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藝術對陶藝的介入
時間:2022-10-20 03:57:07
導語:觀念藝術對陶藝的介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觀念藝術在審美特征和思想表達上對現代陶藝創作的影響不容忽視。審視現代陶藝中的時間主題,并分別從觀念藝術的概念及其思想基礎、歷史語境等方面展開論述。結合國內外的藝術作品,闡釋了現代陶藝的精神承載和獨特的審美品質。
關鍵詞:觀念藝術;現代陶藝;時間
在后現代藝術的門類里,觀念藝術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藝術的探索性、革新性和深刻性都對其他藝術形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就包括現代陶藝。關于觀念藝術,藝術評論家島子在《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中對其概念進行界定:“觀念藝術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蓄意以社會文化作為題材,運用非藝術媒介擴大藝術感知、語義和表達的空間,對博物館、美術館所主導的現代主義精英美學原則疏離和抗逆,催發同時期諸多藝術創作明顯地產生變異。”[1]由此可見,藝術家將社會文化作為觀照的對象,將各種不同的藝術樣式、材料、技巧等融匯于一起,不斷擴大藝術表達的空間。因此,觀念藝術引發了藝術創作的變化,現代陶藝遠離實用性質的追求,開始對形式語言以及表達內容進行革新和探索。陶藝家們置身于開放多元和復雜的文化語境中,對觀念介入陶瓷材料的創作進行思考。
一、觀念藝術的思想基礎和審美特征
發端于二十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是在后現代主義藝術大背景下登上藝術舞臺的,其思想和哲學基礎都是“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社會基礎不同。現代主義孕育于工業社會和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時期,伴隨著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理性的思考取代狂熱,也就是以科學性取代藝術性,所以被稱為“機械時代的設計美學”。在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的機械時代,人們摒棄傳統觀念,崇尚理性,忽視人的情感。然而,后現代主義正是對這種理性的冷漠的批判,“是強調了人性的多面性,強調了人性除理性以外的非理性方面,使人的自由解放,達到現代性所未能達到的徹底實現的地步”[2]。這并不能將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割裂開來,很顯然,后現代主義孕育于“現代性”之內,也是“現代性”的一種延續。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批判性的超越,反對現代主義把藝術、審美同日常生活的割裂,而主張與日常生活的融合。觀念藝術(IdeaArt)的美學特征正是以后現代主義的感性和批判為其特征。在現代主義視覺藝術發展到后期,島子闡述思想觀念演化的最后一個歷史階段中,出現棄絕審美過程的非表現——概念主義。觀念藝術由概念藝術轉化而來,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和修正,主要表現為:對傳統審美范疇的超越、拋棄藝術自身的孤立性、不再與日常生活分離、模糊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就創作主體而言,藝術家由關注形式轉向表達思想,藝術家的文化意識凸顯,關注社會現實;“精英藝術和平民藝術在等級上的區別被顛覆”[3];在藝術媒介中,大眾傳播媒介被廣泛應用,藝術媒材和各種材料融匯。觀念藝術成為個人對自我感覺的表達,不守規則和突破邊界,藝術形式的范圍被拓寬,無論何種材料、現成品(pick-up)、行為、觀念都有可能成為藝術。這不僅解釋了觀念藝術的本質特點,也揭示了觀念藝術對現代陶藝介入后呈現出的新的表達方式和解讀角度,皆可在陶藝藝術家的藝術嘗試中一窺而得。
二、現代陶藝的概念界定和特點
杭間認為“沃克斯受當時‘抽象表現主義和行為畫派的影響,嘗試并實踐一種完全拋棄傳統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審美,以放任、偶發、自由的形式充分體現粘土的率性表現及展示藝術家情感觀念的新風格’。這確乎是新的現代陶藝觀念的開始”[4]。現代陶藝的風格多種多樣,其審美特征也是復雜多樣,從觀念藝術的角度來看,不少現代陶藝深受其影響,拋棄功能需求,借助形式語言來表達主題。陶藝家白明這樣表述現代陶藝的特點:“所謂現代陶藝是藝術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介,遠離傳統實用性質的觀照,表現現代人的思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的作品形式。這種審美價值重視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觀世界,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心世界。重視新的表現方法,將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等手法視覺化,表現人的意識的流動和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多種認知。”[5]在后現代主義藝術的語境中,現代陶藝與觀念藝術相互滲透,在藝術表達的主題中表現出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其中時間是觀念藝術的重要主題。各類媒介、方法和概念的藝術作品都探討了時間主題。本文特此探討現代陶藝中時間主題的表達,藝術家利用陶瓷藝術材料表達對時間的認識和看法。
三、時間主題的歷史語境
時間概念因文化的差異而各不相同,從印度教、佛教所講述的關于時間的輪回哲學以及許多其他亞洲傳統哲學,到西方猶太-基督教傳統所堅持的“線性時間觀”[6],再到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構建的新的時間觀念,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的相對性和同時性,是對時間認識的觀念革新。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時間詞語,不過是時間概念中所探討的很小的范疇,也是人們對時間的籠統理解。我們用時間來區分過去、現在和將來,看似簡單和穩定。然而,隨著社會和技術的變革,我們對外在所居和內在世界理解的變化也重塑和重構著時間的方式。因此,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時間方式也會有所區別,通過考察現代陶藝中表現時間的方式,創作者思考藝術形式如何賦予運動和變化的時間以具體形式,并如何運用陶瓷藝術材料來表達和講述。
四、現代陶藝中時間的藝術策略
(一)展現時間。變化是和運動密切相關的,也是展現時間的一個條件。當我們觀察一件有著細微變化的藝術品時,我們會看到時間的痕跡,意識到時光是在流逝著的。當然,變化的進程會影響所有藝術品,即使我們不希望發生那些變化。有意在作品中吸納時間元素的藝術家會將時間變化帶來的物理變化添加到作品中。陸斌的作品《大悲咒》系列(如圖1、圖2),將時間引入作品,利用陶瓷展現破碎的佛塔、殘破的經卷、不同程度破損的佛龕,剝落下來的陶瓷碎片散落在一旁,展現了從泥到物再復歸于土,如此往復的時間過程。《大悲咒》系列作品從多層面上處理了時間的維度,首先是真實破損過程中的時間;其次是陶瓷作品所定格的時間;再次是觀者在作品四周徘徊并欣賞時所體驗的時間。在第二屆南京揚子藝術博覽會中展出的《大悲咒-Ⅻ(斷橋)》(如圖3),展現出橋變為斷橋,在展出的第三天成為碎瓷的過程,在與觀者的互動中構建出時間的維度。此外,還提供了更深一層的隱喻性意涵。無論是佛塔、經卷、神龕這些極具佛教意味的元素還是搭建起來的橋,都是人們努力建造的精神堡壘和溝通渠道。在佛教的時間觀念里,崇尚“緣起性空和因果輪回的教義理論”,即宇宙中無形體的時間是龐大的概念,無始無終,相較于如此漫長的時間概念是“剎那”——也就是極短的時間。“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有情世間仍有大量的事物在不停地生滅”[7]。這是一些物借人手的事物,或許可以載道傳授育人,得以生生不息。但無論是經卷還是佛塔,這些精神堡壘是否牢靠不得而知。瓷器是堅實的代表,但在時間的洪流里,也在歷經著破落和消損。完整和破碎,不過是一對概念,在時間的維度里,都成為一地碎片。白明在《與時間對談》中描述:“時間從不是孤立存在和顯現的。”[8]他利用陶瓷語言進行過很多以時間為主題的探討。作品《山水與時間》(如圖4)是件大約150厘米的陶瓷雕塑,形狀像座山,上面的水痕、懸棺和青苔的痕跡是時間凝固的標記,通過重力、彈性、壓力等一系列過程來賦予時間具象,再現了對時間的真實體驗。(二)反思歷史。探索時間主題的觀念藝術還包括同歷史和記憶相關的藝術,同樣陶瓷藝術作品作為一種象征物具有一種力量,能喚起回憶并引發人們對時間的反思。亞歷山德拉•英格爾福萊特(AlexandraEngelfriet)將一戰期間在凡爾登及其周邊郊區戰壕里發生的一起大屠殺作為主題進行再創作的藝術實踐,用50米長的耐火粘土磚墻砌成的戰壕(如圖5)。在這個曾經的戰壕里,她將自己的身體作為藝術工具,雕刻了從當地磚廠找到的20噸生粘土,隨后用10米長的屋頂遮蓋了戰壕,使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柴窯,不間斷地燒制了一周。完成的雕塑包含了英格爾福萊特自己用身體形態表現的形態,顏色極為豐富。這位藝術家通過描繪和創作“土地中的肉體”,將時間介入作品,身體在粘土中的痕跡使觀者聯想到一種時間現象,盡管時光逝去,轉而成為歷史,但這些痕跡卻跨越時間的維度,喚起人們對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的沉思,走向土地的深處,同時也是悼念戰壕中的死者。在處理時間主題時,藝術家英格爾福萊特將觀者的眼光引向過去,對歷史的視覺表征發生了變化,在如何紀念和詮釋過去的歷史發生了變化。德國安塞姆•基佛(AnselmKiefer)的作品中利用陶瓷材料聚焦于德國歷史和文化,在高度象征化的作品中回望過去,試圖在時間的主題中理解歷史的本質,被銘記的人和事,被銘記的原因和方法。(三)觀照現世。在現代陶瓷中藝術家在其藝術作品中,也會挪用現成材料并對其再循環使用以表現時間主題。蔣顏澤的“山水•城市”系列(如圖6)直接將蜂窩陶瓷廢料作為作品的材料,這原本是一種結構類似蜂窩狀的新型陶瓷產品,作為環保陶瓷,廣泛應用于汽車尾氣排放的凈化。“山水•城市”系列中的《殘山剩水》用蜂窩陶瓷的橫切面構建“城市”的主體部分,展現出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面貌和人們對自然山水的追求。在自然環境與城市發展的矛盾關系中,努力營造自然中的山水意向。在線性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一切都在向前快速發展,當我們回顧時,時間也會和情感發生聯系,蔣顏澤拾取古人寄情于中國畫的山水意象,以懷舊的情緒將我們拉回過去,探討社會向前發展的進程和人們向往的山水自然之間的矛盾,并對現代化發展中的許多現實問題進行反思和追問。斯蒂芬•普里納(StephenPrina)個展“蓋爾斯堡,伊利諾斯+”中,挪用現成的陶瓷、紀念品和藝術品構成自己的敘述語言,對自己家鄉——蓋爾斯堡——這座小城鎮的集中展示。同時,藝術家將個人經歷和博物館展覽傳統這兩個不同情境下的物件、圖像和風格并列,創作時間錯位,卻不建立任何邏輯關聯。藝術家將個體的歷史融入到更加廣大的歷史與文化語境中。
五、結語
在后現代語境下,各種藝術流派和藝術形式的交叉已不足為奇,觀念藝術為現代陶藝提供養分,其審美特征對現代陶藝的影響孕育了這一新生藝術形式的創作內容。通過歷史語境和不同的藝術策略,探討以時間為主題的現代陶藝,包括靜態形式的陶瓷藝術,通過細微的物理變化來展現時間,還有時間如何在有形質的同歷史和記憶相關的內容來記述和反思歷史,以及挪用現成材料來觀照現世,這無疑引發置身于時間概念中“當下”的人們對時間的思考和聯想,同時,觀念藝術的介入,給現代陶藝的創作帶來更多的表達意義空間和思想源泉。
參考文獻:
[1]島子.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2]高宣揚.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林.當代雕塑八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4]杭間.語焉不詳的中國“現代陶藝”——9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現實和問題[J].文藝研究,2003(1):111-123.
[5]白明.世界現代陶藝漫談[J].裝飾,1999(5):11-18.
[6]羅伯森,邁克丹尼爾.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匡驍,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
[7]普慧.佛教對中古文人思想觀念的影響[J].文學遺產,2005(5):10-19+157.
[8]白明.與時間對談[J].藝術評論,2016(10)94-95,93.
作者:劉新雨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 上一篇:民間藝術湘西鑿花的活態傳承探究
- 下一篇:水彩畫對中國畫藝術觀念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