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有效使用多媒體

時間:2022-04-03 03:57:00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有效使用多媒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有效使用多媒體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體的廣泛采用,彌補了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在影像方面的缺憾,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能夠正確認識多媒體的優勢所在,正確利用多媒體來提高教學效率。

1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的意義

1.1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和學科相融,就如傳統的粉筆十黑板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用得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因為它們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及獨有的系統功能。教學中與語文整合,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如學習《神奇的極光》一課,對什么是極光,極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顯得有點枯燥無味,印象也不能深刻。這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和網絡播放極光的影像,讓學生直接觀看極光的形、色及極光發生的過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探討極光發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課文。而網絡的運用,可拓寬思維空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這就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及審美能力。

1.2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不僅是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學內容的擴展與改革,這就是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術作為教本的輔助內容與課本內容相融,擴大課本知識的外延。傳統的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雖然也會涉及到課外知識,但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引導學生學的課外知識很有限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里面的知識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寬廣,與語文學科整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采集到廣泛的知識,使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擴大,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學習語文。如在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在互聯網里,有很多關于寫作理論、技巧的文章和眾多例文評點,作文課上。老師可以用此來指導學生寫作,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積累的素材也多了,這就為寫作積聚了基礎,有利于學生創作,特別是構思、立意方面的創新。并且,學生還可在互聯網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評論,廣泛地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點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另外,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論壇中,讓更多的人來評點,給意見,從中得到更好的提議,來提高寫作水平。

1.3多媒體的運用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言是一種符號,符號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溝通和交流。現代多媒體工具也是一種實現溝通與交流的手段。在走近唐詩的綜合學習中,教師查找資料,準備課件,布置課前預習。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查找目錄,分組分配任務,上網或者翻閱書籍查找相應資料。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面對面的交流雖然只有課堂上的幾十分鐘,但是心與心、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卻不僅僅在課堂,還在課堂以外的所有時間和空間,甚至這種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那么這種交流和溝通將是沒有時問和空間的限制的。這就使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達到了最極致的狀態。語文學習往往不僅僅只是為了掌握一種技能,更加不是為了應付高考這么一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而進行的活動。它應該是能夠提升自身修養和體現優良傳統的一件長期的學習活動。

2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1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原則

一是適用性原則。多媒體技術僅僅是一種教輔工具。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程相比較,主體是語文課程,教學的最終是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思考,教學的方式是否有效地傳遞語文教學知識,是否能夠實現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模式,減少對多媒體技術的過分關注和依賴。二是實際性原則。教師要結合高中語文課程內容和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要注意突出在使用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講解、板書、多媒體課件的放映時間、放映速度要與學生的視聽和思考進行恰到好處的銜接,不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三是自主性原則。高中語文教師在多媒體技術運用的方式上要有利于幫助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隨著新課標的貫徹執行,教師要讓學生形成以自身為主體的觀念,因此,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并不只是單純地輔助教師講解。

2.2使用多媒體技術的策略

一是導人課題,先聲奪人。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鋪墊。如一場大戲,一開始就吸引了觀眾,這是成功了一半。恰當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則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高中語文教師在創建情境時要注意抓住學生的視覺或聽覺,可以使用一些較為強烈的感官沖擊,一下把學生的好奇心抓住,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音樂、視頻、錄像等各種數字媒體資料都可以成為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素材。如教授《我有一個夢想》時,可播放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碑前25萬人的集會上演講的視頻。可使得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容易理解這篇課文的特點。二是介紹背景,理清創作主旨。學習某些課文,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如教授詩歌《面朝大海,出暖花開》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來制作反映詩歌意境的PPT,并且要求在PPT中反映詩人海子的生平資料,學生通過Internet查閱了相關的資料,還了解到詩人的生平故事,學生在制作PPT的過程中了解到詩人的生平,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三是精辟講析,創設課堂情境。分析課文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分析文章階段,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并進人情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審美品味中“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例如文章《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先播放一段視頻,形象鮮活,但是一開始林黛玉的形象就被定住了,林妹妹的“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形象隨即體現。學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且能省去教師很多不必要的語言解釋。總之,多媒體教學有利也有弊,應首先認清多媒體教學課的實質、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點與不足,真正科學地把多媒體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起來,加快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