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研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7:25:00

導語:課堂研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研讀管理論文

一、插問追索。在學生作課堂交流時,常有表述不清、內容不全的狀況,這時教師常以插問的形式給學生以幫助。插問不是提問,學生一般不存在被動應答的情況,確切地說,是以“問”的形式給學生以啟發幫助,讓他更有信心說下去。插問的話語比較簡短明快,因為是順著學生交流的語境提出的,必須考慮到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和語流。插問還常帶暗示、啟發的成份,具有親和力和鼓勵性,要避免使用生硬、找碴兒的口吻。教學《趙州橋》一課,在學生課堂交流“這座舉世聞名的石橋在構造上有什么獨特的地方”時,請看教師是怎樣插問追索的:

生:它的特點是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

師:這算不得獨特,是個五孔橋嗎?(板畫:)

生:不對。趙州橋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大橋洞,兩邊還有兩個小橋洞。

師:“兩邊兩個”那就是一邊一個,是座三孔橋嗎?(板畫:)

生:不對,應該說大橋洞兩邊還有四個小橋洞。

師:這也是兩邊四個呀,是這樣嗎?(板畫:)要說準確可不容易。

生:(躍躍欲試,爭相發言)應當說大橋洞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

師:這個“各”字用得好。(板書:“各”)但小橋洞的位置還沒表述清楚。(板畫:)是這樣嗎?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兩邊”是大橋洞和橋面中間的那個“兩邊”。應當是大橋洞頂上的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書上也是這么說的。

師:(板書:頂上)別看這詞很平常,用在這里十分貼切,說“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才不會引起誤解。(板畫:)

這里教師的插問追索,用語不多,但字字點在要害處,并巧妙地以圖示應證指謬。正是在這樣的暗示幫助下,學生才體會到“大橋洞頂上的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這一句具有一字不易的準確精當。

二、應和連接。學生有課堂上交流研讀的心得,是主體的學習行為,教師既不宜喧賓奪主,無端地去打斷學生的發言,但又不能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無動于衷,而應當以簡短的話語,如“說得好”、“真棒”、“聽懂了”或“嗯”、“噢”之類的嘆詞,或以微笑、點頭的體態語言等,給學生的發言以應和、鼓勵。這是順水推舟、隨波逐流式的應對,以避免學生交流時冷場。如對方在發言中途“卡殼”,或關鍵處言不由衷時,教師則需要以片言只語予以連接,避免學生的窘困和尷尬。所以,應和連接也是課堂交流時教師重要的言語技巧。如一位老師執教《小蝌蚪找媽媽》時,在學生交流討論中的應和連接:

師: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我們來談談對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會捉蟲,是莊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想象力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蹦蹦跳跳,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觀察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

生:青蛙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陣哄笑。)

師:哦,你吃過?

生:我吃過,爸爸說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師:是嗎?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變成青蛙,蚊子怎么會怕你呢?

生: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捉很多害蟲,要保護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們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莊稼不就被害蟲吃光了嗎?到時,我們人類還吃什么?

師:青蛙肉可不能吃,你們說得真好,真懂道理!

生:(不好意思)那,我以后也不吃青蛙肉了。

在學生交流中教師的應和連接,看似隨口而出、毫不在意,可實際上態度明朗、分寸適當,時時引領著學生的交流討論向正確、健康方向推進。

三、巧撥釋疑。學生的課堂交流并不完全正確,有些內容(如難以理解的地名、物名、人名、專用詞等)別的學生也不易聽懂。這時教師就要以片言只語來作必要的點撥釋疑。這種在臨場語境中的插語相似于在書面表達中的括號說明。由于要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必須十分注意尊重對方,不僅插說要簡短,而且最好找準一個語意的轉換點,一個段落處或學生說不下去時,且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干擾學生交流的思路與情緒。如上海市特級教師萬永富教學《麻雀》一課,在課堂討論時以片言只語的巧撥釋疑,啟發學生讀懂了課文內涵:

師:那么麻雀媽媽又是怎樣跟獵狗搏斗的呢?

生:這只老麻雀一定是母的嗎?會不會是公的?

生:我想,可能是爸爸,如果不是公的它不會這樣勇敢。

師:媽媽保護孩子就不會勇敢嗎?

生:媽媽為了保護孩子是會拼命的。我看可能是麻雀媽媽。

師:在我們很幼小的時候,常常是媽媽帶著還是爸爸帶著?

生:我們小時候總是和媽媽在一起的,媽媽給我們喂奶,爸爸在外頭工作。我想麻雀也是一樣的。

生:總是由媽媽養護孩子,養護小麻雀的當然是麻雀媽媽。麻雀媽媽為了保護孩子,舍得拼命。這就是母愛的力量。

生:應該是麻雀媽媽。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把書讀活了。看來應該是麻雀媽媽了。

教師在這里的巧撥釋疑,妙在只用片言只語的反潔,引導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引而不發,躍如也”,保護了學生討論交流的熱情。

四、點睛強調。在課堂交流討論中學生的發言常常或內容蕪雜,重點不清;或說了不少,不得要領;或還缺一點點,到喉不到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點睛強調十分必要,或作些概括,或提出要點,或補上重要一句。當然,教師的這些話語都必須十分精練,都只能以片言只語的形式,有臨場即興的色彩,才不致影響學生課堂交流、暢談體會的積極性。

一位教師在導讀《麻雀》一課時,從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

師:當獵狗張開大嘴要吃小麻雀時,老麻雀奮不顧身地從樹上落下來,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會這樣做嗎?為什么?

生甲:不會。

師:為什么?

生甲:(臉紅)怕……怕死。

師:你很誠實。其他同學呢?

生乙:我也不會。因為那樣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還多搭上一條性命。

師:有人把這個叫做“識時務者為俊杰”,你覺得這種犧牲是不必要的。

生丙:我會想,反正孩子注定沒命了,我去白白送死,還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

(眾哄堂大笑。)

師:這該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挺會保存自己,就不顧小麻雀了?

(教室里鴉雀無聲。)

師:好,有沒有同學要像老麻雀那樣做呢?

(有學生舉手。)

師:為什么?

生丁:因為以弱勝強是常有的事,不去試,就輸定了;去試試,才可能戰勝對手。

生戊:論身體、體力,老麻雀不是獵狗的對手.當時她肯定不會想得那么多,救小麻雀要緊呀。這就是母愛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生巳:這樣做是偉大的母愛的表現。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親骨肉被吃掉。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我就要以死相拼!

師:說得多有道理呀!母子情深,還能顧得那么多嗎?你們有膽有識,勇氣可嘉!

五、幽默激趣。在課堂交流中教師的片言只語只要不是在很嚴肅的語境里,就應當具有幽默風趣的格調。這不僅可以調節課堂交流的氣氛,增添內容的情趣,而且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融洽師生情感。幽默激趣,可以為課堂的討論交流加一點“味精”,同樣一個意思,說得巧妙一點,動聽一點,風趣一點,效果就大不一樣。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課教得好,其中一個方面是得益于他特別能吸引兒童的教學語言。當學生在課堂交流時,他常以幽默睿智的短語,時而穿插其間,使學生和聽課的老師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形成一種特別活躍,特別融洽的課堂氣氛。學《狐假虎威》這一課,學生交流: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獸撒腿就跑時想:“哎呀,百獸還真害怕狐貍呢!怎么搞的,我又沒犯什么錯誤,老天爺怎么就不叫我當大王呢?”于老師就插上一句:“再說,我又沒到退休的年齡!”恰到好處的引逗,使全場爆發出一片笑聲。

六、期待暗示。學生交流發言時的“中止”,教師不應馬上去接腔幫助,應當以期待和暗示,鼓勵學生說下去。即使不得已需要教師插話,也只用“半截子話”加以暗示。如一位教師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時是這樣組織討論交流的:

師:這個問題值得研究: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客人?

生:白求恩當然不是我們的客人,他自己都說了,書上不是就有“我不是你們的客人”這句話嗎?

生:那是他謙虛,要我們不要待他太客氣。

生:我認為白求恩是我們的客人,因為他是加拿大人,來幫助我們抗日,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們的客人。因為他不是我們請來的,是自愿來的。

生:不是請來的也是客人呀!昨天,小王叔叔來我家,也是他自己來的,可是爸爸就說:“客人來了,倒茶!”

生:我認為他既是客人,又不是客人。他剛來時就是客人,久了,參加了八路軍就不是客人了。

師:你們說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一家人。

師:是和──

生齊:和八路軍是一家人,和中國人是一家人。

師:對呀,他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生齊:看成自己的事業。

七、小結評價。對學生的課堂交流發言教師必須隨時作出評價,以矯正、激勵。同時,在交流告一段落時又必須及時作出小結。無疑,教師的評價小結,對討論交流的維系和深人,形成認識的成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小結和評價同樣應當是精練簡短的。請看江蘇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壁虎》一文時為課堂討論交流所作的小結評價:

師:剛才大家交流得很好!最后,我還想了解一個問題,你們聽誰說過壁虎的“壞話”嗎?

生:我奶奶說,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就會死。

生:老人說,它的尿弄到飯碗里,人吃了會死。不過我不信。

師:學了課文后你更不信了,是嗎?

生:我聽人說,壁虎是蛇的舅舅,誰要把蛇打死了,壁虎就會為蛇報仇。

(眾笑。)

師:我頭一次聽說!不過科學家研究,壁虎沒有毒。人們傳說的都是不實之詞,應予推翻。(眾笑。)壁虎雖然外表不美,看上去還有點怕人,但它“心靈”美,是人類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