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3 06:08:00

導語:語文作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作文教學論文

[內容]

作文是一種言語表達過程,伴隨著作者的心理活動。兒童作文,其心理操作程序大體可概括為三個階段:①產生表達或交流的意向、愿望、動機;②出現一種粘附著豐富的心理表象的內部言語;③向外部言語活動形式(說話、作文)轉化。這一作文心理操作程序表明:兒童語言表達的優劣高下,一方面取決于他們表達的意向、愿望、動機的豐富、充實和強烈的程度,另一方面取決于他們心理活動及言語的發展水平。作文教學應順應兒童言語心理,在上述兩個方面著力研究、探索規律。

兒童的作文動機(意向、愿望等)是直接推動他們作文的內部動力,是兒童作文需要的一種表現形態。在生活實踐與作文教學的影響下,兒童總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下斷產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總是滿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水平總是不斷處于矛盾統一的過程中。正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這對內部矛盾推動著兒童作文心理不斷向前發展,成為兒童作文心理發展的根本動因。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在于創造條件,使其內容和形式適合于兒童心理發展的這一內部矛盾,在兒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斷引起新的作文需要,產生強烈的作文動機,從而促進兒童作文心理素質全面、和諧、充分地向前發展。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觀世界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對小學生來說,則主要是內心世界的種種心理表象——在記憶中所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小學兒童的思維活動主要是通過表象進行的。小學作文主要是寫記敘文,要求寫得真實、具體、清楚、形象,切忌空洞、雜亂。這就決定了表象在小學兒童作文中必然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學作文教學應著力促進兒童自覺表象活動的發展,使他們能逐步獲得盡可能穩定、鮮明而深刻的表象。兒童記憶庫房中表象的穩定度、鮮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維就越活躍,越有創造性,就越有可能寫出內容真實、具體形象的好文章。表象只能通過知覺(包括感覺)而獲得,是知覺本象在人記憶中的“留影”。同時,兒童在知覺事物時,被知覺的事物和詞語間就會建立相應的聯系,就會產生“視覺經驗的詞語化”,同匯及表象的儲存隨之豐富。知覺映象越鮮明、強烈,心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對詞匯的理解就越準確、貼切。可以說,兒童作文實質上是從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知覺開始的。

兒童初入學時知覺選擇性主要取決于興趣,隨著教學的要求,兒童逐步學會從需要出發,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覺。需要產生動機、激起興趣、生發情感,動機、情感、興趣調動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部位就會被凸現出來,被優先、充分地知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兒童知覺的特點,通過科學的訓練,引導兒童逐步把知覺發展成有目的、有系統的觀察——知覺的高級形式。要教育兒童滿腔熱情地對待生活,興致勃勃地觀察生活,自覺地學習科學的觀察方法,主動地鍛煉五種官能,堅持培養留心觀察、認真思考、隨時記錄的良好習慣,以不斷促進他們自覺表象活動和言語活動的發展。表象是無法直接交流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表象的最常用手段是言語。表象在人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活動經常受到言語——主要是內部言語活動的指導、配合和制約。兒童作文實際上并不是在頭腦里通過表象活動形成一個個表象,然后再尋找一些詞句去固定它、表現它,而是在大腦中始終有著表象活動與內部言語活動兩種心理狀態的交織。兒童用字選詞造句的變化是同表象變化緊密結合的。

兒童頭腦中儲存的以及在作文、說話中要表現的也不全是表象。由于詞、語言的概括作用,過去的經驗,有的全部以詞的形式保持在記憶的庫房里,有的部分以詞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著。以表象保持著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種種外部聯系,以詞語保持著的部分是綱目,是人們對事物內部聯系和本質的認識。兒童進行思考、對思考結果的回憶、把思考的結果明確地傳遞出去,更是離不開字詞的選擇和句式的安排,離不開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活動。

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兒童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的研究,努力掌握規律,并根據其特點,通過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按大綱要求嚴格訓練,讓學生真正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本領。

從上述基本認識出發,為探索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促進兒童素質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們自1978年起進行了“從培養觀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學”的實驗。18年的教改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78年--1983年)

一方面著力研究命題作文的改革,使作文教學緊密聯系小學兒童生活實踐,努力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欲望;另一方面,改變以命題作文為唯一訓練方式的做法,從低年級起步,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從培養觀察能力入手,進行觀察、思維、表達的綜合訓練,努力提高兒童的作文能力。

(1)教學生作文,教學生做人。教育學生熱愛生活,認真實踐,積極投入各種有益的活動。通過活動,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認真體驗,學習運用觀察思考的方法,提高能力,使他們從生活中增長見聞,豐富感受,產生傾吐的欲望。在此基礎上著力引導他們交流匯報,練習表達。

(2)讓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努力把作文訓練與班隊活動統一起來,與各科教學緊密聯系,并滲透到校內外學生各自的個人生活之中;努力引導學生向自然、向社會接近,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觸角延伸到生活的廣闊領域,充分發揮作文的工具作用,讓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需要和有機組成部分。

(3)把作文變成學生童年的樂事。運用遷移規律,培養觀察、作文的興趣;激發求知欲,引導學生自求了解、一吐為快;改革課堂教學,根據兒童情感特點,有的放矢地充實學生積極愉快的情緒生活;開展豐富多采、富有情趣的課外寫作活動;改革作文評分、批語,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愉。

(4)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鼓勵學生自由傾吐,表達真情實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怎么寫,不要胡編亂造、無病呻吟;引導學生根據自己表達的意思(內容),選擇恰當的語匯和種種表達方式(形式),不要生搬硬套、機械模仿。

(5)進行觀察、思維、表達的綜合訓練。觀察要有目的,使文章中心明確;觀察要有次序,使思維、表達有條理;觀察要仔細,形成清晰形象,使文章內容具體;觀察要展開聯想,豐富觀察感受,使文章有真情實感;觀察要進行比較,捕捉事物特點,使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反復觀察,反復思考,反復修改,不斷提高觀察表達能力。

(6)以指導學生寫日記作為作文訓練的重要方式。從低年級起步,從培養觀察能力入手,以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生活日記為訓練的主要方式,進行多種形式的作文訓練,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努力調動學生作文的自覺能動性。

2.第二階殷(1983年--1988年)

在學校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對作文教學進行整體性改革,把“從內容入手”貫穿于小學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從認識和語言發展的階段性看,著力加強低、中、高年級作文的縱向聯系,使其在訓練要求和方式上做到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作文教學與其它因素的聯系來看,繼續加強生活實踐、閱讀教學、作文練習的橫向聯系,相互促進;從教育的角度看,進一步強化培養一代新人的意識,把指導作文和指導做人結合起來,使其在觀察、思維、想象、表達和思想道德情感素質、行為習慣方面得到綜合發展。

(1)?根據全校整體教改實驗的設想,對課程設置進行了適當調整。從1983年起,在低年級增設一節說話、寫話課,加強對低年級學生聽說讀寫訓練的研究。

在扎扎實實地開發好說話課的同時,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把說話訓練貫穿在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滲透到晨會、班隊會和思想教育中去。

說話訓練堅持從內容入手,努力把說話同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選擇學生生活中的內容自編成說話教材,努力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教師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把話說清楚、說準確。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種說話訓練的類型,主要有:看圖說話、觀察生活說話、實驗說話、制作說話、聽故事說話等。

(2)?保持低年級寫話的發展勢頭,繼續以寫日記為主要的訓練方式,加強向書面作文過渡的訓練。通過日記交流的方法,啟發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日記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日記內容,培養學生從生活中選擇有意義的內容并寫成日記的本領。抓好日記評講,進一步改進問說教學,深入探討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

3.第三階段(1989年--1994年)

在探索現代小學各年級段課程結構整體優化的改革實驗中,深化作文教學改革。不僅重視作文教學本身的改革,而且更加重視它與各學科課程、各活動課程以及與生活實踐的聯系;不僅重視作文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且更加注意對作文活動的主體——學生作文心理的研究。

(1)把作文訓練與全日性綜合活動統一起來。實驗班每周開展一次全日性綜合活動,由同年級各科教師根據德育大綱、學科教學大綱、學科特點、學校實際共同擬訂活動計劃,體現如下特點:①綜合性。打破學科界限,以生活題材為活動中心;②鄉土性。發揮地區優勢,從現實材料中發掘活動題材;③主體性。

增強兒童主人意識,發揮兒童主體精神。

(2)組織“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課題組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積極實踐、努力探索。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兒童作文心理發展的動因;②兒童作文心理的要素及其特點;③兒童作文心理的過程;④命題作文的心理學問題;⑤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