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朗讀訓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10:24:00
導語:語文朗讀訓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著其語文能力。如何通過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化閱讀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是一個需要在理論上、實踐上著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朗讀訓練的功能
(一)朗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學生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化”。朗讀形成的信號刺激強度,遠遠超過學生默讀、教師講解等。朗讀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書面語言系統“內化”在大腦之中,逐漸建構、完善一個處理語言的“格式塔”,從而把語言學習過程變成語言習得過程。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并用,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這樣也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三)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晰等。如前所述,學生發展語言是一個不斷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其中“內化”是基礎,沒有這一基礎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變為身內之物,并積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他又指出:“你不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于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
(四)朗讀可使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在朗讀課文過程中,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會受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熏陶,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二、朗讀訓練的要求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指出:“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的興趣。”
正確地讀,是指朗讀要用標準的普通語,把每個字的字音讀得正確、清楚(聲母、韻母要讀得準確,調值讀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尤其是課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輕聲、兒化及“一”“不”“啊”等字的變調、音變,朗讀時要能讀得正確。
流利地讀,是指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讀得通順流暢,不頓讀,不讀破句子,不中斷朗讀,并能根據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確定合適的朗讀速度。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朗讀時經常出現頓讀、中斷朗讀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朗讀時不是以詞或短語為單位停頓,而是把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語都割裂開來,一字一頓地讀;而且,由于心理緊張,往往用手指指著課文中的字讀,這也是造成學生頓讀的一個原因。學生為了把課文讀得連貫流暢,還沒有把每個字辨識清楚就急于朗讀出來。這樣,就會出現讀錯字、丟字、加字等現象。當他們意識到讀錯了想要加以改正時,又造成了朗讀的中斷。有關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讀,主要是擴大“視音距”。所謂“視音距”,是指在朗讀過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讀,閱讀心理學中把這種看先于讀稱為“視音距”。剛上小學的學生視音距幾乎為零。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知識的豐富,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視讀能力也會不斷提高。由于視音距加大,視知覺也漸趨擴大。這時,學生開始進入以詞句為單位進行朗讀的階段,朗讀不流利的現象也就減少了。
有感情地讀,是指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能準確讀出詞語、句子的重音,能正確處理語法停頓、邏輯停頓,語速合適,節奏自然,能讀出句子不同的語氣、語調。以語調為例,句子的語調主要有四種:升調,一般表示疑問、設問、反問等;降調,一般表示陳述、肯定、贊許、感嘆等;平調,一般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曲調,一般表示幽默、含蓄、驚奇、夸張、雙關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讀既是朗讀訓練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實際教學中,切不可只重視對少數學生的訓練,而忽視或降低對大多數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要求。
三、朗讀訓練的原則
(一)整體性
朗讀訓練是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是吸收和表現相統一的過程。朗讀訓練是聽說讀寫的整體性訓練,需要綜合運用字詞句段篇等語文基礎知識。要充分發揮朗讀訓練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訓練與其他語文訓練、教學方法、閱讀形式的關系。
1.朗讀與理解的關系。理解課文內容是朗讀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理解了課文內容,才有可能通過朗讀準確傳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朗讀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體會也將更加深入。
2.朗讀與講解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朗讀和講解都是經常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也是講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體、生動的講解。有人曾這樣概括朗讀與講解的關系:“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面;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 上一篇:醫院固定資產會計核算論文
- 下一篇:語文教學改革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