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話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8-16 10:31:00

導語:語文說話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說話能力培養論文

說話能力對于語文能力結構體系的構建和語文教學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培養說話能力主要抓好三個環節。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具體地說,就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整體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總和。語文能力這個整體是由聽、說、讀、寫諸要素有機結構而成,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必須聽、說、讀、寫一起抓。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某些原因,我國語文教學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雖有注意,但做得還十分不夠,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重新探討,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我們先簡單看一下傳統教學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注意不夠的緣由所在:

首先,在人類發展史上,人們過去因受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限制,“聲不能傳異地、留于異時”。所以人們利用聲音、發揮聲音效能的領域非常狹窄。人類一開始要想辦法用簡單的線條、符號等來克服聲音的這些缺陷,諸如“結繩記事”之類,所有這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書面語言(文字)的發展。這是人類語言發展史上的共同特征,這也是口頭語言本身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最大局限。

其次,由于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意識積淀的影響,也使人們對說話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相當大一部分的人還是把能說會道與花言巧語等同起來,甚至有人把“禍從口出,少說為佳,不說為妙”視為至理名言、生活哲學。直到今天我們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謂“生活真諦”,這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意識積淀給說話能力的培養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與此同時,建國后(特別是在“”期間)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有些人以“大老粗”為榮,不注意言辭的表達;而近來一些所謂“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語不成篇、錯漏百出,所有這些,對說話能力的培養更是帶來了嚴重的消極效果。

再次,對高考升學率的片面追求,也影響了學校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毋需諱言,現在的中學教學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圍著“高考”這根指揮棒來轉的,因高考時沒有專門對學生的說話能力進行考核,故而直接導致不少學校對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忽視。

基于歷史的積淀及現實的原因,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便十分嚴重忽視了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生讀完了高中還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即使有時“硬著頭皮上陣”,也是結結巴巴、期期艾艾,或者含糊不清、層次混亂。這種情況不單出現在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就連那些“優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在相當長的時間被人忽視,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與有些人認為人自小就會說話,沒有必要進行培養有關;甚至有些人認為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會妨礙讀寫能力的發展。實際情形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看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先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看,語文能力這個整體是由聽、說、讀、寫諸要素有機地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能力。要理解口頭語言便要“聽”,要理解書面語言便要“讀”;要運用口頭語言便要“說”,要運用書面語言便要“寫”。因此,要運用口頭語言,說話能力的培養便不可缺少,它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部分與部分的關系看,按系統論原理,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都很重要。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讀也是聽,是用眼睛聽;寫也是說,是用筆來說。”從“共時”的觀點看,聽、說、讀、寫是相通的。它們各有功能,又相互促進。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整體的綜合訓練,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單項的訓練。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忽視不得的。

從“歷時”的觀點看,在語文能力這個整體中,“聽、說”在先,“讀、寫”在后。“讀”和“寫”的培養屬于語文科的學習,它們始于學校;“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屬于語文學習的范疇,它始于社會。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接受“聽、說”能力的訓練。故而,我們這里所說的“說話”培養,不是指說零碎的話說俏皮的話或者簡單的問答。它是指在現想現說的情況下說兩三分鐘以上,并且準確、周密、有條理、有頭有尾的整段話、整篇話,它們有具體的要求:第一,要把話說得準確、得體,讓人聽了清楚、無誤;第二,要用最少的時間,表達最多的意思;第三,要重點明確,有頭有尾,意思完整,條理分明;第四,要生動優美,符合規范,能夠吸引人、感染人。只有這樣的說話才能收到語言交際的良好效果。這樣的說話能力,也必須經過系統的訓練才能形成。由此我們可說,學生說話的能力在語文結構體系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任何的輕視或忽視都是要不得的,而且是不應該的。

學生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結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語文教學中,說話教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發揮語言學科的工具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是交際工具的作用。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它包括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雖然運用口語交際會受時空的限制,但說話仍然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是因為以說話的方式進行交際既經濟、方便而又有實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別設備(每個人都有一張嘴、兩只耳朵),不需要什么特別原料(只要有空氣,就能傳播聲音)。不管多么復雜的意思,人們都可以用適當的話把它說出來。因此,有資料顯示,在人類使用的各種交際工具中,說話交際仍是最為重要的。

第二是思維工具的作用。眾所周知,說話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將內部語言(思維)借助于語詞,按一定的語法結構快速地轉換為外部語言(話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為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總是邊想邊說、邊說邊想,內部思維與口語表達迅速傳遞,不斷交錯進行著。“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在語文教學中,說話教學和思維訓練是同步進行的。說話要邊想邊說,這就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敏捷,智力的迅速發展。一個思維混亂的人,不可能會說出很條理的話。葉圣陶先生在《說話訓練》一文中也提出說話訓練是開啟學生思想之門、引導學生發表之欲的“總樞紐”。教師如果抓住了這個“總樞紐”,就會有效地帶動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葉老的這個見解應當說是十分深刻的。

第三是定向交流工具的使用。口語具有“定向表述”的特點,說話人是在一定場合對特定的對象進行講述。為使表達收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講話合乎對象的社會地位、身分、知識修養程度以及所處的心理狀態等。這也即是說,在說話時要考慮在不同的場合下,對不同的人該說什么樣的話才適合。哪些話該說,說到什么程度;哪些話不該說,如何隨機應變,如何換個措辭、換個方式去說才恰當,以至如何注意說話的聲音技巧等。此外,說話還可以借助“人體語言”(如說話時的手勢、姿態動作等)和“副語言”(如講話時的表情等)進行表述。這是口頭語言表達的一個最大特色。因此,說話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進一步發揮語言的工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