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6 11:18:11
導語:高中語文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明確人文精神內涵,把握教育培養目標
人文精神具有極為豐富的科學內涵。自古至今,不同時代、環境、地區的人們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及賦予的內容是不同的。在當代中國,我們提出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指人類對自身、自然的深刻理解,進而產生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社會的溫情溝通及關懷。高中學校的教學工作是開展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而科學本身也是人類進步的歷史記載,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文化。科學包含了人類的進步激情和奮斗理想,是同人類前途發展關系緊密的社會實踐。開展人文教育,就要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客觀的認識和對待,并做到思想層面對科學所具有的人力價值、人性特點及工具意義的有機結合。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明白,給學生們講的人文精神,并不單純的是人類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指引,同時在追求自由、真理、進步,掙脫發展的羈絆中所體現的創新意識都同人文精神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高中語文具有內容廣闊、豐富的特點,能夠比其他課程更加發揮出人文教育的優勢。
二、注重學生學習特點,落實教育培養措施
1.把握教材陣地,突出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的課程教學中,我們得出結論:基礎知識可以通過硬性的學習來完成,但情感精神層面的理解和感悟,更多的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培養。高中語文課堂開展人文精神滲透,應堅持教材學習為第一陣地,在課程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氣氛。例如在講到《道士塔》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講解敦煌石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寶庫,突出文化精髓對人類進步所產生的積極作用。當學生們初讀文章后,會產生強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對王道士的所做所行深深的憎恨,有學生會說:“如果王道士現在還活著,我一定狠狠地收拾他!“”這個中華民族的罪人,歷史必定會給他嚴厲的審判!”誠然,王道士是個當時社會的客觀縮影,隨著課文講解的不斷深入,教師應當將學生的情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明白王道士不過是個小人物,當時的中國政府、外國盜賊才是我們應該痛斥的罪人。歷史已經過去,現在要做的就是保護好文化遺產,讓古人留下來的寶物能夠發揮應有的人文價值。在學生心里播種下文化的種子,逐漸成長為文明的大樹。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首詞的時候,讀到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反映出領導人在當時環境下的樂觀心態,也傳達出對革命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心。課堂教學中在講解詞文之后,可以更多的搜索資料將的精神進行簡單剖析,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客觀的認識到祖國領導人的精神風貌,更好的開展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
2.拓展古文學習,培養人生態度。古文是高考試卷中必考的題目,因此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非常注重學生日常的古文素養積累。古文教學,多會是關于人物傳記、景色描寫方面的,多以高中課堂古文拓展為手段,可以讓學生們更好的體會古韻文化,感受學者風范。例如在講到《勾踐滅吳》一文時,讓學生們理解“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勾踐本為王,在兵敗后給夫差當起了下人,在受到屈辱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安定,發展自己。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最后一戰而勝。從一位花花公子,到階下囚,再到最后飽經風霜的政治家,勾踐的人生跌宕起伏,其中也表現出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在《勸學》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等觀點,這些都傳達出學習的過程應該是踏實心情隱忍的過程。高中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關乎到更高層次的學習,必須要做到對自己的時刻鞭策,擺脫各種消極情緒。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要求,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同人文精神進行融合。通過教師觀念的改變,教材內容的融合等途徑切實把抽象的人文精神,化身到具體的內容中來。如果將學生人生比作出海的輪船,那么人文精神就是指導前行的燈塔。
作者:顧江 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 上一篇:油氣集輸系統節能降耗論文
- 下一篇:小區建筑電氣的節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