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的文化闡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1 05:06:00
導語:語文課程的文化闡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與語文課程內涵解讀
文化,似乎人人都能用,都在用;又似乎人人都言說不盡,言說不全。人人都生存、生活在文化之中,似乎人們周圍的一切無不是文化,但文化卻給人們留下了似曾熟悉卻又十分陌生的印跡。也許我們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關,然而傾自己所知也不見得足以講出文化是什么。可見,文化是一個多么復雜多義的概念。據不完全統計,有關文化的定義至今已不下三百余種。但是,不管我們給“文化”以什么樣的定義,“文化”的外延總是無限地擴大,最終成為一個包羅萬象、大而無當的概念;反過來,不管我們如何從恢宏的廣義概念出發來考察文化現象,結果事實上總是用一個極其狹小的文化內涵來“偷換”了那比較全面的文化概念。“要提出某種一般的、無所不包的文化定義看來是不現實的,而且可能是一種空想。”盡管文化是一個眾說紛紜而難以界定的概念,但還需要盡可能地把握文化的實質和內涵,因為這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邏輯前提。
語文最容易被人們忽視,因為似乎惟有語文人人都可以無師自通;同時,語文又最容易受到人們重視,因為似乎也惟有語文人人都可以侃侃而談。但是,語文到底是什么呢?這是個很難回答卻又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切語文課程研究的邏輯起點。“語文”的解讀,作為實施母語教育的基礎課程語文一名,始于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由于“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個名稱是1949年下半年用起來的。解放之前,這個學科的名稱,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解放以后才統稱‘語文’”。然而,人們對“語文”涵義的認識和理解卻不一致,相關爭議此起彼伏,眾說紛紜。語文成為語文課程研究中爭議最大、分歧最多的術語之一。歸納之,人們對“語文”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語文=語言+文學。將“語文”界義為“語言文學”,一直是廣泛流行、毋庸置疑的思想觀念。這種觀點認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一種最高級的語言形態。一個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是這個民族語言的最高成就,通過文學學習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學習和鑒賞優美文學作品,毫無疑問是學習語言的最有效的途徑。
2.語文=語言+文章。這種觀點認為,語文學了學習語言之外,還要把文章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語文”的含義“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因為語文說出來的是語,寫下來的是文,故語指語言,文指文章”。上述幾種觀點都從某個特定的角度闡釋語文內涵,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均未能令人折服。無論把“語文”解釋成“語言文字”、“語言文學”還是“語言文章”,都僅僅停留在字面分析上,進入了近乎玩文字游戲的誤區,在語文課程實踐中無一例外地暴露出諸多的不足與缺陷。其原因在于他們把語文理解成“語”和“文”的簡單相加。事實上,我們期待回答的問題是“語文課是什么”,而以上觀點所回答的卻是“語文課教什么”。這是兩個處于不同層次的問題,其答案也處于不同的領域。
這兩個問題的內容混淆和本質迷失,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誤導了語文課程。語文,既可以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語文,也可以是教育學意義上的語文;既可以是語言學意義上的語文,又可以是文化學意義上的語文。但是,作為一門學校基礎課程,“語文”的“語”和“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融于“文”當中,“文”存于“語”之間。對語文的文字界定,并不代表是對語文課程的闡釋。也就是說,對語文課程內涵的解讀,不應僅僅停留于“語文”字面的分析。科學地揭示“語文課程”的內涵,應當在現代教育學、語言學和文化學理論中尋找新的途徑,從母語習得的規律、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漢語的文化精神三方面讀解語文課程的本質。課程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課程,文化作為課程的母體決定著課程的文化品性,并為課程設定了基本的邏輯規則及范疇來源,拋開了文化,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課程又精煉和形成著文化,課程作為文化發展的主要手段或媒體,為文化的增殖、創新及其育人意義的形成、育人標準的定位提供核心與導向性的途徑與機制,離開課程,文化便成為一池死水而終將枯竭。這是一種雙向式、互動式的運作機制。既然任何課程都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文課程也就毫不例外了。然而,語文課程卻與文化有著獨特的相互關系,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這種獨特的文化特質從語言與文化、文化與人、人與語言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二、文化視域下的語文課程的本質
1.語文課程不僅是文化工具的存在,而且是文化主體的存在。對事物性質的認識絕非易事,尤其是像語文課程這樣與人的生命、與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更是如此。事物的質是事物內部所固有的一種規定性,這種規定性使事物具有它本身固有的特性,并在實質上與其他事物有所區別。從“實體—屬性”方面來研究,事物的質作為實體,是通過屬性表現出來;從“系統—穩定”方面來研究,從事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狀態來把握事物的質。從事物的“實在之有”和“關系之有”尋找事物固有的規定性,可以正確而有效地把握事物的質。從“實體之有”看,言語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本性。“工具說”是“一種由名家創立、由專家反復論證,被大家普遍接受并被寫進政府頒布的具有約束力的教學大綱的理論學說。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他逐漸變得體系化和科學化,成為指導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最重要的一種理論學說”。
從“關系之有”看,語文課程從文化母體中所繼承的是它的根本性的存在形態、內在旨趣和品性,而不是毫無原則地始終在社會文化為它規定的軌道上運轉,被動地認同、傳遞、復制“他文化”,而喪失了“我文化”。精神、價值是語文課程與文化共同的出發點和存在依據,它們都作為一種價值性或意義性的存在體而對社會與人發生作用。語言“是開啟人類社會文化起源和發展的神秘的鑰匙”,“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品”,“是文化建設中的一種力量”。語文課正是通過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活動培育人的人文精神和言語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課程是一種文化。
2.社會歷史文化是推動語文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和時代文化思想觀念的變革,人們對語文課程的本體認識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特點。語文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與教材的組織、教學進程的設計等諸多環節都必然受到一定文化價值的引導。總的說來,語文課程總是體現一定社會或社會群體的主流文化,以社會主流文化代言人的形象出現,它將社會主流文化轉化為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及與教師的日常交往中,就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習得了這些文化。因此,語文課程在價值取向上應指向最能代表時代精神、最有助于展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文化。在當代呼喚人文精神回歸的大背景中,“人”的因素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關注心靈和人格的價值理性,弘揚人文精神成為語文課程的主旋律。從“立言”到“立人”的轉變,語文課程以人的全面培育和個性發展為根本之點。語文課程文化觀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了社會歷史文化是推動語文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使得語文課程成為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晴雨表”。
參考文獻
[1]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劉進田.文化哲學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劉占泉.漢語文教材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呂達.課程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倪寶元.語言學與語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文化闡釋中國傳統文化邏輯歷史與現實文化發展實然狀態應然狀態
論文摘要:探究語文課程與文化的關系,無論是就歷史與現實中實然狀態的語文課程的文化邏輯及語文課程在文化發展中曾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作用,還是就當代及未來的應然狀態的語文課程的文化邏輯及品性,都不得不在邏輯層面對語文課程與文化的內涵給出基本的闡釋。因為,如果不明確地揭示語文課程與文化的內涵與實質,那么,無論是反思既定的語文課程與文化的關系,批判當下語文課程的文化邏輯,還是重建全新的語文課程與文化的關系,再構未來語文課程的文化邏輯,都會因缺乏充分的邏輯前提和有力的依據而不具備適切性。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發言材料提綱
- 下一篇:語文創新教育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