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6-22 10:10:00
導語:獨家原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備受關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潮流中,很多學校都把閱讀教學的改革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研究,這不僅僅因為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更重要的是,學校、家庭、社會對閱讀教學的意義的理解,已超出了語文教育本身,而意識到閱讀的意義遠不止在于擴大孩子的知識面、積累語言材料,而且還在于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本文將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分析入手,聯系小學閱讀教學實踐,對解決我國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字]:小學生語言淺閱讀成因矯正對策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一項系統工程,他決定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倍受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為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的直接體現者。要優化閱讀教學的過程,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所謂正確的學生觀,就是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處于主體的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課文,篇幅都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怎樣才能做長文短教,讓學生有更多的讀書、活動時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僅從我的閱讀教學實踐中談幾點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在課余時間的閱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讓孩子進行大量的閱讀,借助豐富的人類文化精品滋養孩子的心靈,充實孩子的頭腦,無疑是使孩子終生受益的的有效途徑。但紛繁的文化,廣闊的領域,浩如煙海的書籍迫使孩子與家長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和閱讀態度上走進了淺閱讀的誤區。
所謂“淺閱讀”,即指一種淺層次的、追求簡單輕松的帶有急功近利性質的閱讀途徑和閱讀方式,存在著嚴重的危害性。
一、淺閱讀的成因和危害性:
1.淺閱讀大大降低了經典作品的價值和內涵。時下淺閱讀讀物的一個主要形式是壓縮名著,打著“讓讀者花最少的時間看最多的書”的旗號,將豐富的文學大餐壓縮為快餐,實際上是以“薄”代“博”,不僅將名著的內容抽薄,還引導讀者對名著進行淺薄的理解。我們知道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就是因它們用藝術的語言構設曲折的情節,反映了復雜的社會生活,帶給人們的是人生的啟迪與心靈的慰藉,構筑的世界是立體的、多彩的、復雜的;而淺閱讀讀物是平面地、單一地、粗線條地反映生活,對事物的認識極其膚淺。同時,文學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每個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往往會依據各自的背景及理解,通過聯想、想象等手段“描繪”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文學上的“這一個”問題,是人們在閱讀經典后的精神享受與回味,這實際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再創造”,文學作品中那些閃光的東西會被放大,從而增強文學作品的魅力。與此相反,淺閱讀引導讀者簡單、粗糙地認識事物,且懶于做深入的思考。讀者的想象能力與再創造能力在閱讀中的缺失,必將稀釋文學作品中睿智的思想光芒,使其徒有被風干的外形,不具豐滿的血肉,這難道不是對經典作品的褻瀆嗎?
2.淺閱讀的讀書方式會導致讀者思維的鈍化。閱讀活動對青少年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真正有價值的閱讀也是一種思維訓練的過程。曾有專家深刻地指出:“一個人思維的發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長都離不開以閱讀為核心手段的語言活動。”俗話說“腦子越用越靈”,這里的用腦子實際上就是指學習與思考,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正確的讀書方式對人的思維有很大的影響,漢代學者劉向曾說過:“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愚。”只有善讀書、喜讀書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善于思考、充滿智慧、真正成熟的人。可淺閱讀這種只過眼球不過大腦的閱讀方式不僅不能治愚,反倒會致愚。淺閱讀把讀書當成簡單的消閑方式,或作為獲取某種利益的途徑,而不是作為提升學識修養與審美情趣的手段,其過于功利性的讀書目的會使人在失去學習自覺性的同時帶來思維的鈍化。某人之所以喜歡淺閱讀,一個字:懶。不愿思考。不愿思考的直接后果是不會思考,一個不愿思考、不會思考的人怎么會成為思維敏捷、聰明睿智的人呢?
3.淺閱讀對青少年的個性培養不利。淺閱讀這種有悖于專心致志、深入思考的讀書方式讓人們害怕思考,長期沉浸在淺閱讀中會不知不覺地養成一些不良品質,如不專心、浮躁、急功近利、膚淺,怕吃苦,只想走捷徑,不喜歡思考,也不善于思考。這些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閱讀有內涵、有深度的書籍必須經過一個閱讀、思索,再閱讀、再思索的過程。淺閱讀的書籍經過風干抽養,其內容沒有血肉,也不完整,即使是中間跳過一些內容也不妨礙閱讀,往往沒有過程,更談不上細致的描寫,長久下去,讀書的人會靜不下心來,更不會深入下去,哪里還談得上思索和感悟。古人云:寧靜致遠。必須心中保持靜的狀態,讀書才會真正達到覺悟與升華,這才是讀書之樂的最高境界。雖然讀書方式只是人的行為方式的一種,但若淺閱讀一旦成為讀書習慣,浮躁的心態一旦養成,那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專注,其危害可就大了。
4.淺閱讀導致讀者語言運用能力的弱化。淺閱讀若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或唯一方式,將大大影響人們的語言運用能力。俗話說見多識廣,見的優美語言少了,想很好地運用語言當然很難。這種現象已經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家長應引導孩子多關注文字,培養其想象力。現在很多高年級小學生喜歡看有插圖的書,這樣對孩子寫作能力的提高不利。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少深度閱讀,將難以深刻領悟祖國語言的魅力。淺閱讀使讀者習慣于一堆不用大腦思考的簡單符號,面大量經典、華美的文字卻麻木不仁。習慣于淺閱讀的讀者在運用語言時常常是淺運用。若人人不會用自己的語言細致地表達情感、描繪社會生活,就意味著經典作品到此為止,今后將難有打動人心的作品問世,這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將是多么大的遺憾。
二、對于小學生淺閱讀的矯正,主要靠我們人民教師,利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來矯正。
1、抓重點詞、句進行教學
一篇文章盡管很長很長,但他的中心無非就是圍繞著一個重點詞或重點句。那我們何不抓住這一點進行深入挖掘,以點帶面,層層鋪開呢?如:《草船借箭》一課很長,寫這么長的文章無非就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聰明的智慧。于是我們就以理解這個詞為出發點,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可先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弄明白神機妙算的意思;最后讓學生細讀、評味、討論、交流,從那些語句中能體會出諸葛亮神機妙算。再比如《趙州橋》一文主要介紹了趙州橋的堅固和美觀,而文中就有一句概括了它的這兩個特點:“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我們便可抓住這一句讓學生去讀、去體會,從哪些語句看出趙州橋堅固?哪些語句又描寫了趙州橋的美觀。學生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一定比從老師那里聽到的深刻得多,全面得多。因為學生千差萬別,他們對語言文字的體會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得上諸葛亮。”那么我也相信,幾十名學生的智慧也不會亞于老師一個人的智慧。這樣,教師的講解便被教師指導下學生資助學習所代替,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內化過程也是學生與作者感情相融的過程。相融之后學生感情朗讀起來便能水到渠成,教師也不會再為怎樣指導朗讀而頭痛了。長期如此,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定會大大提高,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真可謂是好處多多。類似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很多,如《倔強的小紅軍》一文即可抓住“倔強”一詞,去體會能表現小紅軍倔強的語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富饒”二字。
2、抓重點段進行教學
我們看一幅圖或寫一篇文章,都要求抓住重點、重點突出,一篇文章正如我們寫的作文一樣,有它的重點所在。所謂重點,我認為就是能表現中心,能體現訓練重點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大多集中在一個自然段或幾個自然段,那么我們就抓住這樣的自然段進行教學,如《愛迪生》一課,第五自然段愛迪生試制電燈的過程,既能體現本冊段的教學:理解自然段意思,給自然段分層,又能體現愛迪生熱愛科學,刻苦鉆研的精神。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這一段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抓重點段進行教學要比面面俱到節省很多時間,我們把節省的時間充分地讓學生去讀、去自己感悟,逐漸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更好的指導他們的閱讀實踐。這樣的方法還適合于一些看圖學文,抓住與圖對應的段落,圖文結合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
3、抓疑難點進行教學
一篇文章并不是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是深奧難懂的。相反,學多詞、句、段落,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是完全能讀懂的。這些學生能讀懂的東西,如果教師還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豈不是謀財害命,慢性自殺。學生已經讀懂的東西,老師再講,學生會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長期這樣學生必會形成許多不良的習慣,甚至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老師,我們千萬不要做這種損人利己的事,學生能讀懂的,教師救省些力,只就學生提出的疑難地方做旁敲側擊,既然是學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那么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他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要我學”升華為“我要學”。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前幾個自然段講公雞同啄木鳥、蜜蜂、青蛙比美的內容,學生一讀就懂,但老牛的話含義深刻,學生理解有些困難,教師即可抓住老牛的話突破難點進行教學。如《畫雞蛋》學生提出了老師說的話難理解,教師就可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一難點上。
4、以讀代講
上好講讀課,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杜絕回答式教學,給學生讀書的機會。提問,在講讀教學中必不可少,但只要講究提問角度,把握提問時機,控制提問次數,提高提問質量,就能避免將講讀課上成問答課。另外,講讀課的特色是講的精當、講得實在、講讀結合,以讀為主。“講”是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講的目的在于組織學生讀。因此,講要講在點子上:講課文的重點,講教學的難點,講寫作的特點,講學生的疑點,不講學生已會的知識,不講學生通過閱讀自己弄懂的問題,不將超越《大綱》和學生不能接受的內容。“讀”要讀在關鍵處:讀好開頭和結尾,抓住全文的線索;讀好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讀好疑難句,進而解析全文;讀好重點段、中心句,定出全文中心。要處理好講和讀的關系:提倡讀,不排斥講,講是分析,讀是結合;講是鉆進文中,讀是躍出紙外;講是死的,讀是活的;講是言傳,讀是意會。因此要提倡講讀結合,以讀為主,讓學生學習讀的技巧。讀,有利于激發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有些文章,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能理解內容,那老師講還有什么意義。如一些獨立閱讀課文,只讓學生圍繞課后聯系,把講讀課文中形成的閱讀能力用于指導自己的閱讀實踐,自己去讀,同時又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還有一些文章,語句優美,那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美靠老師的講是講不出來的。如一些寫景:《頤和園》、《黃山奇石》、《日月潭》、《美麗的小興安嶺》等就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想象大好河山的壯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祖國的感情。這樣的文章語句凝煉、優美,還應讓學生熟讀并背誦,不斷的積累語言,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不是獲取信息的簡單工具。要讓孩子在閱讀中真正受益,就一定要克服對“量”的執著追求,要做到質和量相統一,努力使每一次閱讀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閱讀,在這里,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現代閱讀教學論》韋志成著
2、《中國當作與閱讀測試》章熊著
3、《語文教學系統論》曹明海著
4、《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變電站農網改造分析論文
- 下一篇:汽輪機組系統保護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