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培養科學素質
時間:2022-05-24 08:49:22
導語:語文教材培養科學素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科普類文章的主要內容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冊都有許多科普類文章,內容大致有如下幾類:第一類是介紹社會生活中經常運用到的科學常識。如通過觀察有關動物的異常表現,判斷大雨的到來;利用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針”指示方向,走出“困境”……第二類是介紹一些寓意深長的科學知識,這部分內容涉及面很廣。如壁虎、企鵝、蝙蝠、青蛙、蠶、鯨等動物的生活習性,楓樹、松樹、樺樹、爬山虎等植物的生長特點,趵突泉、鏡泊湖、錢塘潮等自然景觀的成因,月食、浮力、冬眠、回聲等自然現象產生的原理等。此外,還有一些知識是學生今后學習和運用所必須掌握的。如有關顯微鏡、望遠鏡、地球儀、電腦等設備的知識。這些都為學生學習科學,展示了無限美好的前景。第三類是介紹與科學有關的人物和事件。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古今中外科學家的課文,有的謳歌了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精神,如《詹天佑》;有的頌揚了科學家勇于質疑,不為舊念所囿的精神,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有的歌頌了科學家的勤奮、創新精神,如《愛迪生》。
二、科普類文章的基本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把進行“愛科學”教育規定為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教師應做好以下四點:1.激發科學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采取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式,創設有關科學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去思考和發現,以此來激發他們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如在教學《火燒云》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爭論,啟發他們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答“火燒云為什么會變”“火燒云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顏色”等問題。2.傳授科學知識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普及科學知識、介紹科技成果的文章,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增加他們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如在教學《蝙蝠與雷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提前布置作業與任務,要求學生收集有關雷達的知識,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3.弘揚科學精神課文中介紹的嚴謹、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精神是科學家從事科學事業的靈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講授,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優秀品德,也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4.培養科學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多向思維和求異思維,這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領悟課文的字、詞、句、段、篇,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況課文的要點,領會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學會使用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等方法梳理所學的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強化思維訓練。
三、科普類文章的教學方法
1.多讀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教學科普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既可要求學生通讀整篇文章,把握整體,又可要求學生讀某一段,突出重點。讀的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可采用范讀、試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明白道理,陶冶情操。2.善思科普類文章中的許多道理往往不是顯性的,而是蘊含于語言文字和故事情節之中,學生只有開動腦筋,善于思考,廣泛聯想,才能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設計一些有啟迪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3.滲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必須在“滲透”上下功夫。在教學科普類文章時,教師要從教材出發,從與教材知識點密切相關的地方進行有機滲透。由于小學生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的局限,所以科學意識的滲透只能抓“點”或“片”,點到即可。4.延伸這里所講的“延伸”,是指除了在課堂傳授科學知識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有關資料。如今網絡發達,各類相關的資源與文獻都能夠在網絡上找得到,這不僅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未來的學有幫助。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可以起到良好的互助效果。
作者:王靈 單位: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城廂小學
- 上一篇:語文教材課本劇教學研究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材與審美人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