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論文
時間:2022-08-30 04:10:26
導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語文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優勢
作為面向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1.大學語文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它在人格品質體系中居核心地位,支配、調控著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取向,對實現一個人的人生目標起著動力和激勵作用。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他們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的命運。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仁人志士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執著追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留下的那些彪炳千古的文學作品,對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的蘇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壯懷激烈”的岳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杜甫“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的憂國憂民意識,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英雄豪氣,文天祥“臣子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貞誓言,無不洋溢著崇高壯烈、震人心魄的情懷,這對于青年學生汲取精神營養,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2.豐富大學生的心靈體驗
大學語文課程以經典文學文本為載體。文學以最自然的生命存在感悟世界,以詩意的方式呈現現實。通過文學世界認識自然、自我、社會,并在精神上實現超越,是文學的功能之一。可以說,最豐厚的人文情懷、最閃耀的人類智慧、最精深的普世價值,都在那些偉大的著作當中。這些都是最鮮活也是最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帶給大學生豐富且自由的心靈體驗。比如,讀沈從文,如在午后煦暖的陽光之下飲啜一杯淡茶般恬淡、清然,學生們在如詩如畫、如夢似幻、田園牧歌式的桃源福地中感受和諧雋永的詩意,心靈在喧囂復雜的塵世面前無限舒展。讀《相信未來》,便能于唯美意象的建構中,感受到那一代人,如何在黑暗艱難的歲月里,借著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挺起不屈的脊梁文學偉大而迷人的東西正在于其對大自然的詩意呈現、對人類生活的深情書寫、對真理和正義的執著守護、對美德與善良的高度張揚以及對人類精神困境的深切焦慮。這些都外化為無限多樣的藝術品格,學生的心靈在與這些藝術品格的碰撞中得到滋潤、豐富和完善,并逐漸擁有欣賞美的眼界、包容的心態、仁愛慈悲的情懷、堅韌不拔的意志、守候未來的期待等等。如此,他們的心靈便不會蒼白貧瘠。
二、如何以大學語文為核心重塑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1.設計合理明確的課程標準
大學語文課程必須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授課安排。但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大多都沒有合理的、明確的教學標準。沒有課程標準,就使得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性質定位的不準確;沒有課程標準,教師就不知道圍繞著什么主題來講,應該如何把握整個教學的進度,學生的學習目標也不明確;沒有課程標準,課堂的教學內容往往很隨意,有的教師講文學、有的教師講語言、有的教師講寫作、有的教老師講文字。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隨意確定教學的側重點。只有制定合理的、明確的教學大綱,才能規范大學語文教學、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2.編寫有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
語文學科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和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大學語文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正確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出發,編寫出適合學生的教材,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教材編寫人員應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大學新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結構和知識背景,細致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對于大學語文教材和高中語文教材應有所區別。
首先要有明確而深入的認識,對于如何在高中語文基礎上拓展深化大學語文教學要有科學而系統的規劃,以此保證大學語文教材與高中教材銜接得自然而合理。盡量避免安排與高中教材重復的選文,以確保學生能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避免產生厭煩情緒。要打破以往古典文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盡量選取一些文章簡單,但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因為就學生目前整體的接受水平而言,絕大多數古文都看不懂。看不懂、聽不懂就無法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合理安排古代文學作品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國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之間的比重,針對大多數教材經典性有余,多樣性和時代性不足的問題,應加大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的比重。不能厚古薄今,過度依賴傳統文化,應看到現當代作品,特別是當代作品在反映當下社會現實方面的巨大作用,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選擇更多當代作家的作品,包括近些年嶄露頭角的新生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另外,精選部分外國文學作品編入教材,將國外思想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如自由、平等、博愛、感恩等展現給大學生,通過中外優秀文學作品形成合力,給予大學生更加全面的人文關懷和精神呵護。溫儒敏版的《高等語文》就將一直以來深受學生歡迎的金庸、瓊瑤的作品選入其中,陳洪版《大學語文》中甚至將羅大佑的歌詞選入教材,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嘗試,也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2)教材選文要有助于青年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有助于青年學生養成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應對選文可能給學生帶來的思想情感上的影響和感染多加考量,對于選文在學生人格氣質形成方面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優秀的文學作品燦若星河,可供我們選擇的余地非常大。僅以中國古代文學為例,既有柳永、李清照的哀婉凄涼,也有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豁達,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即便是同一位作家,也有不同風格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中也會既有“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也有“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些展現生活中美好而溫馨一面,讓人讀來輕松愜意的作品不勝枚舉,那些語言幽默詼諧又充滿生活智慧,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淺的作品也并非少數,那些作品中塑造的敢于直面慘淡人生,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向殘酷現實反擊的人物形象同樣不計其數。我們完全可以將更多這樣的文本編入教材,特別是教材中詩詞這一版塊,必須改變婉約類作品一統天下的現狀,讓學生不要小女兒氣地整天沉浸在傷春悲秋、無病呻吟的小小象牙塔中,應該走出個人世界,面向大千世界。應選擇一些氣勢恢宏、慷慨激昂,讀來令人蕩氣回腸、精神振奮的作品為詩詞教學注入一劑強心劑。大學語文選文只有多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心態和堅強豁達的人格氣質,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3.改進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教學過程的成敗和教學效果的好壞,成為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因素。因此,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立足課堂,創設最佳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上呆板、枯燥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應根據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手法,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新知,從而養成學生愛學習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詩歌、散文時,先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讀,讓學生對詩文有一個初步的、直觀認識。當學生們進入狀態時,再加以適當的講解和啟發;在戲劇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戲劇中的主要人物,在講臺上把戲劇情節再現,通過戲劇表演,有利于學生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作品的主題;學習議論文時,先讓學生對有關論題展開辯論,借以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然后老師再進行適當的引導。還有,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形象,用圖片、音樂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擁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努力鉆研,以堅韌的毅力完成學習任務。
(2)開展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以往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際上剝奪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權利。大學語文教學要為學生運用語言創造良好的條件,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第二,要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大學語文課程可以開發一些實訓內容,例如開詩歌朗誦會、撰寫鑒賞文章、戲劇表演、電影配音等等,通過這些實訓活動既鍛煉學生的朗誦、鑒賞、寫作以及表演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團隊意識,還能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祖國母語的熱愛與認識。在活動中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也加強了實踐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另外,為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組織學生去風景名勝地區參觀考察,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開拓了學生視野,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實用價值,為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的欲望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還可以開展課外活動。如與文化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唐詩系列講座、人文素質講座等;與校園文化月活動結合,開展辯論賽、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大學語文知識競賽等;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暑期實踐活動等。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好平臺,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居主導地位,高職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
作者:蘇濛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語文素質教育中應用
- 下一篇:情景劇作用下的大學語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