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故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05:18:00

導語:語文教學故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故事管理論文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教育,肩負著歷史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因而“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成為時代的要求。然而眼下以為作要標識的教育科研,頗令廣大教師困惑,總覺得教育論文似乎與日常的教學工作有一大截距離,一時要跨越它,不免舉步維艱。那么,教師專業研究的思路是否有必要重建?在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探索中,讓教師從“寫自己的教學故事”開始,不失為是一個既正確又有效的好方法。

“寫教學故事”就是讓教師將自己認為很有意義的某一教學事件,具體地記敘出來,使之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案例。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可以不拘形式地結合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或體悟。顯然,這樣的教學故事和教育論文是有著根本區別的。如在表達方式上,“教學故事”是以記錄實事為主,而不是以論辯為主;在文章體例上,“教學故事”是記敘為主,兼有一點夾敘夾議,而不是純粹的議論文;在寫作思路上,“教學故事”常采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維方式;而不是由論點為中心的演繹思維方式。由于“教學故事”記敘的就是教師發生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具體事情,有著親歷的基礎和“情境性、形象性和行為性”的依托,教師把它寫下來不僅不會覺得困難,而且會善于、樂于講述眾多的這樣的故事。

請先讀一讀俞東江老師寫的一則題為“感悟‘笑笑’”的教學故事:

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我出示課文中的句子:“更羸笑笑說:‘不是我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后句:“更羸此時為何‘笑笑’?他在笑誰,笑什么?你們能讀懂這里的‘笑笑’嗎?”

學生很有興趣地默讀思考。一會兒,議論便展開了,而且出乎意外的熱烈:

“更羸在笑魏王,笑他大驚小怪,笑他無知。因為當更羸說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時,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當大雁被更羸‘射’下來后,魏王又大吃一驚,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其中的奧妙?!?/p>

“我認為這是一種成功的笑。因為更羸說到做到,他成功了!”

“從課文最后的一個自然段可以看出,大雁掉下來是在更羸的預料之中的,而且課文前面就講到‘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瘡摹灰汀梢钥闯龈鷮@件事很有把握,大雁被‘射’下來,不是湊巧的。所以更羸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是得意的笑。”

“啊!是胸有成竹的‘笑’,也是十分得意的‘笑’?!蔽尹c了一句。

“我有補充,更羸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著一種謙虛。盡管他很有把握,可他還是說:‘我可以試試’,并不是很狂妄的笑。所以,只是‘笑笑’,沒有大笑。”

“我認為更羸還在笑那只‘驚弓之鳥’。因為那只大雁,雖然受過箭傷,但也太膽小了,聽到弦響就被嚇壞了?!?/p>

……

我為大家的議論感動了,說:“同學們對更羸的‘笑笑’理解得非常透徹,那更羸的本事又是怎么來的?”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學們的思路又開始登臨一個新的制高點。

課文中僅此“笑笑”二字,但感悟的空間卻很大。讓大家自由地議論,就很自然地對整篇課文作了整合的思考,才發現了在“笑笑”背后的豐富蘊意,以此“點”帶動“面”,使“笑笑”這個不起眼的詞成了“感悟”的觸發點。

過去,我常為學生感悟不起來而困惑,現在看來是沒有找準“感悟””的“觸發點”。一旦找對了這種極富挑戰性的“觸發點”,學生的感悟就會自由地奔涌而出。這與更羸的“只拉弓,不放箭”之巧妙,是否也有異曲同工之理。

這也許只是一個發生在課堂上普通的教學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可能每位教師都可以寫出許多。這并不奇怪,因為教師的職業在教學第一線的實踐,使他們處于最佳的研究位置,占有著最為豐富的研究機會。而記敘這些鮮活的案例,正可以揚教師之長。積極倡導這種敘事研究的學者波爾金霍恩認為:人的存在形態是“自我”的活動,而“自我的活動”又是一個故事性的概念。也就是說每一個“自我”總是在編織的故事中展示著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教師的存在方式就在許多教育、教學故事之中,所以教師的教學研究也應當從講述、反思這些故事開始。《感悟“笑笑”》的教學故事就是從現場生成的一次關于“更羸笑笑說”的議論,使教師反思到一直深為困惑的“學生感悟不起來的”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富有挑戰性的“觸發點”。由此又聯想到尋求觸發點來激發學生自由感悟,達到“引而不發,躍如也”,與更羸“只拉弓,不射箭”的巧妙是否亦有異曲同工之理。這樣,從一個小小的具體而又生動的教學片段中,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教學原理。從這樣的視角看,也許一個好的教學故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的宏篇長論。

教學故事多,把自己的教學故事寫出來,更是好處多多。它不僅在教學反思中提升了教師個人的實踐經驗,鮮活地解讀了教學原理,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教科研究,推進了教學改革。它幫助教師從傳統的輕視自身價值和迷信外部權威的誤區中解脫出來。重建研究思路使教師真正成為“研究者”,獲得了生命力和尊嚴,也因此改變了教師的職業形象,為實現“專家教師”的目標,開辟了一條人人可行的腳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