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創新源泉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3:52:00
導語:語文創新源泉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苯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何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呢?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解疑。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辟|疑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問題意識,學生就會產生解決問題這種強烈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能力。質疑是創新思維、發展求異思維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大膽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疑問,主動參與,發展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從而更好地活化、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我從三個階段培養學生學會質疑,在質疑過程中激發、培養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探究的能力。
一、課前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質疑改變長期以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前,課前預停留在生字、新詞的預習上,對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這些周而復始、枯燥乏味預習,難以讓學生主動參與。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指導學生擴大預習范圍,不單從字詞入手,還可對課文提出各方面的問題,如從題目中質疑,從詞句、內容上質疑,標點符號質疑,還可對教材質疑。剛開始質疑時,學生都
為質疑問題犯難,只會提一些簡單問題,如這個詞什么意思,題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差生更無從下手,提出問題常沒頭沒尾,或者根本無從考證,我就耐心引導,如教《朱鹮飛回來了》這課之前,我見一學生預習時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個問題來,他說對朱鹮這種鳥不認識,我說這不是問題嗎?你可提出朱鹮是一種什么樣的鳥?接著我再引導他從題目入手,在啟發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朱鹮原先飛到哪里去?后來為什么又飛回來了?為什么以《朱鹮飛回來了》為題目?這樣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班里學生都樂于質疑,而且提問題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時間賽跑》一課,學生在預習時提出了如下的問題:(1)人跑得過時間嗎?(2)作者為什么要和時間賽跑?(3)作者怎樣和時間賽跑?(4)作者從和時間賽跑中得到什么啟示?質疑是創新的源泉,學會了課前質疑,激發學習興趣,就是創新的起點。
二、課中質疑,探討中創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可作為探討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在課堂教學中,也要努力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敢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解決課前預習提出的疑點,小組會解決的自個解決,對于文中重點、難點的問題可在全班討論交流,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觀潮》一課中,小組交流一些簡單的問題:(1)觀潮的時間?(2)觀潮的地點?(3)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學對潮來之時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課文從幾個方面寫出潮水的特點?學生自讀,感知全文后對這部分內容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讀,談感受,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從讀中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悟出了文中從大潮的聲音、形態變化兩方面寫出潮水的雄偉、壯觀。似乎對于這堂課師生都感到已盡善盡美??捎形患毿牡膶W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問,
(1)為什么會漲潮?(2)為什么把農歷八月十八定為一年一度的觀潮日?(3)為什么說海寧市的鹽官鎮是觀潮的最好的地方?對于這些疑問,全班又炸開了鍋,是呀,為什么呢?課堂上又再次掀起探討的高潮,全班同學又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同學說可能是風把海水吹向岸邊,有的說是雨水積多了,水面就會上漲。這時愛看科普叢書的“小靈通”開話了:“我知道,潮水漲落現象是由于月亮和太陽吸引力的作用?!蓖瑢W們都向他投去了贊許、敬佩的目光,從而也激發了其他同學對課外讀物的興趣。接下來的兩個問題,大家開啟智慧大門也迎刃而解了,原來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定期的大潮,這天觀潮景象最壯觀。原來海寧市的鹽官鎮的錢塘江的杭州灣,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成著名“錢塘潮”,潮來時,潮水高度可達3.5米,潮差可達8.9米,在這個地方觀潮海潮最雄偉。這樣在課中質疑,探討中創新,學生真正理解了錢塘江大潮被譽稱為“天下奇觀”的含義,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對課文的探索欲望。
三、課后質疑,拓展延伸,創意表達。
在講讀分析課文內容之后,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再質疑,啟發他們從課文內容提出不同的見解,拓展延伸,會更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教《撈鐵?!愤@課時,學生解決了誰撈鐵牛?為什么撈鐵牛?用什么辦法撈鐵牛?結果怎樣?這些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再質疑,懷丙和尚撈鐵牛辦法好嗎?還有什么辦法更好,又能注意環保?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創新,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用石頭代替泥沙,卻費力。有的說用四條船就可以解決問題,把裝滿泥沙的船撈鐵牛時,不要把泥沙鏟到河里去,只要鏟到另外兩條空船上,再用這兩條船去拖第二只鐵牛,這樣用同樣的方法就能把八只鐵牛全部打撈上來了。有的說用水代替泥沙,就不怕污染河水,而且取之方便。教師又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的資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現代打撈方式,如浮筒打撈、浮吊打撈、混合打撈、解體打撈,這樣在課外質疑,
延伸拓展中提高了學生求異、創新的能力。
“質疑是創新的源泉”,在教學中,只有允許學生質疑,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突破陳規,擺脫教師、教材的權威,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了重組,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新發現、新設想,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質疑,激活學生思維,活化、優化課堂教學,更有力地培養了學生求異、創新的能力。
- 上一篇:語文備課組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冠脈綜合征臨床觀察與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