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8-06 03:22:26
導語:核心素養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在整個教學生涯發揮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也有嚴格的要求。同時,語文是一門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作為語言學科,承載著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使命,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內涵。語文寫作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文字運用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重要考查方式。新課標的理念要求,需要在培養過程中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語言類學科,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培養學生的文學思維方式。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要求新課改下進行的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為主,教學活動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在語文作文教學時,更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從而使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對語文寫作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最終提升教學效率。
一、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老師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學生聽來進行,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學生的個人經歷有限,并且思維發散能力不強,在語文寫作練習過程中往往會根據老師上課所設定的作文模板進行寫作練習。但學生本身的思維比較活躍,對事物也充滿好奇心,同時求知心理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可以將問題相似的學生統一分類,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輔導。比如,大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寫作過程中素材積累較少,使文章內容千篇一律,遇到某一個小事就翻來覆去描繪。這時可以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找到寫作靈感。有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較差,使文章的表達不夠流暢,幫助學生糾正語言表達習慣之后,再進行深入的拔高和提升。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和學生進行配合,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水平。
二、開發多種課程資源,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和電腦等已經逐漸在生活中普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受大量的信息。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需要用多種多樣的作文素材豐富寫作內容,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想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在寫作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資源播放視頻和音樂欣賞等,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大量的文學信息,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渲染教學氛圍,舉行一些文學類的教學活動等。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在課余時間查閱資源,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繪畫板報、制作小報等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只有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使學生在面對寫作題目時能夠調動文學思維,創作更加優秀的文學作品。
三、創新寫作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大量的寫作練習實現,但是基于學生本身的性格特點,很難在文學訓練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往往對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只是當作完成任務,對于作文練習也是湊字數,最終草草了事。因此,可以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久而久之,才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例如,在“記一次游戲”的寫作練習之前,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小游戲。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比如,猜字謎小組、小短詩小組,對于不能在課堂上及時進行文學創作的學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表演的行列,參與教學活動也是體驗的過程。在豐富學生文學知識的前提下,又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幫助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游戲結束后,可以使學生留下一次印象深刻的語文教學課,再結合課上所舉行的活動,寫出這次的作文,使學生在進行文學表達的過程中有真情實感。此外,活動的舉辦應遵循以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原則,比如,讓學生分享自己養小魚、小貓、小狗的經歷,分享過后,就此寫一篇文章。還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觀察一花一草,給學生灌輸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意識,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寫作欲望被充分激發,寫作時也會有更靈活的思維、寬廣的思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在作文教學時,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善于觀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作文素材,可以使文章的表達更加生動、深刻。
參考文獻:
[1]曾慶萍.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思考[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三)[C],2019:20-21.
[2]羅秋艷.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思考[J].新課程(綜合版),2019(9):164-165.
作者:魯玲玲 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
- 上一篇:高校樂理課程教育多元化改革研究
- 下一篇:國有煤炭企業班組現代化治理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