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舉隅學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3:23:00

導語:語文舉隅學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舉隅學法管理論文

[內容]

如何教會學生學習?這是現代教學論迫切需要研究與解決的問題。目前,教學改革已從片面研究教法趨向于學法的探討實踐。這方面筆者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定向法。就是有目的的學習方法。

在信息豐富的現代社會里,學習應該有高度的選擇性、針對性、時效性。讀書要有一定的目的,或擴大知識視野,或獲取信息和材料,或品評賞析。目標明確,注意就有了重心,辨識就有了頭緒。泛泛讀書,什么都注意,意謂著什么都不注意,就不可能有意識地去“咬嚼”、“鉆研”。

二、序列法。就是安排一系列的自學程序,讓自己定向發展。學習一篇文章可這樣安排:讀(朗讀、默讀、速讀、細讀)─→查(查字典、詞典、參考書)─→思(思考)─→批(眉批、旁批)─→練(做練習題、作業)。這幾個步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互有作用。

三、辨體法。就是根據不同文體,相應變通學法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不同的社會功能,有的側重于敘事而使人知曉,有的側重于解說而使人明白,有的側重于議論而使人信服,有的側重于抒情而使人怡情益性。懂得了這些,可采用相應的閱讀步驟和方法。

比如自學議論文,要研究論點、論據、論證;自讀小說,要從分析人物、情節和環境入手。

四、四到法。讀書有“四到”: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所謂“心到”,即思想要集中;“眼到”是指凝神細看;“口到”是指要有“念功”,只有多讀,才能把書裝到心里;“手到”是指勤于動筆,多寫多練,才能加深印象,即所謂“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四到”之中,尤以“心到”為最。朱熹指出:“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不專一,卻只漫朗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五、評點法。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評點法包括“評”和“點”,就是在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圈點勾畫,經過一番探究、揣摩,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種方法,可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和審美欣賞的能力。

六、鉤玄法。唐代古文家韓愈在《進學解》中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意思是說,讀文章一定要抓住它的要領,一定要探索它的深奧道理。只有抓住文章的居要片言或總分綱目,閱讀才能登堂入室。

一般地說,提要鉤玄的方法是:第一步,摸輪廓,即整體觀照,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第二步,理層次,即分析層次,概括段意,在此基礎上,弄清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三步,明中心,即集中段意,歸納中心。

七、三疑法。即“質疑、思疑、辨疑”學習法。“三疑”法實際上是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認知能力從提出問題開始,在分析問題中拓展,在解決問題中獲取。古人說:“讀書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八、比較法。即“求同辨異”學習法。葉圣陶先生曾建議,把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射開來,從而達到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文章的目的。精讀帶讀相關文章,常常采用求同辨異法,找出它們在內容或形式上的相同與不同點,從而評定其內容的正誤、表現形式的優劣。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內容,而且能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興趣,開拓思維的空間,提高研究問題的能力。

九、濃縮法。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讀一本書要越讀越薄。”書越讀越薄的過程,就是在多次重復閱讀中不斷刪除冗余信息的過程,濃縮的主要辦法是:列提綱與寫梗概。前者必須在認真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逐段概括內容;后者也必須反復閱讀,掌握課文要點,將內容加以高度濃縮。濃縮法就是博學反約,厚積薄發,把厚書讀薄,又把薄書積厚的讀書方法。

十、立體思維法。是指運用立體思維,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文章的內容的一種方法,它的著眼點不是點、線、面,而是多維思空。比如學習朱自清《荷塘月色》,可從語言特色上去品味,可從表現的技巧去揣摩,可從作者的行文思路去賞析;也可縱向帶讀《綠》、《春》,體味作者散文中的情致和風采,也可橫向聯讀楊朔、劉白羽的散文,比較不同作家風格。總之,立體法的閱讀容量、力度優于“線性閱讀”和“平面閱讀”。

語文學習法當然不僅僅是以上幾例,要想把語文學好,必然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靈活運用,才能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