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18 09:27:03

導語: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一、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研究

隨著我國有關部門對大學語文的日益重視和各高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的蓬勃開展,我國大學語文教材建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有媒體認為進入21世紀,我國大學語文教材建設如同一場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啟[2]。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大學語文教材出版已經達到2000種之多[3]。面對琳瑯滿目的大學語文教材,不少教育專家和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師對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材建設問題進行了積極思考和研究。劉年喜在《大學語文教材的世紀變革》一文中對現行的幾套大學語文教材的特色進行了評介。文章指出上海交通大學夏中義教授主編的《大學新語文》是人文主題的弘揚,東南大學王步高教授主編《大學語文》是文學史編排體例的新探索,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主編的《高等語文》是文化專題講座形式的嘗試,南開大學陳洪教授主編的《大學語文》是美文薈萃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導入[4]。這些教材的編撰出版彰顯了編寫者銳意變革精神和勇氣,對創新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有著重要啟發和示范意義。李小瓊在其碩士論文《中國大學語文教材選文問題研究》中對我國大學語文教材選文現狀、影響因素、編選原則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闡述[5]。

姚莫詡則從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方向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21世紀大學語文教材的建設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時代性和地域性,要堅持“文學思路”與“人文思路”的統一,堅持傳統文學文化與現當代文學文化的統一,堅持總體規范與文化特色的統一[6]。李康德對大學語文教材的地位及價值追求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大學語文教材與文化之間是一種雙向建構性的天然存在關系,而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這種雙向建構性關系是文化不斷地建構教材,教材不斷地建構文化,教材與文化呈整合方向發展,當代大學語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實體性”“關系性”到“建構性”的轉變[7]。對于我國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撰體例問題,喬根在《對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較好的歸納,“大學語文教材,其編寫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主題•文選模式。以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為代表,體例上強調以主題為線索,較為全面地介紹我國語言文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第二種是專題•文選模式。以溫儒敏主編的高等語文、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和周金聲主編的大學人文語文為代表,體例上以不同專題來編排文選,較之前一種模式更為細致,從不同角度增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第三種是作家•文選模式。以錢理群主編的大學文學教材為代表,體例上完全突顯個人化的語文主張,以文學替代語文,創新性極強。第四種是文史•文選模式。以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和彭光芒主編的大學國文為代表,體例上打通文史,回歸傳統。第五種是對象類型•文選模式。以溫儒敏主編的中國語文為代表,體例上根據學生、學校、專業等對象類型來確定文選,因材設教,適應性廣,選文難度較大”[8]。在眾多的大學語文教材中,廣西師范大學黃偉林教授主編的《大學語文》是一部值得關注的特色教材,該教材分為《大學語文》(大學版)、《大學語文》(高職高專版)兩種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學教育、中國文化、廣西元素、通識理念、語文技能五個元素,力圖使大學語文名副其實,以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需要”[9],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將本土文化中最優秀的因素提煉出來融進教材建設中去,讓學生在感受學習漢語言文化魅力的同時樹立愛國、愛鄉、愛人的美好情懷”[10]。

在高校大學語文教材中,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職高專院校與重點大學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高職高專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著眼于對學生的“通識教育”,是為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因此,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建設也是以適應高職高專的“職業性”、“實用性”基本特征。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編排體例、作品的選擇等方面也凸顯出了自身的獨特性。如很多大學語文編寫專家為區別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與本科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區別,將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取名為“大學語文”(高職高專版)、“高職語文”、“實用語文”等;在教材編排體例上打破傳統以“文學史”或“文學體裁”為教材編撰邏輯的慣例,而是選擇以“人文主題”或“文本模塊”為編撰體例;在教材作品的選擇上,其內容和難度也盡量契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和水平。對于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建設問題,不少研究者也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如彭新竹在碩士論文《高職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新思路——與專業相結合》中較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職高專教材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與專業相結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職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編寫體例、內容選擇等問題[11]。周文在《對高職語文教材編寫的反思》一文中,從高職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的理念、體例、選文等方面進行的思考,認為高職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應以培養高職學生語文操作能力為主線,以模塊組合為框架[12]。舒立輝則指出了當前高職高專大學語文編寫存在著“重古輕今”、“重經典輕發現”、“重共性缺個性”等問題[13];韓向陽從教材編寫的原則、體例、內容設計等方面探討了高職《大學語文》教材的改革問題[14]。

二、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與定位研究

有關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定位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大學語文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不少研究者結合自身的學科背景和教學實踐體會,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定位問題做出了深刻學理闡釋。南開大學的陳洪教授對目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性質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這樣描述到:“目前開展大學語文教育還遇到一個困難,甚至是尷尬之處,就是其學科歸屬問題。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理方面的,即就其學術內涵而言,‘大學語文’無疑要提高學術水準、教學水準,但朝哪個方面努力,似乎比較模糊,沒有定論。二是從實際處境來說,一位高校教師,如果沒有一個‘法定的’學科作依托,似乎就沒有明確的專業歸屬感?!保?5]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學語文”決不是大學中一個可有可無的課程,更不是中學語文的“補課”課程?!按髮W語文”課程是大學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可或缺的課程,它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品格素質與人文精神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他強調在注重大學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應該“兼顧文學性、藝術性、審美性、創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學語文課程在大學階段應是重要的‘通識’性課程,貴在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力求引導學生,使他們確立自覺、積極學習的態度”[16]。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則強調大學語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學生的語文素養[17]。

朱恒則認為學術界將大學語文學科定位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為目的的“能力說”和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人文說”,都是不準確的,“前者看輕了大學語文的應有作用,后者又過于沉重,大學語文無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這兩極之間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為主要目標”[18]。李景強認為,根據《大學語文》的改革趨向和大學課程設置原理,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應淡化“語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學、人文或文化的理論知識性,“《大學語文》應以人文思想為學科基礎,以人文基礎理論為課程定位”[19]。賈瑩對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進行了多維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認為從大學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來看,大學語文具有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從大學語文的課程類型定位來分析,大學語文應既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也應是一門必修課;從大學語文的功能定位來考察,大學語文不僅傳承中國文化和延續民族精神的橋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的重要工具,也是啟迪智慧,實現感性與理性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20]。

對于我國高職高專院校而言,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與定位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楊定明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研究》一文中認為,由于長期以來大學語文在高職高專院校課程體系中并未有明確的定位,導致了當前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尷尬地位,并從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在整個語文學科教學體系、職業教育體系、不同學科專業素質培養體系、公共課程體系以及在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個方面全面闡述了高職高專大學語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21]。陳嫣嫣則認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應該具有人文性、職業性、母語性等學科品質和復合型教育功能[22]??v觀學術界對大學語文課程性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通識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語性,職業性、綜合性等性質特征的探討與研究;對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論述,研究者主要認為大學語文是培養學生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的“通識教育課”、“公共課基礎”、“公共必修課”、“母語教育課”等。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與定位問題進行多維度的探討與研究,對進一步深化大學語文的學理研究和學科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三、大學語文教學策略問題研究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適應學生學習需要和完成教學目標而診察作出的、并隨情境變化而進行調整的教學謀劃和采取的教學措施。教學策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學的策略;狹義的教學策略僅指教的策略?!保?3]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問題就是探討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朱媛指出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國外的“漢語熱”也日益興盛,然而在當前全球化語境的沖擊下,我國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度卻呈現出日益下降的趨勢。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課程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設質量懸殊、師資構成參差不齊、學習主體過于功利等多重困境,面對“母語教學”日益式微的窘境,他認為當前我國大學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明確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功能和定位,完善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積極革新與整合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加快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改革力度[24]。

吳素萍認為在當前網絡文化語境下,高校大學語文教師要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教學理念,注重網絡語言文學和規范的語言文學的比較分析,適時改變授課模式,豐富學生文學課堂形式,進而推進高校大學語文的有效教學[25]。蔡繼蓮針對理工科對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實,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從目標的確定、習慣的養成、學法的優化、閱讀引領的角度來提高高師院校理科大學生人文素養[26]。楊坤道在碩士論文《論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中認為,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存在著學科邊緣化、師資力量薄弱、教材陳舊缺乏特色、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教育質量滑坡等問題,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大學語文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組織權威專家、資深學者和優秀教師重新編寫教學大綱、配套教材和教輔資料,做到教學大綱規范化,教材經典化,教輔資料科學化;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到教師學者化;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改革考查辦法,促進大學語文教學的良性發展。趙卓則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語言文學的基點之上,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和素質育成三個層面實施教學策略,三個層面協調發展,大學語文才能完成教學使命[27]。大學語文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和必修課,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職業性等特征。因此,如何在高職高專院校有效開展大學語文教學也是眾多研究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劉春芳認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應該走知識性和素質性平衡的考核之路[28]。

劉超認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存在學科定位模糊、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師資隊伍不穩定等問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改編大學語文教材,更新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理念,把大學語文定位為高職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多元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29]。閻穎則認為要有效改善和推進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從改革教材、教法、考試方式三個方面入手,注重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多元性結合,使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30]。總之,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學術界從大學語文的教材建設、課程性質與定位、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進一步加強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研究和教學中來,為深化和完善我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和改革做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唐騁帆工作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