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9:36:00
導語:導讀法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在中學教學領域出現了兩個尖銳的矛盾:知識更新與教材老化的矛盾;不斷增長的知識數量與有限學時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兩個矛盾除從根本上改革教材內容之外,還必須徹底解決費時低效的傳統教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自學能力,讓學生學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點金術”。
魯迅先生說得好:“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或畫了全副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注: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頁。)語文教學正與此相類似,何不用“畫眼睛”的辦法“極省儉地”提煉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師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俠便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據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繼承前人“評點法”的精髓,結合系統論原則和語文教學實際,創立了“文眼導讀教學法”。十幾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法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省時高效,能夠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我在金老師的指導下,從1996年開始在煤師院附中高中進行“文眼導讀法”教改實驗,以下是實驗情況的階段性總結。
一、“文眼導讀法”教改實驗的客觀依據
首先,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份內的責任。”(注: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第42、44頁。)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是工具,語文水平低,影響別的學科的學習。”(注: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第80頁。)這個工具性決定了語文的重要地位,也賦予了語文教學艱巨的任務。花大力氣學好語文,熟練地掌握運用這個工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實際教學效果卻令人們大失所望:“十年的時間,2700多個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注: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第80頁。)教師循規蹈矩,字詞句段語法修辭等面面俱到,為應付考試,將一篇篇形神兼備、文質兼美的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學生死記硬背,抓不到規律,得不到方法,不見長進,花了十幾年的時間,仍舊不會讀書,不會作文。這費時費力低效的教學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知識作為人類大腦的記憶物,其遺忘是必然的,而且遺忘率很高;思維作為智力結構的“變性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識只有通過思維的“過濾”和“再組合”,才能變成有用的東西。然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卻恰恰違背了這一規律。課堂上,教師是主宰,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服從;教師是演說家,學生只能隨聲附和地聽。無論成績好差,統統“一刀切”,結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則囫圇吞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無需動口、動手、動腦的“原始積累”,顯然不利于智力結構的形成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第三,從學生的現狀看,高中學生學語文普遍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學理科的學生更是整日埋頭于數、理、化的題海中,早晚有時間背背外語,語文則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因而語文基礎薄弱,普遍對語文學科興趣不濃,有相當多的同學不知語文該學些什么,更不知該怎樣學,有的學生甚至認為讀書作文是浪費時間。輕視語文學科固然是學生不對,但其根源卻是我們教師那不切實際的教法。孔子說:“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學生沒有疑問,何須研讀?沒有目標,怎能用功?不見進步,哪來興趣?
“文眼導讀法”則是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以文眼為核心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需要,點線面一體化,把精講、議論、賞析、圖解和練習熔為一爐。教師的作用體現在一個“導”字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著眼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最后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眼導讀法”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體,它形神兼備,能把教師的“指點”與學生的“獨創”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賦予語文教學以生命力。
二、“文眼導讀法”教改實驗的具體操作
這項實驗是從九六屆高一開始的,由于是初步嘗試,高一時實驗只限于小范圍部分篇章,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則選定一個理科班進行了為時一年的系統實驗,并將我同時帶的另外一個平行班作為對照。實驗班和對照班都有學生54人,是根據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語數外理化五門課的總成績平均分開的,分班語文平均成績相當。在實驗中兩個班采用兩套教案,兩種教法,實驗班以“文眼導讀法”為主,重在引導學生自讀討論,對照班以傳統教法為主,重在老師講授。
在具體操作中,實驗班的“導讀”教學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一讀課文抓“課眼”,這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過程,是最基本的一步。這里的讀是通讀,這里的課眼指的是一篇課文的寫作目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等。課眼是一篇課文的窗戶,正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抓到并打開這扇窗戶,便能窺見全篇,居高臨下,整體把握。認真閱讀“預習提示”是抓課眼的捷徑,抓課眼又是為找文眼鋪平道路。如《六國論》的預習提示這樣說:“這是史論,主要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但論古是為了諷今,目的在于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本文論證自己的觀點,充分分析歷史事實,有很強的說服力;但為了諷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聯系北宋的實際,指出全文的主旨,更發人深省。”(注:高中課本《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頁。)這則提示已通過兩個“但”字明示出課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論古”來“諷今”,抓住這個課眼,就能很順利地找到“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讀課文找“文眼”。這是分析理解的過程,是關鍵步驟。這里的讀是選讀,是在通讀基礎上選讀重點段落,旨在找出能夠集中體現課眼的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劉熙載有個生動形象的說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也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它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鑰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風景談》中,“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體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牽一發而動全身,治繁從簡,治雜從約。
找準文眼是“文眼導讀”的關鍵一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邊讀邊議,認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識別文眼的方法,還要體會文眼設置的巧妙之處。不同文章文眼的設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學生在通讀時抓準課眼,選讀時便可有的放矢,經過反復練習,便可熟能生巧。文貴有眼,文眼又貴在巧設——不事雕琢,不露痕跡。找到這巧設的文眼,諸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讀課文析“字眼”。這是賞析品味的過程。這里的讀是精讀,這里的字眼,主要指課文中除生字詞外的重點字詞,如直接表達主題思想的字詞;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字詞;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使用頻率高,社會交際能力強的字詞等。的詞《沁園春·長沙》中“魚翔淺底”的“翔”字,便是極富表現力的關鍵字眼。“翔”本意是鳥飛,魚怎么會“翔”呢?經過引導點撥,充分討論,學生終于明白了“翔”字的妙處:①水流清澈,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魚的優美姿態;②水流緩慢,魚兒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凈如鏡的江水像一面大鏡子,將藍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渾然一體,那魚兒可不就是“翔”嗎?一個“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領悟到那如詩如畫的深邃意境。
辨析關鍵字眼的過程,其實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賞析全文的過程,因為文眼之光即是對那一處處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這些關鍵字眼文句也是對文眼的顧注。
四讀課文列“板眼”。這是總結歸納的過程。這里的讀是精讀基礎上以分析概括為主要目的閱讀,是將前面零散的分析歸結成整體的過程。板眼則是針對文章坐標圖解及板書設計而言的。
所謂坐標圖解,是指根據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顧注的巧設過程,按照“欣賞畫面→點睛之妙→意境開拓→情意升華”四個環節,深入指點學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線索、內在線索、軸心線索,運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數學知識,畫出文章的坐標示意圖,其畫法如下:
一畫O點:表示文章的“通體之眼”即文眼;二畫X軸:表示文章的段落層次,是文章的外在線索,又叫實線;三畫Y軸: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內在線索,又叫虛線;四畫Z軸:表示文章的點睛之筆,是文章的軸心線,又叫中心線索;五畫△XOZ:表示文章的內容;六畫△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準確、簡潔、新穎的板書設計,不僅便于學生迅速準確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學生形成美與愉悅的熏陶和感染。板書有核心,統帥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學生見板眼而知全板,見全板而明全篇,而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現。如《守財奴》的板書:一枚銅錢,四個場面,一個核心,便活畫出了老葛朗臺這個拜金主義執著狂的靈魂,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以上四個步驟,簡而言之則可概括為:整體把握抓“課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賞析品味析“字眼”,歸納概括列“板眼”。課眼是教學設計的綱,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閃光點,板眼則是諸眼在課堂上的聚焦點。在教學目標的統帥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注:呂叔湘《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認識》第75頁。)有鑒于此,學生的模仿與訓練當然也是教改實驗的重要步驟。一般來說,對于便于進行整體教學的單元,我便直接從其中選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請學生自讀討論,做模仿練習,并通過研討點撥體會各篇章之間的異同;對于不便直接進行整體教學的單元,則根據教學大綱、考試說明以及教學實際進行小范圍的適當調整,以便于學生舉一反三。我在教改實驗中尤其重視及時補充課外閱讀訓練材料,以加大容量,開拓視野,培養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
三、“文眼導讀法”教改實驗效果
“文眼導讀法”教學改革經過一年的系統實驗,已初見成效。實驗班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了。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上一改以往死氣沉沉看老師唱獨角戲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文者情、教者情與學者情融為一體,學生已逐漸由厭學向好學、由苦學向樂學轉變。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難度大些的課文,如《林黛玉進賈府》,實驗班只需兩課時便能圓滿完成任務,對照班用了四個課時仍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一個同樣的教學單元,實驗班兩周內便可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對照班則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時間,實驗班學生每周都能在教師指點下閱讀課外材料一萬字以上。
其次,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聽說讀寫能力有所增強。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在獨立掃除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實驗班學生能準確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與別家不同”這一文眼,從環境、人物兩個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在淮北市教委組織的“香港百年”知識競賽中,以實驗班學生為主的參賽隊(占四分之三)勇奪第一,他們那敏捷的反應,機智的應變,豐富的表達受到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在校團委組織的九八寒假社會調查報告評比中,實驗班學生獲12個獎項中的7個,分獲一二等獎的作品《關于龍河污染情況的調查》和《中學校園“追星熱”》等先后被《小記者導報》以頭版發表。能力是可以遷移的,實驗班學生在其它學科的學習中也表現出了良好的素質,受到任課教師的普遍贊譽,在上各類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時,大家總是不約而同地選定在這個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學風和班風,實驗班被淮北市教委評為97~98學年度市級先進班集體。
第三,學生的考試成績有所提高。第一學期結束時,在用外地試卷統一考試,由任課教師流水閱卷的期末考試中,實驗班語文總評72.51分,對照班語文總評70.03分。在第二學期與兄弟學校的聯考中,由外校教師命題,學校組織其它年級教師閱卷,考試結果比較如下:
“傾筐倒篋容易,畫龍點睛艱難,確是事實,可是為了學生的長遠利益,似乎不應該怕難而去走容易的途徑。這就需要研究。”[8]這是葉圣陶先生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和希望。確實,語文教改的道路是艱難曲折而又漫長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愿義無反顧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所進行的“文眼導讀法”教改實驗目前還屬于初步嘗試,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實驗來解決,以上是實驗情況的階段性總結。
- 上一篇:注冊會計師考試發展論文
- 下一篇:會計信息失真危害性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