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2 11:29: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結課方法。闡明成功的結課,對教學內容起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因此,富有藝術的結課,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結課藝術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聽過評書的人都知道,評書者在說書之后,1句“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總能令聽者回味無窮,并產生無盡的遐想,同時又激起了對后文內容強烈的欲知。這與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結課有異曲同工處。常言道:“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又云:“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1半。”我認為“美妙的結尾使成功更完美”。說書者要給聽者設下懸念正如教師要給學生留下回味1樣,都要把握好這個結束部分、最后環節,使之成為“精彩之筆”。
結課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1個環節。在這個環節里,教師不但要對所授知識或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對整個課堂教學情況作出科學的總結和評價,有時還要對后面的教學建立某種聯系,進行適當的溝通。此外,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當課堂教學進入結尾階段,正是學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為低下的時候。這時,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來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連續性。因此結課與課首應能做到相呼應,有始有終,使整堂課渾然1體,要對教學效果起到1定的促進作用。下面我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結課做了1點膚淺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們的批評與指正。
1、“山窮水盡”、“柳暗花明”——誘發想象:
根據小學生喜歡幻想、想象、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在結課時,先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然后話鋒突轉,制造懸念,讓學生有1種“山窮水盡”的感覺,進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課外閱讀。通過閱讀讓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又達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閏土》1文最后1節,師:“同學們,‘我’和閏土少年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離別時難舍難分。在經歷310年后,我們又相見了。這時我們又怎樣呢?”讓學生大膽猜測,積極發言后,師總結:“大家說得很好,想象也很豐富,可惜都想錯了。310年后,閏土見了‘我’就喊‘老爺’,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嗎?請同學們課后到圖書館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就明白了。”
這樣的結課,既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能將學生入到課外閱讀領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又如教《琥珀》1課的結束教學時,教師適時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掛圖,其用意是讓學生回憶文章有關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既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又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因勢利導,概括總結——培養能力:
當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解決后,教師可結合課文,用歸納結尾的方式引導學生以準確、簡練的語言,對所學內容作概括、總結。可以歸納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1方面可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授《桂林山水》的結尾時,師問:“這篇課文重點寫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點。)作者寫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熱愛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師讓學生歸納總結,生:“作者通過描寫桂林山、水的美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這樣言簡意賅地抓住課文的精髓進行歸納式的結尾,雖只幾句,但思想內容和和藝術特色的歸納、總結都完成了。又如教學《1夜的工作》,可在總結課文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說自己的感受,教師:作者看了總理1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說的?而你又想對總理說些什么呢?學生滿懷深情地說:“總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體呀!”“總理,您為人民日夜操勞,我們怎能不感動呢?我們1定會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時,這樣結課:師:“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們的旅行也該結束了,這次的旅行你們有哪些收獲?”生:“(各抒己見)通過學習,欣賞到威尼斯獨特的水城風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樣子和作用;學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寫作的方法等等。”
這種結課,學生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寫作特點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較好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感受到了學有所得的愉悅和樂趣,語文綜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設問,訓練思維——開拓思路:
在課文教學的結尾處設問,可把學生的思維再次推向高潮,從而達到拓寬思路、語言訓練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結課時,引導學生討論凡卡給爺爺的信發出去后,命運將會如何。學生積極思考時,教師進1步設問:“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嗎?為什么?假如爺爺把他接到鄉下,就能擺脫苦難的命運嗎?為什么?”這些設問,使學生思維形成“發散——集中——發散——集中”。此過程,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使思維向獨特性和創造性方面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而且這樣的結尾,讓學生動腦、動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促進智能的發展。
4、創設情境,產生共鳴——滲透德育:
在課終處,創設1些與課文相稱的生動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抓住學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并接受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狼牙山5壯士》1課的結尾時,師問:“學到這里,5壯士的英勇豪壯表現在哪里?課文是怎樣寫詳細的?大家明白了嗎?”(生:“明白了。”)接著師述:“課文抓住了5壯士的動作、語言、神態來詳寫‘頂峰殺敵’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現5壯士的英勇豪邁,也證明了他們的確可稱為——狼牙山5壯士。”師把課題的“壯”字圈起來,然后讓全體學生起立,帶著對5壯士的無比懷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1起讀課文后幾段,最后教師總結:“歷史不會忘記英雄,人民不會忘記英雄,讓我們記住這悲壯的1幕,做1個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這堂課的結課,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心潮起伏,與英雄心靈相通,對英雄充滿敬佩之情時,有機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讓全體學生起立,激發學生帶著對5壯士的懷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讀課文相關內容,教育學生記住這悲壯的1幕,做1個自強不息的中國人,使學生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陶冶情感、發展語言的作用,給人1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5、盡顯教師語言藝術,讓結課更有魅力:
教師在結課時,用警示語觸動學生心靈深處,使其情思之弦震顫不已,心潮的波瀾難以平靜,收到發人深省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小結時說:“小女孩走了,帶著那些美好的夢幻,離開了那充滿寒冷、饑餓、寂寞、冷酷的世界,永遠地離開了那令人憎恨的窮人地獄!她那黑瘦的臉、蹣跚的步伐、蜷縮的身影,為什么不能引起當時人們的同情?她對光明的向往、對溫暖的企盼、對幸福的渴求,難道就不能引起我們的警醒嗎?今天,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過著沒有寒冷、饑餓,充滿幸福、關愛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學習呢?”
這樣的結課,要求教師盡量發揮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讓結課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結課有法,但無定法。結課是1門藝術,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教師要因人而變,因文而導,根據沒堂課的教學內容、目標、重難點靈活地選擇,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使整堂課的教學得到升華,從而達到“課雖終,趣不盡;言已盡,意無窮”的境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造就1種“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結課佳境,從而使結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產生1種“畫龍點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語文課程標準》
- 上一篇:縣委審計局上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審計局宣傳上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