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中孤獨與矛盾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3 08:24:00

導語:挪威的森林中孤獨與矛盾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挪威的森林中孤獨與矛盾研究論文

關鍵詞:孤獨矛盾空虛寂寞

摘要:日本現代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小說通過對現代年輕人的孤獨、寂寞、空虛以及矛盾等情感的描寫,讓年輕一代產生了共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工作和生活的拼搏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了疏離。作者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處于孤獨、寂寞中的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愛情生活。

日本現代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僅受到中國、韓國等亞洲讀者的喜愛,甚至在美國、德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也擁有不少的讀者群。正如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家林少華所說的,時下,閱讀村上春樹作品已日趨成為世界性的文學現象。村上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海邊的卡夫卡》無不充滿著“孤獨、寂寞”“憂郁、彷徨”“無奈”“青春的迷茫”和“社會的疏離感”等等。

村上春樹在1987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說多次再版發行,據統計,1996年的銷量已達到七百萬冊,這對于只有我國十分之一人口的日本來說,絕不是普通的數字。在以青年為主體的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響,形成了“村上春樹”讀者群,并隨之誕生了“春上村樹現象”,以及“挪威的森林現象”等新詞匯。在我國由中國海洋大學林少華教授翻譯的“村上春樹全集”也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同樣受到我國年輕讀者的歡迎。小說情節簡單,筆調悠緩,語氣平淡,卻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這部小說為何受到如此的歡迎呢?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198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它主要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年對現世的虛無與傷感和那個年代文明的失落與個人意識的掙扎的內心世界,傳達出了全人類對現實的那種不確定的感覺,即“不存在的存在和存在的不存在感”。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以第一人稱“我”在漢堡機場聽到著名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樂曲為開端開始追憶18年前的往事:講述了“渡邊”和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及大學同學綠子兩個女性之間的感情糾葛。直子是個漂亮、美麗,多愁善感又自我封閉的女孩,在青梅竹馬男友木月自殺后精神不振,最后住進了療養院,由于精神抑郁而自殺;綠子活潑可愛、充滿活力、前衛大膽,雖身處逆境卻堅忍不拔。

一、孤寂與憂傷——現代人無法擺脫的情感

孤獨作為存在主義文論的一個關鍵詞,在小說中得到了更為深刻的詮釋。存在主義詩學把他人看成“我”的“地獄”,“我”自然孤獨。孤獨精神使人超越萬物和他人,孤獨一詞具有美學和文學意義。

小說題目“挪威的森林”是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樂隊一支“靜謐、憂傷,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歌曲,歌中男子感覺女友的房間像挪威的森林一樣神秘,可突然驚醒,卻發現房間空無一物,更不見女友美麗的身影,房間像挪威的森林一樣孤寂。昨夜的一切仿佛一個夢,男子在密林深處獨自地品味著這份孤獨。這是小說主人公的舊日戀人直子曾百聽不厭的一首歌曲。18年后,“我”在飛往漢堡的飛機上重新聽到此曲。隨即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描述了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從作者借用這首充滿憂傷、孤寂的歌曲可以看出,小說自始至終都充滿著孤獨和憂傷。為易逝的青春和生命而哭泣,為被剝奪了的自我而哭泣。

小說的人物性格也是孤獨的,并因孤獨而封閉自己。他們無論對父母、朋友,還是與所愛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同時也拒絕別人進入自己的世界。直子總是不知如何與別人相處,甚至不能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男朋友渡邊約會時也總是沉默,不能敞開心扉。實際上,直子在潛意識中用表達上的障礙在自己和外界世界之間樹起一道屏障,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讓任何人打擾。

小說中的人物在自閉的同時,心中又渴望愛情,渴望真情。家境貧寒的另一主人公綠子在富豪子弟云集的學校感到孤獨,仿佛和別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和其他人之間總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界限。盡管如此,她仍舊希望“盡情地享受愛,哪怕一次也好”。她還經常讓渡邊抱緊自己,安慰自己,從中得到滿足??梢娖綍r裝作開朗活潑的她,內心是多么的孤獨,又是多么渴望愛的滋潤。所以“自閉”是主人公孤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而伴隨著自閉的又是對愛的強烈渴望。

另外,內心的空虛也是產生孤獨的原因。渡邊在自己狹小的世界里既無目標也無動力地活者,感到無限的空虛。他以“任何事都不過多思考”為原則,每天上課也不是為了學習,而是因為無事可做。他常常空虛難耐,就和在酒吧認識的女孩子睡覺,而睡后又后悔和自責,感到更加空虛。不僅如此,每周六晚上他都無所事事,裝作看電視的樣子,實際上是把自己與電視之間的“渺??臻g切割成兩部分,又把切下的分成兩部分,這樣一遍遍切割,最后分成手掌心大小的空間”。這種病態的空虛多少讓現代的青年人產生共鳴。很多外表看似堅強的現代人,在內心的深處都多少有些孤獨、寂寞和空虛。

二、現代社會與人的內心世界的矛盾

這部小說的背景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村上春樹20歲左右,對他來講,這一時代就是甲殼蟲樂隊、越南戰爭和“大學紛爭”的代名詞。當時政治動蕩,古巴危機,1965年又爆發了越南戰爭,世界處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之中。日本戰后實行民主制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經濟,進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伴隨著技術革命與經濟繁榮,人們逐漸忘記了許多舊的傳統,但無人能阻止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在城市,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能更輕易地獲得各種信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隨之減少。一座座高級公寓的鐵門拉開的不是空間距離,而是心理距離。都市與其說是生活的場所,不如說是生存的空間。信息量的極大化與生活圈的極小化之間的矛盾,使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產生了孤獨感、空虛感和寂寞感。

村上春樹深深地感到了這種孤獨、寂寞和空虛。他曾把物資豐富而精神貧乏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比喻成“有大量家具卻沒有天棚和地面的,在宇宙中漂浮的房子”。而在村上春樹的眼中,這座房子空空如也,只讓他感到無邊的孤獨、寂寞和空虛。《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渡邊說:“人們像是很幸福,但我不知道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只是看起來幸福?!边@也可以說是作者對現代生活的質疑。

這份孤獨可以說是對現實世界無言的反抗,是夢中的世界無法實現的失落,是兩個世界都無法徹底融入的迷失。

他對現實狀態存在不滿,卻不從正面直接反對,而像一位大徹大悟的隱者一樣,與時代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予以回應。就像小說中的渡邊,對那些一邊呼吁大學解體,一邊卻為撈學分而上課的“兩面派”做法非常鄙視,他說:“那種人在大學順利地拿到學分,走進社會,又馬上建立了這個卑劣的世界?!钡挥眠^激的方式表達鄙視,而是上課點名時不回答,這種無言的反抗表明他不愿進入骯臟的現實世界。同時,村上認為經濟高度發展以前的世界是夢想中的世界,令他無限懷念。小說中的海邊和精神病醫院“阿美寮”就寄托了作家村上的美好情懷。兒時經常玩耍的海邊給他美好的回憶,但多年后當他故地重游時,不禁大吃一驚:昔日的大海被填平,上面的大樓如墓碑一樣鱗次櫛比,失去大海的堤壩孤寂地殘留著……所以他在小說中設計了失去直子的渡邊去海邊做“傷感旅行”。在那里想象著變化前的日本,是他無限憧憬的理想世界。而“阿美寮”正是自給自足的平靜生活,同樣也是理想世界的化身。那里的人們互相關心,互相理解,沒有虛偽和欺騙,能敞開心扉,展現真正的自己,如同“世外桃源”。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理想的世界已經遠離了現代人,令村上感到無限失落。

由于無法融入現實世界,又不可能進入理想中的世界,宛如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沒有依靠,只能獨自漂浮。因此,村上筆下的主人公渡邊突然不知自己身處何方,去向何處,這也是作者自身的一種迷失。

三、村上春樹作品的特點

村上春樹作為一個出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人,描寫60年代的故事,卻歷經數十年占據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閱讀陣地,讓他們產生共鳴,不能不說他作品中的的確確有著讓年輕人為之心動的地方。困惑與追求歷來體現在年輕人身上。村上春樹從城市生活這個獨特的視角,探討當代青年心靈奧秘的“城市文學”,便是這種困惑與追求的產物。一般認為傳統的純文學是反映成人的種種生活,而村上的書卻是反映了年輕人的快樂與悲哀,很少有實質性的事件,而常常是一些思緒與感觸,抒發著莫名的迷茫與哀愁。村上春樹放棄以往作家以精致的生活實感所支持的青春小說的表達形式,只以敏銳的方法意識,以精選的獨特語言,磨練出一種嶄新的風格,用嘲弄式的玩笑,裝出一副“心情愉快”的模樣,企圖以意識的感覺來說故事,而將現代的“不幸”逆轉為“幸?!?。村上春樹的文學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現代社會由平平符號蛻變成的無機感性,極端敏銳,新鮮而發人深省。

村上春樹的創作屬于20世紀80年代后興起的“城市文學”范疇,“城市文學”反映了日本走向高度自動化的消費性社會后人際關系的隔膜、人的異化和人的心理崩潰,宣泄了后工業化社會青年全新的、富有個性的生活方式,實現個人的價值觀。

《挪威的森林》向你娓娓地道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它的內涵遠遠不止愛情故事,它通過描寫年輕人對愛情舉棋不定卻執著追求的態度,直達人生的真諦。

村上作品的另一特色是他擁有要想“打破境界”這一精神:文字和數字、人和動物、東方和西方、生與死、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現實和非現實、意識和非意識的界限等等。例如,羊男是打破了人和動物的界限。村上作品這種要打破所有界限的意志,這種擁有自由的精神是我們所有時代所共同向往的精神。

村上作品給讀者一些遐想的空間,好像是讀者和作者間的一種游戲,使讀者盡可能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因此對村上的作品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詮釋,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村上文學又是對消費文化和高度物質文化的批判。但他并沒有痛苦地嘶喊,而是保持一種遠距離冷靜的態度;他沒有脫離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現實,而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摸索如何生存的方式。可以說他所描寫的主人公被認為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自畫像”。

村上是西方和東方的橋梁。日本的近代文學是在明治時期受西方文學的影響發展起來,通過私小說的文學形式,從西方接受了進行改良的純文學,形成了谷崎、川端等一批杰出的純文學作家?,F在,村上時代,日本現代文學開始流入歐洲,并對歐洲的文壇產生一定的影響,村上文學在西方的流行多少給日本文學一種“脫亞入歐”的感覺。

為何我國現代都市青年如此接受這部小說呢?是否可以說中國的現代社會也有這種傾向?甚至有人說喝著咖啡看村上春樹的小說是現代小資的代名詞,正是由于現代社會人與人心靈的疏遠,導致這種小資情調的產生。而村上的小說也恰恰是迎合了這種心思才備受歡迎的緣故吧。

四、結語

《挪威的森林》一書的暢銷及其在文壇和社會中引起的反響絕非偶然現象。村上小說關注了經濟高度增長時期日本青年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時描繪了青年對現實世界的虛無與傷感,以及文明的失落和個人意識的掙扎等內心世界,傳達出了人類對現實的不確定感,即“不存在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不存在感”。在經濟發達的今天,人與人的交流日益減少,過于自我封閉,在人生的大森林里,人們很容易迷失自己,感到孤獨、彷徨,茫然不知所措。就像主人公渡邊不斷徘徊、游離在直子和綠子這兩個對立存在的女性之間一樣,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矛盾,希望在直子和綠子之間能找到生存的平衡點,避免讓自己“走”向深淵。

對生與死的思考,對個人與社會問題的思考,值得每一個看過和未看過村上作品的人去回味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酒井英行:《〈挪威的森林〉中的村上春樹》。

[2]雷世文主編:《相約挪威的森林》,華夏出版社。

[3]柴田元幸等編:《世界如何讀村上春樹》,文藝春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