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的運用
時間:2022-07-04 09:38:32
導語: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文明的高度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弘揚傳統文化精髓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尤其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入分析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針對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促進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
大學語文是大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承載了人類的知識、情感和思想,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水平,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眾多的思想精神,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特色,對現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培養有著重要影響。
一.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的意義
大學生在經過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培訓之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具有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在進入大學之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心由原來的基礎能力培養進入了更高一級的階段,接受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與內容。在大學語文學習階段主要以文化修養為培養的重心,而不是重復之前語文學習的內容與學習方式,如果依然進行重復教學就無法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也會令學生產生乏味感。依據大學語文授課的這一特點,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正確地引導作用,能夠推動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推動其文化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的形成。第一,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大學語文的開設不僅僅是教授大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是為了提高大學生語文的綜合水平,增強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與表達,培養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運用在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一種方式,通過傳統文化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標準,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傳統文化教育,這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更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在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承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與文明,是歷朝歷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從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從道德倫理到思想價值,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代代先輩們薪火相傳下來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和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肩負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與價值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當前在大學語文的授課中雖然引入了傳統文化教學,但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演繹給同學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只是一種擺設性的知識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在語文課堂應用的時候對一些傳統文化的應用也只是照本宣科,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并未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足導致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這種傳統文化可有可無的授課方式使得課程開展并無實際意義,長此以往,反而會形成惡性循環,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也會悄悄疏遠學生與教師的親密關系,不利于教學課程的開展。第二,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手段不夠合理。雖然大部分大學語文課程中都加入了傳統文化,但是由于沒有合理地教學手段使得傳統文化無法在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現代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還是通過老舊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草草了事的教學態度不僅不能引發同學們的興趣,也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不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反而會令其固步自封,難以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更不用說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三.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第一,加強師資投入,提升師資力量,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大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高,這與很多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有關。例如,大學語文本身學時較短,而大學語文的培養任務又非常繁重,再加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學時,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導致大學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效果不佳。有的學校一味促進大學語文教育向實用性方向發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制定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對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過于重視,導致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效率較低。有的學校因為師資力量不夠雄厚,經常聘請一些代課老師進行授課,而這些任課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專業素養不高,實際經驗不足,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過于膚淺不具備創新能力,難以堪此重任。為了推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事業穩步前進,必須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培養高素養的教育人才,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推動傳統文化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素養,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創新教育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第二,在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擇上,以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選擇。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單純地將傳統文化與課程相結合比較耗時耗力,良好的工具書能夠幫助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因此,合適的教材在應用傳統文化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材的選擇不能一味注重聽、說、讀、寫能力,選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濃厚的教材有利于開始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培養自身文化素養有莫大助益,促進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在大學語文應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教育手段陳舊、教學方法老舊毫無新意,因此誘導學生厭煩、抗拒的學習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師不但要做好課程準備,還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多多參加教育教學探討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文化,設置必要的情境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第四,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彰顯傳統文化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內涵意味深長,很多學生對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學習興趣淡薄,不利于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應用的開展。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問題,不能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對于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不足且不夠牢固,這迫切需要在課堂上解決此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培養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學,虛擬文化環境還原歷史故事、事件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味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對于工藝類的傳統文化,可以采取開展手工制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手段展開教育教學,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與實際操作、演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信心、興趣,在彰顯文化特色與文化趣味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第五,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倡導文化實踐,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真真切切地體驗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入實際操作、演練的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于傳統的理解、對于文化的感悟,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摒棄腐朽落后的文化,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承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為世世代代的民眾薪火相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發展,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曉慧,劉慧敏.淺談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交融[J].赤峰學院學報(析學社會科學版),2015,(1);250-252.
[2]朱明言.淺談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貫徹傳統文化精神[J].科教導刊一電子版(上旬),2016,(6):68-68.
[3]姚俊平.注重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大學語文教學淺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7);123-124.
作者:劉 玥 單位:云南經貿外事職業學院
- 上一篇: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及教學策略
- 下一篇:語文素質培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