈功能。這些裝飾風格的演變,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由東南亞國家逐步向我國雷州半島的延伸,具有外來佛教的藝術風格。

(五)唐代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及演變

唐代國富民強,此時的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得到了整體發(fā)展,石狗的雕刻藝術達到了頂峰。該時期的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總的來說傾向渾圓飽滿,無論大小型的石雕,在質量上要求較高,小中見大,精巧且具有盛唐時期的雄風。石雕的整體造型較為準確,注意細節(jié)的刻畫,做到細中見靈氣,大中顯神韻。大部分采用傳統(tǒng)的圓雕手法,運用細線陰刻手法。裝飾紋樣多采用較短的陰線表現,具有明顯的陰陽凹凸塊面特征。石狗的形態(tài)豐滿健壯,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唐代石狗雕刻藝術達到鼎盛時期,其造型分為陵墓石狗與佛教石狗兩個類別。初唐時期,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繼承了南北朝以來的傳統(tǒng)風格和雕刻的技法,此時的石雕還沒有形成唐代時期獨特的石雕風格。到了中唐時期,石狗的典型特征已逐漸形成。此時的石雕大部分呈現蹲踞式的造型姿勢,從而彰顯出石雕的宏偉氣勢。該時期的石雕頭部造型較大,頸部的鬣毛呈現出卷螺狀,在技法表現上比較成熟,注重強調細節(jié)的刻畫。唐代晚期,石狗雕刻藝術逐漸轉變?yōu)榇址判汀J吩煨烷_始變得體態(tài)無力、線條松散,前腿后收,身子往前傾,漸失了盛唐時期的雄風。唐代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總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從社會功能上來看,石狗雕刻開始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分化,分為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結合等方面。第二,從整體形態(tài)上看,石狗形態(tài)體量較大,體型顯得飽滿,造型分為走動的姿勢和蹲著的姿勢。走動勢態(tài)越來越少,隨后逐步向靜止站立的形態(tài)演變,造型上越來越飽滿圓渾,開始注意身體造型比例關系。第三,從雕刻手法上看,石狗造型為寫實圓雕的藝術手法,采用簡潔的表現形式,強調石材的質感。頭上、肩上以及身上紋樣的裝飾逐漸減少,局部和表面采用線刻和浮雕的手法,對細部特征做畫龍點睛的處理。

(六)宋代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及演變

到了宋代,石狗雕刻風格已逐漸消失唐代時期石狗昂揚霸氣的形象,造型生動、神態(tài)溫順,體現出被馴化后野性的收斂,并逐步從陵墓守墓神獸向鎮(zhèn)宅守護神獸轉變,開始從官宦之家走入民間,呈現出世俗化的特征。雷州石狗雕刻形象發(fā)揮了鎮(zhèn)守護衛(wèi)的社會功能。宋代時期的石狗造型比起唐時具有寫實性,體形大小接近于真實的狗,石狗頭部的造型及頭上的鬃毛接近實際的造型。其身體輪廓和四肢有些夸張,基本比例準確,結構嚴謹。該時期石狗的特點是從守護陵墓石狗向生活化和裝飾化發(fā)展。這一時期除陵墓之外,衙門、祠堂、寺廟、住宅、村口、園林中也出現很多石狗雕刻。這一時期的石狗與唐代石狗相比,造型趨于寫實,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技藝純熟,裝飾意趣更加濃厚。如石狗身上雕有項圈、鈴鐺、綬帶等裝飾,基座裝飾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裝飾紋樣豐富、亮麗。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這些裝飾紋樣絕不是審美和裝飾的目的,而是和信仰有關,體現了雷州先民對石狗圖騰的崇拜以及受外來佛教文化的影響。

(七)元代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及演變

元代時期石狗雕刻藝術風格注重意象,以形傳神為主。頭部大多沒有毛發(fā),大部分從后腦開始向下,有些呈現出披發(fā)狀、螺髻狀等,就像當時人們的發(fā)型一樣。在雕刻石狗的背部時,改變了前朝時壯碩豐滿的風格,突出骨骼的刻畫,筋骨凸顯,更有矯健力量之感。

(八)明清石狗雕刻的藝術風格

到了明清時期,石狗總體形象看起來比較溫順。該時期的石狗雕刻風格形態(tài)豐富多變,裝飾更加華麗。清朝時受西方文化影響,在裝飾細節(jié)上表現細膩。部分石狗背上的裝飾紋樣是清代時期的長辮子,有的石狗雕刻著眼鏡,還有的石狗胸前雕刻著領帶等。這些裝飾風格與當時明清時期人們的裝飾風格相吻合,也是時代的烙印。明代石狗雕刻與民間建筑緊密結合,石狗身體挺拔,鼻堅挺、眉骨高挑,刻畫線條簡單,其構思精巧,刻畫細膩,動感較強。在雕刻手法上多用圓雕、平雕。而清代石狗雕刻形式更趨多樣,造型千姿百態(tài),工藝上更精細,刀法嫻熟,線條柔美。石狗的表情更加生動可愛,但是在神態(tài)上力度和飽滿度卻略遜于明代。該時期的石狗雕刻藝術廣泛應用在祠堂、寺廟、衙門、民居、宅院、橋梁、村落、海邊、田地等中。石狗的造型設計更加多元化,藝術風格為寫意手法。特點有:第一,刪繁就簡,寫其大意。第二,水暈墨章,寫其筆意。第三,離形得似,寫其意象。第四,抒發(fā)胸臆,寫其意氣。從藝術手法上看,這些藝術作品都是獨特的創(chuàng)造,整體的藝術風格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

(九)現代石狗雕刻特征

現代石狗雕刻風格基本是明清時期的延續(xù),融合了外來文化。該時期的石狗雕刻工藝水平更為精湛,造型上大膽創(chuàng)新,吸取西方文化的藝術精華,將現代的審美元素與傳統(tǒng)融合,采用生動夸張的線條表現石狗。綜上所述,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多采用圓雕、浮雕、線刻等藝術方式來塑造其形象,由于受到海上絲綢之路外來文化的影響,雷州石狗具有新的文化內涵。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的演變,與海上絲綢之路外來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是雷州當地的民俗與外來文化互相融合的產物。通過對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的演變解讀了解到,各朝代的雷州石狗雕刻藝術與其文化內涵有著密切的關系。石狗雕刻藝術的裝飾紋樣與雷州人民的信仰文化、社會訴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由此可見,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的演變與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的需求相適應,同時雷州石狗的寓意及功能也各不相同。

四、結語

縱觀千年來雷州石狗雕刻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它從圖騰崇拜到民間守護神,再從官府走向民間,成為雷州人的守神靈,具有祈福辟邪、保平安的作用。雷州石狗雕刻經歷了從“圖騰”到“吉祥物”再到“保護神”等幾個階段的演變。雷州人民不僅賦予石狗雕塑形象辟邪作用,還賦予了雷州石狗守護神靈、祈福祥瑞、保平安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都與社會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淵源有關。

參考文獻:

[1]羅小燕.芻議雷州石狗雕刻的文化內涵[J].美術,2021(4):140-141.

[2]陳志堅.雷州石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3]湛江市博物館.雷州半島石狗文化[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4]鄧中云.雷州石狗藝術探微[J].裝飾,2004(3):91-92.

[5]羅斯.雷州石狗雕刻造型探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2):78-81,162.

[6]鄧中云.雷州石狗造型藝術特色探析[J].美術觀察,2010(8):114.

[7]巨云和.雷州石狗雕刻的文化特質與造型方法[J].美術研究,2008(4):103-106.

作者:羅小燕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