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自主學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10:38:00
導語:語文自主學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是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探究精神。我校所研究的課題──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就是力圖從尊重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自由抒發感受,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為此我拓實踐中做了“以質疑解疑為主線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嘗試,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以質疑解疑為主線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質疑”為切入口,以學生“解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其間,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落實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相關的教學要求,以完成教師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問題由他們提出,也由他們解決。這種教學模式的結構形式是:質疑──歸納──解疑──總結。
環節一:質疑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班學生已經養成了質疑的好習慣。現在每學一篇新課文時,我總會先給每個學生一些質疑的時間。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不同,他們提問的質量也有差異。為了避免問題重復或過多出現簡單問題,更好地提高提問的質量,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座位前后左右的四人為小組單位,先在小組內交流各人的問題,凡是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問題就在小組內解決掉,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則由組長寫在紙條上并貼上黑板。這樣,問題的數量減少了,質量提高了,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課文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質疑”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環節二:歸納
各小組貼在黑板上的問題還需要經過老師的歸納整理,這些問題大致可以分成幾類,并作相應的處理:一類是在小組內不能解決,但在全班范圍內仍有同學可以解答的問題,就當場解答掉(此時可以把那張提問的紙條取下);第二類是問得很有質量,正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但由于學生提問的角度不同、提法不同,使這些問題或交叉或重復,我就從中選一個問題,或者把這些問題歸納成一個問題,把它作為突破口,引入課文的學習;還有些問題比較深奧,常常需要查閱資料才能解決,就留到課后或第二天再討論。這樣,學生提出的散亂、零星、無序的、指向性不強的問題,經過老師的歸納,就變得有序了,指向性明確了,就能成為進一步學習課文的突破口。這就是歸納的過程。歸納環節應充分體現教師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的主導作用。
下面以教學《狼和他的影子》為例,對以上兩個環節加以說明。
在指導學生學習伊索寓言《狼和他的影子》之前,我要求學生先自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生非常投入地讀完后,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記號,隨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對于較簡單易懂的問題,就在小組內消化解決。例如,有學生提出:“荒涼”是什么意思?在組長的帶領下,這個小組通過查字典準確地理解了“荒涼”這個詞的意思。又如,有學生提出:為什么“太陽落山了,動物們都出來活動了”?問題一提出,這個小組的其他成員就迫不及待地為他解答:老虎、獅子都是夜里出來活動的,這是它們的生活習性。
之后,各小組學生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貼到黑板上: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狼最終被獅子吃掉了,這是為什么?……我看后發現,如果解決了“狼最終被獅子吃掉了,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就能把這遇寓言的寓意揭示出來。于是,我把這個問題作為教學的突破口,要求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學生甲說:“這是因為狼遇見獅子不逃開。”學生乙站起來說:“狼之所以不逃開,是因為它覺得自己比獅子強壯。”話音剛落,學生丙緊接著說:“其實,是狼太自以為是,結果害了自己。”這個答案似乎獲得了大多數學生的肯定,因為他們都放下了小手,頻頻點頭。我肯定了這三位學生的回答,并將學生丙的回答板書在黑板上,以資鼓勵。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一張張紙條被取下,一堂課上完,黑板上的紙條都被取下了,問題也全都解決了。
環節三:解疑
質疑的目的是解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在教學中──解決。教師應給予學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傳統的教學往往是由老師解答,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習語文的方法很多,例如:聽、讀、思、議、畫、找、寫等。運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呢?由學生自己決定。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膽采用了“跑組”的合作形式,學生可以離開座位,找班上任何一個同學組成小組(當然,他一定會選與他舉相同者)。我還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問題來解決,并同意他們選擇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隨時做好回答其他同學提問的準備。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做旁觀者,而要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參與探究。這樣的解疑過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環節四:總結
總結環節,要求學生對當堂課的學習內容作總結反思,自由抒發學習后的所感所想。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練習,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業,使課內學習在課外得到更廣闊的延伸。
下面以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對以上兩個環節加以說明。
在上《富饒的西沙群島》這課前,我想:西沙群島是美麗富饒的,可對學生來說又是陌生的,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過。怎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體會;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畫出西沙群島的特點來加深感受;可以通過詞句來進一步理解;還可以大師補充課外的音像圖片資料,給學生最直觀的印象……這些方法都運用,顯然在教學時間上不允許。后來想到,既然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地學,那何不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云學習呢?我決定試一試。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平時運用的五種學習方法:讀讀議議、想想畫畫、賞析詞句、質疑解疑、尋找資料,并告訴他們:“你們可以自由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來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篇幅較長,這一堂課你們還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最感舉的一節或幾節來學習。”接著,我指導學生跑組,按相同的舉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臨時推選出的組長帶領下學習。這一下,教室里熱鬧了起來。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埋頭作畫,有的圈圈劃劃,有的熱烈討論。最后在全班交流時,既有個人代表小組交流的,也有整組參與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有讀、聽、議、問、答……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下課鈴響了,學生意猶未盡。于是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去搜集有關西沙群島的各種資料,第二天交流,以此作為這堂課的補充和延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質疑—歸納—解疑—總結”一改傳統的教師注入、學生接受失去知覺這模式,而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教學模式,確實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 上一篇:電子商務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分析論文
- 下一篇:互聯網商務立法概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