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理解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3:00:00
導語:語文閱讀理解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達到雙方的視界融合。理解的標準則是“解釋學循環”:所有部分和整體的和諧。教師的提問是導讀。提問設計應遵循“解釋學循環”的原則,做到系統性、層次性、恰當性,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達到“雙重建構”,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
提問是閱讀教學中使用得最頻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語文教學中已形成眾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離不開設計問題、提出問題、運用問題,開啟學生心智,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提問呢?本人認為,要研究閱讀教學如何提問,首先要探討何以要提問。
作為一種教法,提問是師生課堂會話的方式。提問是一種言語行為,屬“語用”范疇,提問時使用的問句屬“語形”范疇,而問句中包含的問題屬“語義”范疇。
二十世紀科學哲學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發現智力活動的起點在發現和提出問題。英國科學家波普爾科學發現的模式就是:“問題(1)——假設(猜測)——驗證——問題(2)”。因此,問題也是教師啟發學生,打開思路,開發智力的鑰匙。布魯納的“發現法”,第一步設卡,即讓學生認識上產生矛盾,發現問題;第二步設法,就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框架或認識結構,在教師點拔下試作解答;第三步驗證,如果解答正確,也即動用舊框架同化了新信息,進一步豐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錯了則幫助學生調整或轉換舊框架,形成新框架;第四步小結,即反饋、總結。認識心理學中的“SQ4R閱讀方法”,首先是預習或概觀,在此基礎上即是“提問”,然后精讀(閱讀、思考),最后是復述和復習,以加深記憶;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對教材進行細致、深化的加工。
閱讀理解有不同層次。章熊先生分為:(1)復述性理解(著眼于表層信息,側重記憶);(2)解釋性理解(通過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轉化為自己的認識);(3)評價性理解(對文章價值作用評價);(4)創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按章先生的意見,四個層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學階段的閱讀理解應以一、二兩項為本(注:《特級教師——專家學者之選》。)。理解的層次不同,問題的層面和提問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級使用的談話法適用于復述性理解,提出反常問題,克服學生思維定勢使用于創造性理解。本人認為,狹義的理解應指“解釋性理解”,是實現閱讀目標的關鍵,也是閱讀智力活動的核心,想象、欣賞、評價、記憶、創造、應用都以此為基礎。
西方解釋學是關于文本意義的解釋和理解的一種理論與方法或哲學,有助于探討“解釋性理解”的本質。解釋學認為,閱讀是讀者和本文的對話、交流。伽達默爾說:“使留傳下來的本文成為解釋的對象,就意味著它向解釋者提出問題,……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這個問題”;而“問題的重建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提問,這種重建可以把本文意義理解為其回答”,“我們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須通過自己讓本文講話”(注:《哲學譯叢》1986年第三期。)。作為接受者總是以提問者身份出現,而作為本文則以對答者身份出現,雙方建立起問答的伙伴關系;而理解就是通過對話、問答而達到“視界融合”的過程。所謂視界是一個從已有知識框架出發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圍,讀者不斷從自己已有視界出發,進入本文的視界,形成一個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視界,具有新的可能性。達到理解的標準就是解釋學家所說的“解釋學循環”——整體只有通過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對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過對整體的理解。“解釋學循環”有兩層意思:
(一)古典解釋學認為,作品自身作為整體包括意義、風格、結構等,作品的各部分諸如章節、詞句等,必須放在這個整體中才獲得理解與意義;而作品相對于產生它的整個歷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這一文化背景的部分,作品必須放在這一歷史文化背景的整體關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對這一層次的“解釋學循環”,錢鐘書先生表述得最為清楚:“乾嘉‘樸學’教人,必知字之詁,然后識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義,進而窺全書之指。雖然,是特一邊耳,亦祗初桄耳。復須解全篇之義乃至全書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詞”),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詁(“文”),或并須曉會作者立言之宗尚,當時流行之文風,以及修詞異宜之著述體裁,方概知全篇或全書之指歸。積小以明大,而又舉大以貫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窮末;交互往復,庶幾乎義解圓足而免于偏枯,所謂‘闡釋之循環’者是矣。”(注: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中華書局出版。)
(二)當代解釋學認為,更重要的是解釋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識框架)形成的視野(整體)與作品(部分)的關系。讀者已有的知識框架是向本文敞開的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導下進行理解活動,同時也在理解活動中受到檢驗、調整、修正,使本文的意義顯現出來,因此理解決不是消極地復制本文,而是一種“生產性”、“構成性”的努力。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永遠是由整體(讀者的前理解)運動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體(讀者所達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與整體的和諧狀態便是正確理解的標準。
根據當代認知科學研究成果,閱讀理解同時存在兩種信息加工方式:資料驅策加工和概念驅策加工(注:J.R.安德森《認知心理學》,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資料驅策加工”是對來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從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語音平面、書寫平面、詞匯語義平面、句法平面、語篇平面和語篇所指平面。對本文各平面從高到低,從低到高的加工相當于“解釋學循環”的第一層意思。可是讀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張“白紙”,本文僅僅是信息的一個來源,其它信息還來源于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一個人對有關本文的知識越多,理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時間、最少努力,有選擇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線索探索文章語義和句法制約關系,從本文中構造出意義,這種加工方式稱為“概念驅策加工”。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相當于解釋學家說的“前理解”,因此這種加工方式也相當于“解釋學循環”的第二層意思。任何認識的發生、發展都是認識的外源因素和認識的內源因素雙向作用的結果,閱讀也是雙向建構,閱讀理解要達到兩個平衡:作為客觀的本文的整體和部分的協調,作為主體認知框架的平衡。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達到“解釋性理解”,起導讀作用。這就要遵循“解釋學循環”的原則,啟發學生同時進行兩種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養遷移能力。
以上主要從解釋學維度討論了何以要提問,閱讀教學中如何提問就有了根據。
課堂提問的組成是階梯式的:最高層次是“課”,其次是“課段”,再次是“回合”(一次問和答),最低層次是“話步”(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
我們先討論“回合”。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并沒有信息溝,教師提問并不是要從學生那里獲得信息,而是要啟發學生獲得信息或檢查學生是否已獲得信息。一般會話結構是兩話步:一種是A(問)——B(答),A(再問)——B(再答);一種是A(問)——B(答),B(問)——A(答)。而課堂會話結構是三話步:T(教師問)——S(學生答)——T(教師評價小結)。第三話步是信息的反饋,即使有學生能作出正確回答,但不等于所有學生都能回答,應重復學生的回答以面向全體學生。
由回合到課段,提問有一個開始到結束的框架,每次提問都有一個焦點,如何組織一個課段的提問呢?遵循“解釋學循環”的原則,大致有兩種方式。
(一)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層到深層,由具體到抽象。于漪老師《七根火柴》第21節的提問設計是:(1)無名戰士留給人間的最后話語是什么?(2)無名戰士留給人間的最后動作是什么?(這兩個是表層問題。)(3)這些言行顯示了他怎樣的心靈、怎樣的精神?(4)和一般人相比,他的偉大之處是什么?(這兩個是深層問題。)《截肢和輸血》第1節提問:(1)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樣的氣候下趕路的?(冷)
- 上一篇:語文思維導向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語文教學規律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