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2 11:26: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新課程的推進不能只停留于研究層面,而應當向縱深發展。我們必須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xinwww。''''lw-cn。''''cnuijinbunengzhitingliuyuyanjiucengmian,eryingdangxiangzongshenfazhan。womenbixuyanjiuxinkechengdelinianruhezhenzhengzhuanhuaweicujinxueshengfazhandeshijian,ruhetigaoketangjiaoxuedexiaolv。

我認為,衡量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審視:(1)有效的語文教學是關注“全人”發展的教學;f21有效的語文教學是促進語文學習的教學;(3)有效的語文教學是呼喚效益意識的教學。第1點體現了語文課程目標的全面性、整合性,第2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獨有價值,第3點體現了在單位時間內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尖子生的思想。1句話,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是衡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標準。

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呢?應該說具體的方法、方式多種多樣。不過,從目前的研究與實踐來看,我以為有幾點需要特別引起我們的重視。

1、有效的語文教學呼喚新的學科理論支撐

語文課程具有科學性。因此,作為1門課程,它必須有自己的“語文教育理論體系”和“語文知識體系”。比如,單單對“語文”的理解,就眾說紛紜,有語言文字說、語言文章說、語言文學說、語言文化說等。我以為,如果從發展的視角不斷豐富語文的內涵與外延,特別是從學術的角度來闡述觀點,都是正常的。但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到底如何界定,這是個根本性的問題,必須求得共識。正如1位語文界的專家所言,語文教學的效率問題表現在“教學”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對“語文”的準確、深入的理解上。我認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課程必須認清自己的課程價值,特別是直接價值。

也就是說,培養小學生具有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具體到1篇課文在某個年級應該怎樣實現“用教材教”,教什么語文知識,培養哪些具體的語文能力。這1點到現在仍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語文教育研究專家王榮生教授認為,許多語文教師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語文課堂上應該教什么、正在教什么。如果教師每節課都在隨意地制定教學目標,那就是缺乏課程意識的表現。怎樣使語文課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導下實踐,怎樣才能使我們每1位教師每1天的語文教學少走彎路、提高效率,我以為,必須通過深化語文教學研究,提出符合現代語文教育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建立起更為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語文學科理論體系并不斷使其完善,用以深化語文教學實踐。這需要我們語文理論工作者與語文實踐工作者聯合攻關。

2、有效的語文教學要體現“教學價值”

語文教學不能搞新的形式主義,必須體現教師、學生、教學存在的真正價值,即“教學的價值”。

對于教學的“價值”,如果不站在“教學”的必要性上來考慮,而單純從是否教了知識來考慮,教學也是低效的。比如小學生在6歲人學前就已經具備了1定的口頭語言的基礎,1般來說,學生已經能用口頭語言進行基本的生活交流。學生對于經常運用的口頭語言,特別是1些常用詞語的意義,是已經理解的。對于書面語言中的1些詞語,如果是學生經常在生活中運用的,那么,我們的教學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再花很多時間訓練f除非在具體語境中,它具有了更新、更深的意義)。但是,對于那些不經常在口頭語言中運用的詞語,特別是運用中要考慮使用范圍、感情色彩等的詞語,教師就必須進行引導、啟發、訓練,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就往往會誤解詞語的使用。課程改革中的1些教學,搞所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搞所謂對話教學等,而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這些理念、理論本身有問題,而是教師忽視了課堂的“教學”價值,把理論簡單、片面,甚至極端地拿到了課堂上,使得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學習目標不協調,因而學生主體的學習能力、思想認識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談到“教學價值”,可能就涉及到語文“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問題。在課程改革中,有些教師不敢談“知識”教學,因為課標中談“淡化”知識;不敢提“訓練”,因為課標中似乎在回避這個詞語。

王榮生教授的認識是切中要點的,他認為中小學不是過多而是缺失真正的語文知識教學。張志公先生就曾對語文知識教學談過見解,即“精要,好懂,管用”。課標所說的是不要那種系統的語法、修辭方面的知識教學,但是,并不反對“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是語文知識過了頭,而是需要大力研究中小學的語文需要每個階段教什么知識。所以,我們不應該回避“必要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至于訓練,如果承認語文教學是要使學生形成1種運用語文的能力,那么,必要的訓練是不能回避的。必須承認,有些能力不指導、不訓練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讀和默讀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是必須通過訓練才可較好形成的。拋開具體教學內容、具體的文章個性,1味地強調如古人式的讀書“自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降低。因此,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和必要的能力訓練正是“教學價值”的體現。

3、有效的語文教學必須實現設計與生成的“生本”化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因此,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落點。這種“生本”理念必須在教學的設計之初就應該得以體現。

所以,在教學之前,我們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年段要求,深入、認真研究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才能真正體現以學定教。脫離學生的實際,1味追求“時髦式”教學,不是新課改追求的課堂教學。

當研究清楚了學生的實際后,我們就要研究教學內容與目標。不要認為有教學目標就行,只有教學目標適宜于學生,教學才可能有效。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學生的年齡實際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無論是目標的數量還是目標的難度都要仔細斟酌。根據教師個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學目標,那樣是缺乏課程意識、“生本”意識的表現。制定的教學目標1定要反映出“小學”的特點,適合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落到學生的發展上去。

目標適宜了,我們再選擇教學方法。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那么,我們要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呢?我想應是按照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進行選擇。需要特別注意選擇能引發學生思維或情感的學習情境,并且把組織形式、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主體整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學生進行深層的語文學習活動。

在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的生成實際,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展開教學。

特別是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我們教師必須進行教學診斷,敢于調整,敢于引導,敢于追問,敢于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引向深入。其實,恰如其分的講解與“牽”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設計的問題有的往往會不1定適合學生,這時教師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敢于調整學習的“坡度”,適當引導,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實效。

從大量成功的教學看,有效的語文教學都深層反映了“生本”理念,即學情清楚,目標明確,過程簡約,方法適宜,順學而導。

以上3點,是我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總之,我認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管方法如何變換,不管模式怎樣不同,都應當實現3個回歸:回歸原點——課堂價值,回歸本體——語文學習,回歸落點——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