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能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6:24:00

導語:語文實踐能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實踐能力管理論文

【摘要】語文教師應重視教材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鍛煉實踐能力的意識,自覺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從而使“小課本”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天地”。【關鍵詞】拓展教材創設實踐機會培養實踐能力【正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本是學生最直觀的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借助語文課本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課本的內容是專家、學者精心編寫的前人成功經驗的積累,所以傳統教學將毫無遺漏地把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視為教學的根本且是唯一的目的,即所為“以本為本”。現代教育要求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即能提出、發現和解答與日常體驗有關的問題。因此,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經成為教師課堂的必然選擇。一借教材之情,抒生之見,詠生之志。語文課本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利用語文教學的這一現象,我常常注意把握教材蘊含的思想感情,聯系實際讓學生說說、寫寫感受。例如:學了《苦柚》后,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對文中賣柚姑娘的評價。結果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賣柚姑娘誠實善良、品德高尚,值得大家學習;另一種觀點認為小姑娘笨頭呆腦,不會推銷自家的產品­­——賣柚子時歷數自家柚子的缺點,當然賣不出好價錢,這種人一定會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立。接下來,我讓學生圍繞這個“爭議角色”,展開正反兩方的辯論會。教者不在乎誰勝誰負,用意在于通過寫、辯,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應變、表達的能力。二、依教材找資料,拓展知識視野,激發實踐興趣。新課前,我設計一份資料卡,讓學生回家查找與課本內容有關的資料。開始時學生查找的資料是《語文教學重點和難點》《小學生詞語手冊》《詞典》等,內容多為詞語解釋、分段、段意等,慢慢地有的學生開始查找文章作者、該作者的其它作品與文章有關的一些地名、自然現象,查找的書籍也不斷增加。后來,學生為了查到更多的資料到網上搜索、下載,為了讓自己的資料比別人漂亮,依據全文的內容設計版面,資料卡美倫美煥,內容更是精彩紛呈,查找資料的途徑更寬了。從此,課堂上主動參與和積極發言的人多了,課堂效率提高了。此外,我在教學中抓住教材內外知識的結合點,為學生提供展示課外知識的機會,激發其實踐興趣。在學習《望廬山瀑布》一詩后,師者要求學生背誦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有關瀑布的詩或李白的作品供大家欣賞學習,這一舉措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立即成了詩歌朗讀會。又如我教《歐陽修追字》一文時,指出文中“推敲”一詞還有一個故事呢,誰知道?請把故事講給大家聽聽。”“你們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嗎?”“你們還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做事沒有認真推敲而引出的誤會或失誤,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的事嗎?”這些問題令學生產生濃厚興趣,開始結合課外知識和生活實際談論開來,課堂頓時沸騰起來。以上一切是通過拓展教材要求,讓學生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學語文,開辟了自主學習的途徑,學習興趣和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現。三、打破教材定勢,想象變化結局。學生對課本中的童話、成語等故事很感興趣,教師把握學生的興趣所在,通過要求學生表演、續寫故事、改變故事的結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者在教學《狐貍和烏鴉》后,要求學生分小組表演課本劇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以“到了第二天,烏鴉又從森林里叼回來一塊肉,站在樹杈上休息,正好被剛出洞的狐貍看見了。”開頭進行續編故事,并說出這樣編的理由。經準備后,同學們積極地發言,故事中的狐貍行騙手段一個比一個高明,烏鴉吸取上次教訓后,不再受騙上當;結局也有因為狐貍采用激將法,使烏鴉仍舊受騙上當的。當問及編故事的學生,狐貍為什么要用激將法騙肉吃時,學生的回答有理有據,邏輯推理非常嚴密。故事中的狐貍是如此精明,也就證明學生在編故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一演、一編、一說,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童話故事的場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達、表演的能力。四、出教材之門,入自然、社會大學中求真知。課堂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因素,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從而使學生走出教材,獲取新知識。在教學《我們家的貓》一課時,學生問:“老師,為什么所有的貓都愛捉老鼠?”有同學立刻說:“不對,我家的貓不但不會捉老鼠,而且見到老鼠就逃!”頓時,教室里議論紛紛,有的說貓一定會捉老鼠,有的說不一定。于是教師對大家說:“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準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課后進行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誰能給這個研究取個名字?”一個說:“叫《貓捉老鼠嗎》”“不好,不全面,叫《貓與老鼠的關系》。”“這個題目無吸引力,我認為還是叫《貓與老鼠------天敵秘密大探究》,”就這樣,一個綜合性學習的研究項目誕生了。這一事例說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捕捉綜合學習課題的意識,這樣才能捕捉到一些可供學生研究,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的課題。此外,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不要輕易放棄,要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對提出的疑問進行研究,長期這樣下去,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課后繼續學習的習慣。另外,教師要從教材出發,引導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現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興趣的事物,身邊人們議論的一些話題等,都可以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課題。例如在教學《一個村莊的故事》后,提出:“村民過度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渡致山洪暴發,把整個村莊都毀滅了。這是村民破壞環境,造成的惡果。請同學們在一周內開展社會調查,尋找社會生活中破壞環境的行為,造成了什么后果,并提出自己改變這種局面的方法和建議。”這樣,語文實踐能力就在自主、探索中得到不斷地培養和提高。五、多媒體豐富教材,創造實踐機會。當今信息時代,多媒體走進課堂已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既可以生動逼真地再現教材的內容,又可以對教材內容從新設計組合,也可以把教材相關的資料向學生展示,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創設了機會。如教學葉圣陶的詩《瀑布》時,可借助錄像和電腦的配合豐富教材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1、利用錄像再現作者游瀑布的經過,讓學生身臨其境了解觀察順序,體會全詩的感情,說說感受。2、電腦剪輯畫面和聲音,讓學生結合實景進行品詞品句,體味用詞的精妙之處。3觀察錄像后,配樂朗讀,以景激情,以樂助情。4、看錄像伴著音樂嘗試背誦。5借助投影儀讓學生推介收集到的有關瀑布的資料、圖片、詩歌等。可見多媒體能激活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參與更多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語文能力。綜合上述可見,語文教師應重視教材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鍛煉實踐能力的意識,自覺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從而使學生在一切需要運用語文的場合中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拓展教材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小課本”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天地”。【參考文獻】(1)《語文課程標準》(2)《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00年第3期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3)《江蘇教育》2002年第3期中《開放課本開放課堂放開學生》

小課本”變“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