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淺析
時間:2022-09-23 01:15:00
導語:獨家原創: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習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變和提高,要求學生把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以及內心思想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強調“親歷”和“真實”,這就要求學生善于主動挖掘生活、樂于積極表達思想、勤于自覺動筆習作。
關鍵詞:作文教學;學生;寫作
目錄
摘要…………………………………………………………………………1
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面臨的問題……………………………………4
1.1、“死”搬教材硬教………………………………………………………4
1.2、現代傳媒搶占了大量的文本閱讀的時間……………………………4
1.3、學習的重壓使學生失去了親近自然、走進社會的機會……………4
1.4、教師缺乏必要的文學素養和人文情懷………………………………5
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5
2.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沿革……………………………………………5
2.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科學性…………………………………5
2.3、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目標……………………………………6
2.4、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改進策略………………………………6
結束語…………………………………………………………………………8
參考文獻………………………………………………………………………8
小學生是想象的大師,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間里,孩子是最自由的,他們大膽地想象,任意地表達,甚至異想天開。孩子們只會說真話、實話,他們不會用那些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種最真實最樸素的表達,才最能打動人。小學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形成了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教學的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觀察,閱讀積累作文材料,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思維,喚起學生的真實而健康的情感,并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完成作文。
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作文教學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作文,教師把作文教學視為難登的高山,學生把作文當作攔路猛虎,學生怕作文課,怕寫作文,怕考作文,這實在是中國語文教學的悲哀,是語文教師的悲哀。
1.1、“死”搬教材硬教。現在的作文教材,不同程度地成為一種固定模式,束縛住教師的手腳。
一學期八篇“定格”作文完成教學,便萬事大吉。同時,為了結合學生的交往實際適當刪減、補充作文內容的措施尤顯不足。如此教學,很容易脫離豐富多彩的生活,使教學枯燥乏味。
1.2現代傳媒搶占了大量的文本閱讀的時間。
許多人對電視機可能又愛又恨。愛它,因為它是我們娛樂和消遣的一種方式;恨它,是因為它耗費了我們太多寶貴的時間。大人尚且難以抗拒,更何況年紀尚小的學生?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的學生,如果還沒有學會獨立思考和辨證的看問題,那么,他的思維必將缺乏應有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同時所固有的道德防線也將會日漸減弱。迅速發展起來的網絡,正以極快的速度侵占著學生的閱讀時間。這種現狀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如何引領學生科學的安排業余生活和有計劃的閱讀,自覺的抵制現代傳媒的不良誘惑將是當代一個有些沉重的話題。
1.3學習的重壓使學生失去了親近自然、走進社會的機會。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面對這些至理名言,我們時常感到當代學生的悲哀!迫于升學的壓力,他們長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學校、再由學校到家庭的單調的直線式的生活里。美麗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都因升學的壓力而無情的隔在他們的身外。就象葉老說的:“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作文之源。無源頭活水,哪來鮮活的作文?舉例說明:現在的的孩子作文越來越差,某某同學上五年級了才寫200字,有些同學甚至不會寫,同小學語文課程標準“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的要求相差甚遠。即使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小學生,他們的作文或是千人一面,或是干巴無味,或是老氣橫秋。寫人要突出思想性;寫事意義要大,要說明一個道理;寫老師總是深夜備課、帶病工作;寫好事總是拾到東西物歸原主。究其原因,學生沒有生活的體驗和積累,只好胡編亂造;從學生說,或是生活單調,或是缺少對生活的發現,缺少感受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寄宿制學校里的學生由于學校為學生的安全著想,整天呆在學校里,很少去接觸社會這樣的學生生活單調,缺少對生活的發現,進而缺少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作文當然差。
1.4教師缺乏必要的文學素養和人文情懷。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是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的,它不但是成功實施閱讀教學的保障,而且也是指導作文教學的必備條件。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除了有一定的寫作水平,還應該具備人文情懷。尤其在當今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的物欲日益膨脹,使廣大學生處于精神赤貧狀態,作文就會失去靈魂。學生精神層次的修養,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所以,一個語文老師如果沒有人文情懷,對于學生來說后果是可怕的。人的思維是都有一定的“惰性”的,學生寫作也一樣,就看你怎么引導,我們在相信自己的教學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充分地相信學生的寫作能力,他們其實都具有一定的寫作潛能,我們應該讓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讓他們看到學習的希望,看到自己潛在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的小學作文教學還應不斷地反思與改革,克服各種弊端,促進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
2.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沿革
1978-1983年改革以命題作文為唯一訓練方式的做法,使作文教學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踐,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欲望。從低年級起,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從培養觀察能力入手,進行觀察、思維、表達的綜合訓練,提高兒童的作文能力。
1983-1988年在學校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把“從內容入手”貫穿于小學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從認識和語言發展的階段性上,著力加強低、中、高年級作文的縱向聯系。從作文教學與其他因素的聯系上繼續加強生活實踐、閱讀教學、作文練習的橫向聯系。從教育角度,強化培養一代新人的意識,把指導做人和指導作文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綜合發展。
1989-1996年在探索現代小學各年段課程結構整體優化的改革實驗中,深化作文教學改革。不僅重視作文教學本身的改革,而且要引導學生在各科學習中,在生活實踐中,處處用作文、學作文、練作文;不僅重視作文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且要重視對作文活動主體--學生作文心理的研究。
2.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科學性
作文是個體有意義的精神勞動。學生寫話和習作能力,是通過主動的、積極的學習活動,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在習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生說話、作文是一種以語言為工具的心理實踐活動,是言語的表達過程。
兒童的作文動機(意向,愿望等)是直接推動他們作文的內部動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觀世界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對小學生來說,則主要是其內心世界的種種表象。
表象只能通過知覺(包括感覺)而獲得,是知覺本像在人記憶中的“留影”。
人們頭腦中的表象是無法直接交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表象的最常用的手段是言語。
教學生熱愛生活,認真實踐,仔細觀察,認真體驗。在生活中不僅獲得知識、得到鍛煉、提高能力,而且增長見聞,為作文搜集素材,從而使兒童產生傾吐的愿望。
作文貼近生活實際,才能真正地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從而更好地表現生活,表達情感,更好地抒寫性靈。學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為此,教師應把整個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納入習作的教學過程之中。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并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各種感覺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聽一聽,用鼻嗅一嗅,動口嘗一嘗,動手做一做,活動中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就會使學生掀起情感的波瀾,激起思想交流的欲望。此時,因勢利導,滿足學生交流的欲望,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體驗用口頭語言說出,在說的時候,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突出學生語言的個性特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最想表達的感情體驗,對學生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3、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目標
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因勢利導地和學生一起確定作文題目,選學生想寫的標題,讓學生充滿情趣地進行作文。通過積極的觀察生活,體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讓學生寫“放膽文”,把文章寫開,把思路寫活,把鼻頭寫順。激勵學生怎樣看就怎樣寫,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思路寫出立意新穎、內容精彩的作文,挖掘學生的創造意識。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見聞和想法清楚明白地想出來,做到感情真實、內容具體、語句通順、避免成人化、文學化,讓學生按自己心理和智力的水平,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心聲,真正的做到以我手寫我心、抒我情。這樣做,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要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一目標。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文教學則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環節與最終目標。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習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變和提高,要求學生把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以及內心思想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強調“親歷”和“真實”,這就要求學生善于主動挖掘生活、樂于積極表達思想、勤于自覺動筆習作。作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只有結合學生實際,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多激勵學生,培養起良好的興趣,讓學生多說、多讀、多思、多悟,方能讓學生熱愛作文,提高寫作能力。
2.4、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改進策略
1、在教學生做人的過程中,教學生作文。
教學生熱愛生活,認真實踐,仔細觀察,認真體驗。在生活中不僅獲得知識、得到鍛煉、提高能力,而且增長見聞,為作文搜集素材,從而使兒童產生傾吐的愿望。如在全世界戒煙日前夕,組織學生寫《我勸爸爸戒煙》,教師節寫《感謝您,辛勤的園丁》,畢業前夕寫《給同學的畢業贈言》,發揮作文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增強了學生課堂習作的興趣;如在北京申奧成功,組織學生開展“我為中國喝彩”的演講會,然后動筆寫作;如在“非典”時期,不僅讓學生懂得預防非典的知識,還要把發生在“非典”時期的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讀給學生聽,活動后讓學生動筆……讓學生“心動”,再讓學生“筆動”,學生才能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學校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次舉行了全校性的隊干部選拔賽。
2、堅持課堂,課外相結合。
借助課文培養學生思維講清寫作的方法,讓學生模擬。其次針對性地進行練習,作文教學除單元作文教學之外,還可以多種形式寫作訓練相配合,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寫周記,配合課文片段練習,安排隨堂作文,這樣相輔相成,密切配合,多作勤練,熟能生巧,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寫能力和寫作水平。。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會不斷地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3、把作文變成兒童的“樂事”。愛玩是兒童的天性。
玩是兒童的特權,是兒童健康發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僅是學生放松身心、勞逸結合的形式,還是他們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和伙伴的場所,發揮自己的潛能,陶冶情操,增進學識,鍛煉能力,發揮創造的學校。只有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興趣,在他們喜聞樂見的玩樂游戲中,經常有新奇感、有興趣、有激情,他們在寫作的時候才不會害怕和恐懼,才會有傾吐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內容。改革課堂教學,充實兒童積極愉快的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寫作活動;改革作文評分、批語,讓兒童體驗成功。
4、相信學生,也讓學生相信自身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人的思維是都有一定的“惰性”的,學生寫作也一樣,就看你怎么引導,我們在相信自己的教學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充分地相信學生的寫作能力,他們其實都具有一定的寫作潛能,我們應該讓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讓他們看到學習的希望,看到自己潛在的寫作能力。
5、擴大閱讀量,提供優秀的視聽材料,給予學生足夠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還要引導他們“于無影處見有影、于無聲處聞有聲”。
6、觀察情境,提煉重點,寫出真情。
觀察情境的內涵就是去觀察世界,即觀察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或具體的實物。例如:在教學《水打翻以后》這一習作訓練,事先讓一些學生作好準備,一出精彩而又夸張的表演就在課堂上拉開了序幕。上課鈴聲一響,演員們就各就各位。以為學生碰翻一盆大掃除時用的水,束手無策,旁邊的同學各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去告狀,有的去幫助她,有的在嘲笑……而這一系列的旁白都由老師富有激情地講述著。演員們表演很投入,而“觀眾”更是看得津津有味。這是一個很好的寫作契機,學生思維得到了活躍,情緒得到了高漲,寫出來的文字更是真實感人、充滿生活情趣,因為他們此刻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老師和同學們所創造的情景中了。
結束語
從學生的生活和寫作實際出發,進行觀察、思維、表達的綜合訓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了小學作文教學的質量。小學作文教學不僅加強了低、中、高年級作文的縱向聯系,而且加強了生活實踐、閱讀教學、作文練習的橫向聯系,不斷強化培養一代新人的意識,把指導作文和做人相結合,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小學作文教學》朱水根著2006年版
[2]、《新課程小學作文教學概論》田榮俊著2006年版
[3]、《小學作文教學論》吳立崗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