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歌曲創作文獻之比較

時間:2022-06-17 03:20:39

導語:當代藝術歌曲創作文獻之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藝術歌曲創作文獻之比較

〔摘要〕近一個世紀以來,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在我國發展、傳承,不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藝術歌曲的創作方面都有著十分顯著的成果。尤其自改革開放以來至今這四十多年,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中國藝術歌曲研究文獻,這些優秀的文獻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傳播。

〔關鍵詞〕藝術歌曲;歌曲創作;審美追求;個性特征

一、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溯源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藝術歌曲肇始于20世紀初,作為一種舶來藝術品,歷經近百年發展。中國作曲家在借鑒外國藝術歌曲表現手法的基礎上,與本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及民族精神表達方式相結合,為新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專業音樂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直面現實生活,汲取各民族、民間音樂的養分,涌現出以陸在易、尚德義、劉聰、印青、徐沛東等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其創作個性鮮明,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由此形成了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藝術歌曲創作領域包容多樣,尊重差異,多元并舉的藝術風格。然而,目前學界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20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兩個時間段,對于世紀之交的當下藝術歌曲創作研究較少,對當代的一些重要作曲家雖有一定的研究,但多集中于某一位作曲家的個性特征分析,對代表性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進行縱向梳理和橫向比較基本空白。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段上:20世紀上半葉的二十至四十年代和20世紀下半葉的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研究者從各個層面、角度對這兩個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進行細致的解讀和分析。

二、從“三個層次”對藝術歌曲發展過程進行梳理比較

筆者按時間順序從“著作”“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三個層級進行解析。在著作方面首先進入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搜索引擎,輸入“藝術歌曲”,共搜索到九百余本書籍;在論文方面筆者在中國知網學術總庫哲學與人文科學領域期刊類中,以篇名中含有“藝術歌曲”四字檢索到127篇,以“中國藝術歌曲”為主題檢索到21篇,沒有檢索到以“20世紀90年代藝術歌曲”為主題的論文。而在博碩士學位論文中,以“藝術歌曲”為主題檢索到72篇,沒有檢索到以“中國當代藝術歌曲”為題名的碩博士學位論文。筆者通過對相關著作以及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絡學術數據庫的查閱和搜索發現,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時間段:20世紀上半葉的二十至四十年代和20世紀下半葉改革開放新時期。王大燕的期刊論文《雅俗共賞:新時期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主潮一瞥》①從藝術歌曲創作觀念、風格和語言等方面將新時期的藝術歌曲分為三種類型:觀念激進、技法前衛的先鋒型;語言新穎、基本守調的現代型;風格穩健、嚴守調性的雅俗共賞型。作者從新時期的創作中選取雅俗共賞型藝術歌曲作為其研究對象,從代表性作品、代表性作曲家等角度分析和闡述這一類型藝術歌曲創作的若干特點,從傳播、大眾審美等角度闡釋了這一類型藝術歌曲成為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主流的歷史原因。該論文主要運用了分析比較法,在將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的分類以及這一類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等方面,予人以啟示,然而作者選取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作曲家作為研究對象時,多集中于20世紀80年代,對于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一些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缺少相應的研究,并且在對新時期以來的重要作曲家的研究上,缺少縱向的梳理橫向的對比研究。陸在易的期刊論文《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之我見》②在關于藝術歌曲體裁的界定、發展藝術歌曲在我國音樂生活中的現實意義以及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提出精辟的見解和看法。在藝術歌曲體裁的界定上,學界一直存在爭議,針對人們在對藝術歌曲界定上的模糊,陸在易在文章提出自己的明確看法,認為藝術歌曲的體裁應有所限定,而不應過于寬泛。對于當下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陸在易結合現狀和實際同樣給出針砭時弊的看法。作為我國新時期以來的重要作曲家,陸在易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對我國當下藝術歌曲的發展提出問題和自己的看法,雖為一家之言,但學理性強,說服力足,尤其關于體裁界定之說將對我的論文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然而該篇文章作為藝術歌曲研討會的發言稿修改而成,僅是提供作曲家本人關于藝術歌曲的見解和看法,缺少對一個時期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的橫向梳理和創作特征上的總結。劉聰的期刊論文《對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及相關問題的思考》③是由2000年在全國舉辦的三場大型藝術歌曲比賽(2000年全國藝術歌曲比賽、2000年全國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創作比賽、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而引發的關于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及相關的思考。文章首先針對三場賽事的參賽作品及獲獎情況提出自己對于藝術歌曲的內涵與品質、音樂語言與創作技法、詞曲結合以及鋼琴伴奏等方面的認識和看法,之后結合我國藝術歌曲的創作現狀以及這三場賽事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提出對于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前景的思考。劉聰作為當代主要從事藝術歌曲創作的作曲家,其創作對于我國當代藝術歌曲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這篇文章不僅結合自身的創作實踐提出關于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的諸多有益看法,而且挖掘出許多質量較高的當代藝術歌曲作品。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結合三場比賽提出的關于藝術歌曲以及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的一些思考,不足之處是缺少對相應重要作品的譜例分析。古軍生的期刊論文《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中的調性變換》④主要以新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實踐為對象,從眾多嚴守調性的作品中選取較為典型的作品實例,對其作品中調性變換的創作手法、類型、結構意義等進行梳理歸納和審美分析,最后提出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恰當運用這一手法,是加強藝術歌曲音樂表現力、謀求新的藝術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這篇文章關于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的歸納梳理對我課題研究中的藝術歌曲特征分析予以啟發,然而該文僅僅將調性變換手法作為研究重點,對于新時期藝術歌曲的其他創作手法則沒有去關注和研究。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與20世紀上半葉藝術歌曲創作風格、文獻研究比較

改革開放新時期后,中國藝術歌曲的來源期刊不斷增加,且高校校報及學位所占比例有所提高。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社會的政策、教育制度、科技發展程度、經濟發展程度、學術風氣、社會環境等對中國藝術歌曲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總體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教學、創作特征和歷史回顧等方面的研究貫穿始終,其中在創作方面的研究是21世紀后最大的熱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當21世紀后文獻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文獻的水平也開始下降。總體來說,對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相比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稍顯薄弱,并且對新時期以來的研究多集中于20世紀80年代,對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藝術歌曲的研究較少。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對新時期以來藝術歌曲的創作研究多以歷時態方式敘述,很少有以共時態方式對新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進行不同作曲家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除此之外,已有研究成果結合作曲家作品風格形態、創作技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似不多見。雖然涉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歌曲研究的文獻已有一批,但是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世紀之交(1992-2015)的中國當代藝術歌曲創作研究幾乎沒有,關于當代藝術歌曲研究已有的文獻來看,多是從它的發展、演唱、個別作曲家的創作等角度進行的歷時性研究,缺少對當代藝術歌曲及其作曲家的縱向梳理和共時性橫向分析,更缺少從歷史角度對新時期以來尤其是世紀之交中國藝術歌曲的總體認識和研究。通過對世紀之交(1992年-2015年)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的梳理,分析中國當代作曲家藝術歌曲創作的方法,不僅可以總結當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在此基礎上探尋我國藝術歌曲能夠存在并且長期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歷史必然性。與此同時,通過展現近十余年來中國當代藝術歌曲的創作成就,張揚我國當代音樂家的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的歸納整理及對其特征風格進行的總結,綜合論述世紀之交我國藝術歌曲創作領域的成就,以此引起人們對我國當代藝術歌曲作品的關注,為演唱者今后能更好、更準確地把握當代藝術歌曲作品的風格和精神內涵提供可資參照的依據,以促進我國藝術歌曲更好、更快的發展。

作者:陜海峰 孫大尉 單位:1.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2.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