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創新能力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04:32:00

導語:語文創新能力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創新能力教學管理論文

摘要:1995年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講話中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正是要靠創造教育來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之一,在各學科教學中,重視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十二年,就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做了一些嘗試性研究,現談談其中的粗淺體會。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世紀”,創造性人才要通過創造教育來培養。創造性是每一位學生都具備的心理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雖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成為非凡的創造者,但我們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創造才能。從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嘗試。

一、重視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

由于人格因素對一個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推動學生的強大內驅力,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創造性學習,創造性學習對自己的現實學習及未來發展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盡可能地為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供能激起新異感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去嘗試創造性地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從中體會由此帶來的成功的喜悅。這樣,一旦學生自己選擇了學習方式,并負責地參與創造性學習的過程之中,也就會水到渠成,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課堂為學堂,以學生為主體,一切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還學生學習主人之地位。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我們許多教師總是津津樂道于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教師單方面只管把知識講下來,卻不管聽講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我把該講的內容講到了,至于你學沒學到,那就不關我的事了。這種認識,不光是教法問題,更是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問題。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我認為,重要的教育任務在于漸漸地養成學生從事緊張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習慣。”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習慣的養成,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雙邊互動,才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

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興趣,還必須學生課堂學習主人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承受知識,加工創造的載體和導體。忽略主體、載體、導體的存在,而顛倒主客關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鴨式”,“摁下牛頭強喝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現在有許多教育家都呼吁課堂教學“民主”,其實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學生,把學生從受支配地位解放為支配地位,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不再是書本的奴隸。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樹立敢于創新的精神

傳統教育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聽從教師的指導。從而形成了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強調接受或模仿,忽視創造。它要求學生必須循規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圍內解答問題,這使得學生的思維近乎封閉與僵化,缺乏應有的開拓與創新意識。它不僅制約了學生當前的學習效率,而且也使得他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潛能。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一個不容急辯的事實早已證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呂淑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屆年會開幕式上也講到:“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實際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的,他們不會沒有反應,因而他們時常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許多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題開始的。因此,這種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看法,對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出的點滴創造性,也要給予適時地肯定,以培養他們敢于發現和創新的精神。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指出:“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大綱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地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此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思考、探討、發現、創造,不但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結論,更要為他們拓展足夠的空間,懂得形成結論的過程以及怎樣去掌握結論,評價結論。”于漪的話,精辟至極。古人也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認為,大膽質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對問題或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些問題或結論是否就是絕對正確?是否就是無懈可擊?在一連串的質疑問題面前,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思維發散性訓練,培養學生聚合思維的能力

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發散性思想,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多角度尋求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是發散性思維的三個思維角度。這三個思維角度又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養發散思維能力,應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入手,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逐漸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1、突破一題一解,主張一題多解。如組詞練習中的“一詞多組”,填空練習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訓練中的“一題多作”,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有效的方式。1993年全國六省市高考語文試題中有這樣一道文化常識題:“下面這首古詩描述了我國民間一個傳統節令的景象,這個節令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陽④元宵。”解答此題要從民俗、民習、物象,抒情議等角度分析和思考,從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學的方案。此類例題很多,不勝枚舉。

2、突破常規思維。主張變異思維。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幾句話,他說20世紀物理學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結成四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各自的結論:①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②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③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準備。④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對你做的事感興趣,并為之努力奮斗。語文教學何嘗不是如此?譬如語文課的作文訓練中,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對立面中尋求立意,不失為一種求異思維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等等,這種反彈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應該大力倡導,大加鼓勵。課堂教學中反向立意多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習慣形成了,其創新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

3、突破固定模式,主張多元并舉。一名成熟的教師,大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有的還會形成風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師,課堂教學方式越多姿多彩。學生總有“常聽常新”的感覺。

此外,訓練思維的流暢性可采用所謂急驟的聯想或暴風雨式的聯想的方式。在進行急驟的聯想訓練時,要學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樣,迅速地拋出一些觀念來,不能遲疑,也不考慮質量的好壞和數量的多少,質量的評價可放在結束后進行。聯想越快表示越流暢,聯想越多表示流暢性越高。這種自由聯想訓練,對于提高學生思維的質量和培養流暢性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促進創造性思想的發展。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還應當擬出可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旨在使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正確答案,訓練他們思維的創造性。

聚合思維是思維者集聚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問題時,進行重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確答案的收斂式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聚合性思維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單純地要求學生從形式上明確或記住最終的結論,而應幫助學生對提供的多樣化的材料及解決問題的多種假設或可能性進行分析、鑒別,從中尋找出對解決問題最有價值的材料及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并從理性上把握得到“最優”結果的思維過程及策略,從而提高聚合思維的能力。如結合閱讀教學中的解詞訓練,可列出一些詞語的所有義項,根據課文提供的具體的語境,選擇相關的義項;或結合課文的語段分析,通過比較鑒別,從種種理解中選擇自己認為最具有說服力的認識;或從紛繁的材料中概括要點或論點。這些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也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實踐,加快學生創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獲得需要實踐的土壤,創造性的學習能力的形成同樣離不開實踐。荀子曾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也。”這充分說明了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從培養開拓性、創造性人才的戰略高度出發,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創造性學習實踐的重大意義,并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參加創造性學習實踐的積極性,以加快其創造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過程。

總之,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生的特點及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