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6 04:35:00

導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分析論文

審美教育,是通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以及其他各種美的形態對于人施加影響而進行的一項教育活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边@句話將審美教育與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和進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指出了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組成部分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古代詩歌豐富而精深的藝術內涵,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美,天然具有審美教育的功能與價值。中學時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時期,也是一個人創造性的發展階段,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從而使學生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形成學生優美、高尚、豐富的感情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語文古代詩歌審美教育的價值導向

美國著名學者博伊說:“教學內容不應當僅局限于學科范圍本身,還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人文主義的精神。”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注意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努力尋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點,將知識與方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努力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使學生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成長為富有個性的、蘊藏著巨大能量和善于學習創新的人。審美教育著眼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整體培養,重視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和人的完善。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樹立美的思想,發展美的品格,培養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發展人的個性。語文教材含有豐厚的審美教育資源,詩歌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詩歌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應充分發掘詩歌中豐富的人文性。在華夏文明燦爛的長卷中,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僅唐一代,就有奔放飄逸的李白,沉郁頓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峻拔的杜牧,奇詭險怪的李賀,綺麗精工的李商隱……中國的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成為傳承民族靈魂的載體。一首好的詩歌能增進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深入地理解,仔細地揣摩,自如地運用,自然會受到詩歌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影響。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健康的審美情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熱情、崇高的理想、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等。

二、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與審美教育的聯系

古代詩歌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文體,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都對審美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朱光潛說:“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币簿褪钦f古代詩歌在音律方面講究平仄押韻,注重節奏,瑯瑯上口,富于音樂性,使學生在誦讀、背誦中獲得音樂的美感,感受到語言的韻律美;語言上則更為簡練,結構更為嚴謹,注重藝術意象的塑造,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美感,把學生引進它所展示的優美境界中,使學生在讀詩中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在內容上提倡“詩言志”,讓讀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形,其文化內涵豐富,飽含作者的感情,便于學生融入詩境中,聆聽詩人的心聲,體會作品情感美和作者的人格美,更能點燃人心,打動讀者。詩人郭小川就曾說“詩是表現感情的,當然也表現思想,但感情可以說是思想的翅膀,沒有感情,盡管是思想,也不是詩”。新課改后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入很多古代詩歌,這些古代詩歌具有典范性,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文質兼美,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的結合,其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化身、美的體現。我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三者融于其中,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共鳴,生發審美愉悅,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熱情。難怪普希金曾說,詩人“用言詞把人心照亮”,喚起人們“善良的感情”。雪萊也說“詩以想象和熱情啟發人類向善”。

審美活動在詩歌教學活動中也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第一,在古代詩歌教學活動中進行審美教育,能夠使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誘發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熱愛古代詩歌、探索古代文化的強烈欲望和熱情,激發他們學習古代詩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在古代詩歌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科學性,產生發現和識別真理的靈感?!耙悦绬⒄妗卑l生作用的機制,是審美感和理智感的內在聯系。總之,古代詩歌教學和審美教育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三、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現

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語文教科書(以2007年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為例)進行了調整,一共收錄了30首古代詩歌,這些詩歌作品的作者都是在古代文學方面具有深遠影響的大家,具有代表性。作品時間跨度上也很大,從最早的周代的《詩經》到唐代的詩歌;從內容上看,有以《孔雀東南飛》為代表的敘事詩、《短歌行》為代表的抒情詩、以《山居秋暝》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以《蜀相》為代表的詠史詩,《旅夜書懷》為代表的行旅詩等等。大量優秀的不同題材的詩歌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審美教育的資源。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資源,如何在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實現審美教育,值得我們探究和實踐。

教師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誦讀和品味?!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誦讀非常重要,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通過誦讀,可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含蓄,形式優美;可以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感受文字背后所蘊涵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受到審美教育。誦讀的形式多樣,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誦讀方法,這樣才能增強教學效果。詩歌的語言很精練含蓄,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最深刻的內容,可謂“言簡意賅”。古人做詩很講究詞句的錘煉,故有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賈島的“兩句三年成,一吟雙淚流”之說。古代詩歌中的名句,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在古代詩歌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咬文嚼字,體味語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詩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陶行知先生認為要乘著“美的精神”,從而創造出“真善美的祖國”,“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詩歌是詩人以其充沛的熱情、睿智的目光去感悟、發現生活后,奉獻給人們的一份精神產品,是人性的展露、情感的濃縮。通過解讀詩歌,可以感受別樣的人生體驗,豐富我們的情感世界。高中教材中選入李白、杜甫的詩歌,這兩位詩人不僅對古代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人格更讓我們欽佩。李白是一位性格豪放,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想象奇特,《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就是例子。然而,他才華橫溢卻被權臣誹謗,不受重用,他寫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這種倔強不屈的性格,值得我們學習。杜甫寫下了《兵車行》《三吏》《三別》等一系列表現民生疾苦的詩作,更寫了《春望》《登岳陽樓》《登高》等詩作,家國之痛和個人的悲哀融為一體。這樣的詩歌,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品味,學習詩人的人格美,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

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運用多媒體,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多媒體教學具有高度的再現性,它能使詩歌教學形聲化。印象鮮明,可以充分展示詩歌中涉及的多種自然景觀、人物形象,為學生理解詩歌提供了直觀的感受,有利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能使他們處于一種愛學與樂學的學習狀態中。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比起只靠用一支粉筆一張嘴講起課來,顯然要生動、形象得多。具體可感的形象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注意,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消除聽課時的枯燥感和疲勞感,使他們能在感情的參與下進行審美鑒賞活動。在詩歌教學中,首先是朗讀詩歌,但教師干巴巴的范讀很難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借助多媒體,效果就會大不相同。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播放李煜的《虞美人》、《相見歡》,蘇軾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的歌曲,讓學生理解詞的歌唱性,欣賞詞所達到的美感。當學生朗讀《琵琶行》時,通過多媒體播一段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再配以古代歌女彈奏琵琶的圖片,或者江南月夜的圖片,一下子就會將學生引領到白居易所描繪的境界中。聽覺和視覺的刺激會加深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音樂的理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竊竊如私語。大弦小弦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樣的描寫,對琵琶音樂不熟悉的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只有借助相關的琵琶曲,并有“FLASH”制作出相關的畫面,五彩繽紛的珠子紛紛落下的畫面,會使教學更為形象直觀,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所呈現出的目不暇接,轉化為耳不暇聞的音樂變化之美,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望。讓學生朗讀《孔雀東南飛》,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纷鳛楸尘耙魳?,纏綿凄婉的音樂讓人似乎看到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的悲歡離合,體會到他們離別時的柔腸寸斷。公務員之家

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積極引導學生提升審美層次。語文教師必須樹立自己的文學和審美素養與詩歌教學同步發展的觀念,這是從事詩歌教學的前提條件。詩歌中蘊含的美是多方面的,所以要求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品味、消化詩中的深刻意蘊。充分挖掘利用諸多美的因素,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和判斷能力,這是審美教育的目標。古代詩歌其思想內涵有它獨特的方面,如詩人的懷才不遇,他們雖然有疾惡如仇、正直賢達、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有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操,但也有情緒低落、消極避世的一面。要讓學生分清美與丑,以便于批判地吸收。另外,“詩人”與“詩”離我們甚遠,詩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千差萬別,人生經歷、思想意識也不同,所以引導學生不必全盤接受,要從詩中走出來,借詩移情,面對現實,結合現實談個人的感受。

古代詩歌的審美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引路人,學生是一個拓荒者,教師應引領著學生一路披荊斬棘,走進古代詩歌藝術審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