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市場審丑觀念分析

時間:2022-03-10 09:01:57

導語:當代藝術市場審丑觀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藝術市場審丑觀念分析

摘要:當代藝術的發展隨著杜尚“反藝術”主義在歷史舞臺上拉開帷幕,人們開始思考藝術是什么、藝術的形式還可以是什么,自那之后藝術開始變得更自由。但在經歷了藝術革新之后,藝術的精髓之處也被隨之推倒。藝術不只是精準無比的復刻繪畫,也不一定要是身形健碩的人體雕塑,藝術可以是美的同樣也可以是丑的。中國當代藝術在不斷追逐西方藝術的腳步,吸納西方藝術思想。曾梵志是當代藝術中較為活躍的藝術家,被認為是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由于其作品繪畫風格的詭異與在藝術市場當中頗高的市場價值,曾梵志也成為較有爭議的當代藝術家。文章分析評論曾梵志“肉聯”系列作品的藝術性,采用以小見大的形式嘗試探討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審丑”性。

關鍵詞:曾梵志;當代藝術;藝術性;藝術價值;審丑

對于“審丑”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大多基于理論中不同觀點的辯論,且中西對于丑在美學中的定義并不相同。當代藝術偏向于西方對于丑的定義,是對于以往對美的形態與形式的定義。如史忠貴在隨筆中說到:“……藝術就可以是丑的,甚至可以是任何東西、任何樣式了,當然藝術的媒介就可以是任何東西了。這種哲學思潮的混亂進而在藝術上演進,就當然會荒唐地將小便池、糞便、垃圾等叫作藝術了。”曾梵志便是隨著當代藝術潮流凸顯出的佼佼者。曾梵志于1964年生于湖北省武漢市,1987年考入湖北省美術學院油畫系,藝術家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從“美術”以及“八五美術新潮”,感受到從政治思想對藝術的作用,也感受到了努力想擺脫當時對待藝術的價值觀的為了“現代化”美術新潮。當藝術發生變化時,欣賞的觀眾也在不停轉變,兩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曾梵志繪畫風格談不上美,畫面風格詭異凝重,但頻頻在藝術市場拍賣中拔得頭籌,成績不俗,這不得不認為是一種大眾“審丑”或者是當代藝術中的“審丑”觀念的普遍,本文將對其進行探究。

一、美學中的“審丑”概念闡釋

中國美學相較于西方美學并不是那么系統,總體來說以觀念和唯心思想出發的較多,更多時候是一種心境的傳達。而西方美學史中會參考和運用社會科學對美做出一些實際性的認識與認知。對于丑的定義頗多,西方相對來說有較為具體的描述,如:蘇格拉底認為美是有功利性的、實用的,丑是無實用性的。他認為:“任何一件東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也是美的,否則它就同時是惡的又是丑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在于物的形式的和諧、秩序、比例、多樣等,丑就是物的形式的不和諧、無秩序、不合比例、且無變化。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認為:“完美的外形就是美,相應不完善就是丑。因此,美本身就使觀眾喜愛,丑本身就令觀者嫌厭。”在美學研究中,丑是與美相對的概念。研究美必然會注意到丑。《中國美學》一書中也說到:“……但‘丑’并不是西方美學中的主要問題,它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種產物,而在中國美學中,丑的問題卻是它的核心問題之一。”中國的美學家或者稱之哲學家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認為美和丑、善和惡都是相對而言的;人們說這個東西是美的,就有丑的概念比襯;沒有美,也就沒丑。當然,中國當代藝術并不是只有丑的藝術,也有許多延續傳統美、主流美的藝術。

二、曾梵志“肉聯”藝術風格

自20世紀90年代起,曾梵志的畫面總是透露出一種對現實的諷刺,從藝術評論家到社會大眾都都紛紛投向關注。受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馬克斯•貝克曼的影響,再加上曾梵志早期在醫院附近居住的經歷,他創作了“協和醫院”系列繪畫,再到“面具”系列,在表現主義手法下展示他眼中人的精神狀態,雖然畫面中人物類似于插畫中的漫畫人物,但整體畫面流露出的寂靜令人壓抑,本文將選取曾梵志“肉聯”系列的兩幅作品進行評析。《肉聯之二》(圖1)是在曾梵志求學時期于1992年完成。整體畫面氤氳著粉紅色與暗棕色,人和動物的剖面都是統一色調。畫面前部中央人物裸露的上半身,紅色勾勒肌肉之下無法隱藏的肋骨,已分不清是宰殺畜類的血液還是周圍色光投影。兩個人物也與被宰殺好的肉排呼應融為一體。曾梵志在早期繪畫作品中總是把雙睛在“五眼”中的比例擴大,目光與身體正向保持一致。每個人物的眼神所投在畫面中都有刻意的安排,有人參與畫面故事,有人直視觀眾,但這些人物都神情專注,帶著些許冷漠。中心人物站在畫面前段,腳旁是剛屠宰的畜類,他手指夾煙,像是剛剛拆卸好這一批貨物。后面的人物在緩緩向鉤子上掛肉排。曾梵志本人比較滿意的是“肉聯”系列的第二幅。在一段采訪中他這樣描述到繪畫“肉”的原因:“……有一個賣肉的地方,那些肉都是從肉聯廠運來的,整個是一個冰塊,冰凍的肉,夏天的時候,在冰肉上睡午覺是很舒服的。我拍了一些照片,回來畫了這張畫。……我故意把那些肉的顏色和人的顏色畫得一樣,還用肉被壓在一起的感覺畫人。”曾梵志描述的正是《肉•臥》(圖2)這幅作品,畫面中主題人物分別有四個主要人物,最左的女人眼神向右側看去,依次右邊是一個側臥著的小孩,畫面中間是一個男人,他的目光正順著微仰的頭看向畫面外,同樣最右側的男人也是如此。曾梵志在每天去往醫院取材繪畫“協和醫院”時都會路過一家肉鋪,他驚訝地發現人們會用這種方法乘涼。但是畫中主要人物眼神望向作者,望向觀眾,是一種對作者驚訝的反好奇,是對這種生活的習以為常,對觀看者的一種質問。

三、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的“審丑”現象

中國美學強調崇尚自然,反對后天人工制造,但中國美學想表達的不是對美的否定、或是對丑的偏好,而是強調超越作為知識形態的美丑觀念,返歸自然本真。丑的問題展現出中國美學崇尚自然、規避理性秩序的獨特旨趣,并對中國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大眾來說,藝術家、畫家應該是創作出完全獨一無二的、具有美感的、符合普通審美的,這些在曾梵志的畫作中普通觀眾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亦或是大眾審美與希望被傳遞的思想沒有體現,反而發現其是一種丑的、血腥的、令人恐懼的。這必然與其高昂的拍賣成交價格形成強烈沖突。理解和欣賞藝術家作品的是大眾,促成畫家成為藝術家的也正是大眾,但藝術市場與藝術品價格卻不是大眾所能操控的。當新的作品不斷涌入藝術市場時,需要不斷出現不被大眾所欣賞,且被藝術評論家分析的藝術作品,擁有這些過程,才達到了大眾無法接受的收藏價值。所以“審丑”不只是藝術對于形式的不約束,也是市場的發酵劑。它讓藝術市場中不是傳統的藝術作品反而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收藏價值。

四、結語

當代藝術的藝術性也許和市場價值是分割不開的,曾梵志的作品在于不是一味延續他眼中沒有看到的美,而是表達了真實世界、其他畫家不敢突出的丑。總體來說,藝術滿足于市場之后,市場也許才會釋放藝術。但是,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丑,不乏大量借鑒國外已成型的脫離傳統的藝術,在中國藝術市場中也是與西方相似的繪畫、雕塑等作品在拍賣中摘得桂冠。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在既不丟失傳統的同時打破美的束縛,營造真正的中國當代藝術審美與審丑觀念。

參考文獻:

[1]何亦邨,中國藝術審丑的當代轉向[M].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

[2]史忠貴.蒼穹下的獨白:畫家史忠貴藝術隨筆[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7.

[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包兆會.中國美學第1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邵燕祥.審丑[M].江有生,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2003.

[6]艾柯.丑的歷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作者:李雨佳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