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培養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09 06:33:00
導語: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培養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充斥著濃厚的工具色彩,它更多關注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新課改實施后,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受到了教育者們普遍的重視。然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人生觀的培養卻被排擠到了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教學的交叉、邊緣地帶,常被語文教學工作者忽略。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對語文學科嚴重的情感流失和語文教學的蒼白無力。語文不僅變得難學,而且單調乏味,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偏差,一種失誤。“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應該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在美好情感中健康成長。于漪說得好:“培養學生成為21世紀素質優良的中國人,是各個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但語文學科起著獨特的,別的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因為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積淀了中華文化的精粹。語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時發生的,它不僅僅是載體,實質上它就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教學生語言,也就是同時在用人類的精神文明,用中華文化的乳汁哺育他們成長,提高他們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
一、情感的培養:讓學生接受愉快的情感體驗
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是在認知基礎上產生的對語文學習的情緒反應。學生一旦喜歡、熱愛、接受語文學科,那整個語文學習的水平就會有長足的進步。語文教學工作者要努力使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變成一個愉快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在情感升華中獲得水到渠成、揮之不去的穩定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語文教學的載體是范文。“文章合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師自身應當有濃厚的情感投入。魏書生在講課前一般要向學生推薦有關作者的傳記,使學生與自己一道觸摸文章跳動的感情脈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錢夢龍講《蘇州園林》,能使學生產生到蘇州園林游覽一番的強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學”的圣手。教師的情感無異于一股“乍起”的風,能“吹破一池春水”,讓學生體驗到具體、親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正如明代學者王明陽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己”,情感教學可以使學生樂學到“不能自己”的程度,可以使課堂教學進入五彩紛呈、奇峰迭起的藝術境界。一堂充滿激情、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引人入勝的語文課會令人終生難忘,永遠受益。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在學生預習全文后,掛上一幅“荷塘月色圖”,讓學生關上課本,聽課文朗誦帶,營造氛圍,學生在優美的情境中打開想象的翅膀,隨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無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葉子,那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荷花,還有彎彎楊柳的倩影……,使學生從中獲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體驗。
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比較起來,在對學生進行情趣與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材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人文信息與生活氣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隨時地加以利用和發揮,在自然而又生動、有趣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養和教育。語文教學應當突出體現這一優勢,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為實現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創造便利的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情感的陶冶:讓學生產生文學藝術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體現,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質中的素質。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在培養人、培養人性方面,語文學科應當承載更多的任務。
現實中,我們的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復雜的社會現象。他們在遇到課堂上、書本上沒有的現象時,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應當引起注意的是,他們忘卻了“孔融讓梨”,卻牢記住“唯我獨尊”;只要求無限的滿足,卻不管自己該肩起什么重任;只關心自己,而對他人表現出不該有的冷漠。在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優劣的客觀環境下,一些學生只知埋頭讀書,完全不問世事。這樣的學生,能說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語文教育嗎?
一個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養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課文中許多藝術形象,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都是對于社會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惡的揭示,給人以震撼,給人以熏陶。《一碗陽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對艱難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據與艱難并沒有壓垮他們,大年夜里他們“頭碰頭”同吃一碗陽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誠熱烈的心胸去擁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戰,這種頑強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給人以無限的啟迪和無盡的鼓舞嗎?
語文課本中的優秀作品是學生吸取精神的寶藏。《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勸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擔負起民族振興的責任。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郁郁報國情懷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氣慨,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下寒土俱歡顏”的深情呼喚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沉痛吶喊,無不通過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在傳授這些知識時,要注意調動起自身的情感儲備,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直接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憎恨丑惡東西的情感。
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鑒賞,除分析作者構思的匠心所在、表現方法的運用外,還要重點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鳴、人文精神的凸起。我們應當關注學生靈魂的凈化,美好心靈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錘煉。公務員之家
三、情感的釋放:為學生提供開放、創新的空間
情感的釋放,一是體現在閱讀上。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闡述:“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孤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位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地多的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閱讀是作家與讀者間的交流,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作品本身,還包括讀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對它的增補、豐富和創造。“說不盡的阿Q”,就體現了讀者的創造與創新。文學作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學生的創造性,使他們形成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人格,這已經不是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問題。在文學作品教學實踐中,學生對意境、人物意蘊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見現象,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既然閱讀過程中讀者創造性極為重要,我們就應該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開放與創新的空間,給他們討論、辨論及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著意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能力。
情感的釋放的另一方面,體現在表達上。把情感調動引入作文教學,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做人、作文的綜合素質,是當今作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圍繞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調動的原則是培養積極的情感,摒除消極的意識,只要教師善于調動學生情感的積存,學生就能寫出血肉豐滿的文章來。
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我們期待著語文課程評價在這一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 上一篇:高效金融市場解救金融危機研究論文
- 下一篇:經濟金融良性互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