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材定位分析

時間:2022-11-05 10:25:57

導語: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材定位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材定位分析

一、科學規(guī)范:語文教材的基本要求

1.語文教材須是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范本。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教材編寫建議”,要求教材中的選文應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性”,便于體現(xiàn)文本在“達成不同學習目標中的示范、積累、探究等不同功能”[2]。這是對語文教材科學性的規(guī)范與要求。因此,教材中首先不能出現(xiàn)違反科學常識的內容。廣為流傳的愛迪生救媽媽課文《晚上的“太陽”》前幾年即被指出其中的虛構性與反科學性——“愛迪生小時候根本沒有闌尾炎手術,也不可能有一個醫(yī)生在他做的有影燈下為他得了急性闌尾炎的媽媽做了這個緊急手術”[3];《悲壯的一幕》描寫前蘇聯(lián)宇航員科馬洛夫失事犧牲的故事,人民網就曾刊出過文章對此進行了質疑,指出了其中的幾個明顯問題,一旦學生對這些偽科學產生了懷疑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對這些品德的敬仰。2.教材中漢語學習必須符合漢語的認知規(guī)律。目前的語文教材中還出現(xiàn)了“學洋名,認漢字”的反常現(xiàn)象,例如人教版小學教材中《窗前的氣球》《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動手做做看》等課文,都要求學生學習主人公“科利亞”“卡羅爾”“朗志萬”“伊琳娜”名字中的“科”“卡”“朗”“伊”“琳”“娜”等漢字[5]。事實上,這些音譯的外來詞語在中文中并不具有任何意義,這種不倫不類的詞語教學方式既無助于學生的詞語積累和語感的培養(yǎng),更無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3.語文教材的選文必須規(guī)范經典。由于受到學生認知水平以及篇幅的影響,語文教材中所節(jié)選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人為的刪改,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刪改后的文章必須保持字通句順,尤其是一些名篇的點睛之筆更不能輕易刪去,以免影響到原文的神韻、趣味乃至主旨。郭初陽在巴金的名篇《鳥的天堂》一課中發(fā)現(xiàn),原文中的“斜躺、時節(jié)、展覽、閃耀”分別被課文中的“臥、時期、展示、照耀”所取代,他認為這樣的處理既失去了原文的美感性,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性[6]。這些教材選文的處理顯然忽略了語文教材選文首先是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文的基本要求。語文教材是未成年人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第一步,通過對于教材的學習、模仿,最終到達熟練運用的程度,既有助于個體的實際需求,更有助于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欣賞、傳承以及傳統(tǒng)美德的內化。而這一切首先依賴于語文教材的科學規(guī)范。

二、經典傳承:語文教材的文化使命

1.語文教材首先傳播的是經典文化。經典的意義在于已經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但長期以來,教材中傳統(tǒng)的經典閱讀篇目尤其是經典古詩詞的背誦篇目過少,前幾年上海甚至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名在小學一年級干脆取消僅剩的8首經典古詩文的背誦[7],而恰恰忽視了這個年齡段正是一生中記憶最黃金的時段,這個階段的空白不僅將會給學生個體甚至給整個民族的未來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2.語文教材選文的經典性原則不容降低。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皆處在對于未知世界的強烈渴望與對于過去世界的好奇之中,閱讀經典成為了滿足這一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個體的經驗世界不可避免地受到時空等限制,打破這一先天性局限,借助前人的經驗教訓有助于個體自身內在的精神成長與外在處世經驗的獲得,避免在黑暗中的盲目摸索,減少不必要的付出。所以,只有經典才能展現(xiàn)給師生更為接近于原著的歷史風貌,供師生賞析的同時激發(fā)他們進一步閱讀的興趣;而且,原汁原味且未經人為刪改的經典范文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表現(xiàn)技巧更經得起反復推敲賞析,否則經過改寫后的仿寫終究給師生呈現(xiàn)的只是一個經典的影子甚至影子的影子,如屠格涅夫的《麻雀》選入教材后,因人為刪節(jié)之故,該小說的主題也從宗教的神性變成了中國文化中的母愛,顯然這是中國式解讀[8]。3.語文教材選文的經典性有助于經典的傳承與新生。與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體系與知識內容、以便跟上外界日新月異科技發(fā)展的理科教材不同,語文教材則更多地需要用自古以來公認的最經典的作品來充實,保持一種相對的穩(wěn)定性。盡管某些作品的思想內涵由于時代的變遷而與世脫節(jié),但因為其作為原點的存在而成為自古以來的公共話題、成為許多衍生作品的母體,從而成為了無法回避的文學文化原點。因此,通過對傳統(tǒng)經典內涵的重新解構,消解其中某些不合時宜的價值觀,賦予其更符合現(xiàn)代文明的價值內涵,在完成了對傳統(tǒng)經典的重新塑造的同時,也培養(yǎng)起個體的理性批判精神。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視閾下,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既要重視語文教材的建設與運用,更要重視其后的拓展與延伸,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量不低于150萬字”[2]的要求即體現(xiàn)了這個理念,它意味著學生必須完成數(shù)倍于語文教材的課外閱讀,使語文教材的作用從傳統(tǒng)語文教學活動的工具、教學質量檢測的模本質變?yōu)橥ㄍ鼮閺V闊的經典文化的橋梁。

三、課程資源:語文教材的源頭活水

2017版語文課標強調“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2],這意味著語文教學活動從封閉的語文課堂、語文教材走向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筆者認為它包含著兩個層面:一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場地將不局限于教室一隅,人文古跡、自然風光皆是師生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場所;二是從封閉靜態(tài)的語文教材走向了開放動態(tài)的語文課程,拓展了語文課程的資源。它強調了師生在具體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社會參與”層面。1.以教材之外豐富的課程資源替代單薄的教材長期以來,許多語文教師不得不尷尬地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不斷下降,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語文教學活動的相對封閉性。在學生的閱讀障礙掃清以后,語文教材的閱讀就變得容易了,如果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僅僅停留于教材層面進行簡單化重復,必然導致學生的反感心理;與此同時,語文的考查尤其是高考,與教材幾乎無直接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也增添學生的輕視程度。語文試卷尤其是高考卷中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作文等題所表現(xiàn)出的靈活性與豐富性往往讓許多師生有不知所措之感,這一切皆因忽略了“語文課程資源”所致,如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試題,要求考生面對“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條途徑,從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角度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比較。所以,從語文教材、語文課堂走向“大語文”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內涵的必由之路。2.語文教學活動與課程資源的相融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與精神成長學生在開放的語文學習活動與課程資源中所獲得的體驗感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認知與精神成長。譬如課標中學習任務群2的“當代文化參與”就提出“利用家庭資源以及學校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研究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通過實地考察,深化對某一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2]。其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教訓并不僅僅有助于語文教材與課程的學習,更有助于生命的自覺與精神成長,最終達到以個體潛在的內生動力替代生硬的外鑠力的理想狀態(tài)。這種體驗既有助于將書本知識從抽象到具體化,也使許多原本只停留于碎片化狀態(tài)的知識具有相對條理性,避免了“把知識和記憶信息的命題混為一談”的錯誤[9],更能夠增強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愛國愛鄉(xiāng)愛校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與標簽。學生在其中所獲得的并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更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更新與成長,即“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這一切將更為長久地影響著他們的未來,發(fā)揮出本次課標中所提出的“課程的隱性價值”作用。3.強調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回歸作為東西方教育的源頭,孔子的杏壇講學、亞里斯多德的學園授道,都不是局限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用靜止的內容進行的,尤其是到了現(xiàn)代開放社會,封閉只能導致自己的與世脫節(jié),杜威更是明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觀。因此,教學活動空間與課程資源的擴大必然會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參與舞臺,也印證了杜威“知識的學習是探究活動的‘副產品’”的說法。

四、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材的終極目標

語文教材只是工具,核心素養(yǎng)才是目標,更為長遠的目標是通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最終將個體培養(yǎng)成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和完整意義上的“人”。1.現(xiàn)代社會需要語文教材為個體提供公民訓練材料信息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的壟斷控制、知識的單向度輸出、教師的權威至上……在一個開放多元化的公民社會里將不復存在。現(xiàn)代公民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觀、需要什么樣的基本素質,都需要由包括語文教材在內的一系列教材和教學活動來提供與培養(yǎng)。以語文教材和課程為思辨對象,包括教師在內的師生個體對自身的文化基因進行理性反思;并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反思與批判吸收,最終達到使個體獲得現(xiàn)代公民社會價值觀的目的,而現(xiàn)在把文本分解成聽說讀寫,把技巧訓練當成語文課的目標,顯然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而且,語文教材中傳播的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進一步有助于增強社會的凝聚力。杜威說,“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風俗習慣的青少年混合在一所學校里……共同的教材使大家習慣于統(tǒng)一的觀點,比任何孤立群體的成員看到更為廣闊的前景。美國公立學校的同化力量,是對共同和平衡的要求的功效的有說服力的證據(jù)。”[9]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材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比以往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葉圣陶的“教材是個例子”說。2.“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需要現(xiàn)代價值觀與現(xiàn)代人文素養(yǎng)的滋養(yǎng)這個精神養(yǎng)料的提供者既是語文教材,更應是語文教材背后更為豐厚的人類歷史文化資源。現(xiàn)代文明的基石即是個體的生命自覺,“我思故我在”的前提首先依賴于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正是靠著包括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材與語文課程資源的精神滋養(yǎng)所獲得的。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教材與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促使個體社會化和個體的精神成長,從而使個體在對于外部世界認識邊緣不斷擴大的同時,使得內在的精神世界變得同樣豐富,這樣就使個體的的成長避免了“有知識的野蠻人”的陷阱,真正達到成為馬克思所說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因此,馬克思認為教育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何易.點評《晚上的太陽》[J].讀寫月報.新教育,2009(02).

[4]課文胡編亂造?[EB/OL].[2004-2-23].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353890.html.

[5]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數(shù)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EB/OL].[2017-8-15].edu.163.com/17/0815/06/CRS0MGKS00297VGM.html.

[6]郭初陽.癲狂與謹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姜泓冰.上海:古詩退出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但沒退出課堂[N].人民日報,2014-8-28.

[8]郭初陽.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龔鄭勇 單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