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閱讀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7:21:00

導語:球形閱讀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球形閱讀教學管理論文

所謂“球形閱讀教學,是研究教材、教法本身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教學。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著的嚴重的“條塊分割”式教學現狀,是其研究動因;葉老《作文論》中的“球形”說,是其研究的出發點;辯證唯物主義是其研究的指導思想。“球形”閱讀教學認為文章內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字、詞、句、段都是相互聯系著的,都是圍繞一個主旨──“球心”而存在的,其結構都是一個“圓”。“球形”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于發掘這一主旨,找出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進而體現這一“圓”。

進行“球形”閱讀教學的方法大致如下:

一、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

所謂“球心”,指的是作者的思路和寫作意圖。只有抓住“球心”,文之各部才能有所依傍,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第一,抓題目。文之題目,猶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處。它那精煉的文字都有著無比深刻的蘊含,文章的“球心”往往包含其中,如《撈鐵牛》《珍貴的教科書》《將相和》等,這些題目或明確范圍,或交代思路,或顯示中心,為全文的學習提供了方便。

第二,抓重點句。重點句,指的是那些能夠直接反映中心的句子,它對全文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能,像《詹天佑》中的“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和《海底世界》中的“海底真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就屬此類句子。前者位于課文的開篇處,是總述句;后者位于全篇的收尾處,是總結句。它們都是對全文的概括、總結,體現了全文的精華。

第三,抓關鍵詞語。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但文中所有的詞語并不是等量齊觀的,抓住關鍵詞語展開教學,對于把握“球心”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在仙臺》的關鍵詞是“優待”。課文中寫到了學校職員和藤野先生同時對“我”的優待,但這“優待”卻有著質的不同。學樣教職員優待“我”,是因為中國留學生少,是一種“物以希為貴”式的優待;而藤野先生的優待則是建立在毫無民族偏見、尊重人格的基礎之上的,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優待。

由于抓住了這個“優待”,形成了對比,就使全篇文字有了明確的中心,產生了極大的“向心力”,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聯系,保持文章的整體性

整體事物協調發展所發揮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相加的總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復雜的集合體。語文知識中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是一個集合體;語文能力中的聽、說、讀、寫、思維、理解、觀察、表達也是一個集合體。“球形”閱讀教學就是要從整體出發,研究和揭示這兩個集合體各自內部諸要素間的聯系,以及兩個集合體間的相互關系,促其不斷發展、完善,以爭取實現整體的最佳功能和效益。

1.整體著眼,控制宏觀。抓住“球心”就是一種宏觀控制。它可以使整個文章中的文字有所依傍,產生“向心力”,使整個教學產生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閱讀中應堅持“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一般地可以通過第一個“整體”的學習,了解課文大致內容,大體知道人物、事件,把握文章思路,從而抓住“球心”,達到對課文宏觀控制的目的。

2.加強聯系,搞活微觀。所謂搞活“微觀”,指的是將“部分”中的語文知識納入整體學習的范圍,使各部分處在一種與其他部分緊密聯系的態勢當中,從而發揮“整體事物各部分協調發展”所能釋放出的巨大能量。《草原》第一部分寫草原景、抒發了“草原情”;第三部分寫蒙漢主客見面、聯歡,抒發了“蒙漢情”,由于文字直露,以上兩種情被明白無誤地顯示出來,而唯獨課文的第二部分“生活情”卻表現得相當含蓄。課文中寫到了草原牛、馬、羊多了起來,反映了牧民生活的富裕,但作者個人的主觀感受卻只字未提。教學中讓學生將汽車來時的“走”和汽車去時的“飛”加以對比,啟發學生從二字的細微差別中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品味“生活情”。這樣就搞活了微觀,使得處在“局部”中的文字,通過聯系發揮了整體效益和功能,續接了作者的思路,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多退少補”,保持文章的“球形”結構

“球形”結構是“圓”,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文章不可能完全呈現出自然意義上的“圓”,這就需要“多退少補”,統籌安排,因文制宜確定教學方法。

1.“多退”。“多退”指的是凡不利于表現課文中心的內容和手段,一律退掉、不使用。通過“多退”,達到相對集中精力、把握文章中心、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

第一,退掉多余的內容。像“祭祀”“值年”“神龕”(《少年閏土》)一類詞語,不僅字面難懂、意思晦澀,且于課文基本內容“咬合”不緊,去掉它無關大局,故可以“退掉”。

第二,退掉多余的教學環節。所謂“多余的教學環節”,是指教學環節組合得不合理,或教學環節安排的時機不恰當,像孤立進行的單獨識字,逢課必行的分段、概括段意等。

第三,退掉多余的教學手段。如突然中止講課,進行組詞、造句、求異思維訓練等。

2.“少補”。當課文內容較為含蓄,或缺少某一方面的文字交代時,安排一個教學環節,運用聯想或想象的手段,深入體會文字,填補“空白”,達到完整、準確把握作者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是為“少補”。《少年閏土》中有一段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文字,教學這一段時,可引導學生根據閏土外貌特點想象“我”的形象。安排這一“補”無疑是服從了作者思路的需要,服從了文章整體結構的需要。閏土“知識豐富”,“我”則“孤陋寡聞”;閏土生活在“海邊農村”,“我”則生活在“高墻大院”;閏土是一個“忙月的兒子”,“我”則是一個“少爺”。環境不同、階級不同、生活不同,決定了閏土是“紫紅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項帶銀圈”,“我”則必然是“面色蒼白”、“頭戴瓜皮小帽”、“身穿小馬褂”等。這一“少補”,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續接了作者的思路,保持了文章的整體性,讓學生體驗到了勞動后獲得成果的愉悅,得到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

四、變序更列,保持文章內容的最佳“定位列次”

“球心”是異常活躍的,它在一篇文章中所處的位置,往往是不固定的,這就使得我們不可能在依照順序按部就班的教學中,很快抓到“球心”。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變序更列,優化組合,進行變序教學。

所謂變序教學,就是改變課文原有的排列次序,進行跳躍式教學。它以作者的思路為依據,以迅速抓取“球心”為動機,以保持文章的最佳“定位列次”為手段,最終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適當運用變序法進行教學,不僅有利于保持文章的整體性,發揮文章的整體效能,而且有利于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將相和》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果按其固有的結構,按順序進行教學,則很容易被故事牽著走,淹沒人物的本質特征。采用變序教學,在釋題理解“和”字的基礎上,利用切入法,直插課文倒數第三節,了解廉藺二人的“不和”,然后在“不和”這一懸念的激發下,先后學習“完璧歸趙”“澠池會見”,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維護國家利益的壯舉。然而即使他有這般大的功勞,卻對廉頗的驕橫一忍再讓,這充分顯示了他為了國家利益顧全大局的精神,也才能最終由“不和”導致“和”。這樣,環環相扣,緊附“球心”,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突出了教學重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