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感知能力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6 05:39:00

導語:語文感知能力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感知能力教學論文

作文,是中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重要途徑。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導、啟發,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中學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發現、鼓勵、引導、訓練,使之逐步養成習慣,形成自覺充實自己的良好心理因素。

一、命題發現

這里說的命題不同于命題作文的命題。它源于學生生活,借用“命題”誘發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寫作欲望,及時發現學生對生活感知的得失,便于引導。學習了《崇高的理想》一文,了解學生的思想之后,擬出一組題目,供學生選擇:①我對理想的看法;②當代中學生應有的理想;③我向往的職業理想;④我的理想是怎樣確立的;⑤我至今沒有確定理想的原因;⑥社會風氣對理想的影響。同時告訴學生,圍繞理想這一中心議題,自己可以另擬題目作文。又如,期中考試,文科班的學生部分學科成績不理想,結合考試小結提供題目:①期中考試得失談;②我在文科學習上的優劣勢;③文科學生怎樣才能學好數學。結合學生生活,多側面提供作文題目,關鍵是要了解學生的情緒和思想動態,把題目命在學生的心坎上,如同教師在同學生親切交談、引起話題一樣,借此,通過作文,洞察學生心理,發現他們對生活的感知程度。

發現的途徑,除了上述“命題”的方法外,另一種方法是倡導學生寫生活札記,把寫生活札記納入各學期作文訓練計劃。為了定期了解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情況,要規定學生定期寫生活札記。學生自選題材、自定體裁、自擬題目,暢所欲言。當多數學生有了生活感受(如全班舉行了某項活動),隨時號召寫生活札記。學生平時有了生活感受當即寫成作文,教師很快批閱,給予評價、認可,這樣,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積累、正確認識、及時表達的習慣。每個人手頭都有生活札記本,這是他們表達心聲的伙伴,而教師則是了解、評價他們心聲的朋友。

二、評講鼓勵

作文評講是師生相互交流對生活認識的過程。應當看到,每個學生都有正確認識生活的潛力。當他們的這種認識用作文表達出來之后,教師最先發現了解。教師對作文評價如何,不僅關系到對學生勞動成果的態度,而且影響到對學生生活認識的指導。有人把教師批閱評講作文比作在開掘人生的金礦,確實不無道理。因此,作文評講要立足于發現學生作文中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哪怕是一點閃光的東西,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誠摯的感情交流、中肯的評價分析、熱忱的鼓勵提高,是作文評講的主旋律。那種在評語中指責、在評講中點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認可和鼓勵,是激發學生寫作積極性的催化劑。要把寫作文評語看做與學生不見面的談話。誠于內,才能行于外。佳作自不必說,就連佳句或一個好的過渡照應,都應給以肯定。評講要以情動人,要喚起全班學生寫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例如,一次評講生活札記,評講開始,教師即先聲奪人,創設氣氛:“這次作文全班同學選材廣泛,表達風格多樣,各種文體都涉及了。雖然每個同學擷取的只是生活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但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中學生的精神風貌,說明同學們對生活已有了較好的自我感知。如果把這些生活的浪花匯聚在一起,真可謂萬紫千紅、美不勝收?!闭娴目隙ǎ瑹崆榈墓膭?,說得學生們面帶笑容,已經動情。另一次評講《我最喜愛的一句格言》(箴言或名言),當教師把全班學生喜愛的格言歸為四大類并擇要誦讀時,教室里異常安靜,有人在急忙記錄。隨后,同桌和前后桌學生再相互交流,大家情緒昂揚,特別興奮。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公正評價和熱情鼓勵,會使學生寫作積極性經久不衰。

此外,還采取在壁報欄內張貼好的習作,教師加寫評語,進行交流。有時還采取現身說法的方式,讓作文寫得好的學生登臺誦讀自己的習作,介紹構思經過和寫作體會,以激勵更多的人寫好作文。

三、生活引導

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培養學生對生活有良好的自我感知,就要和學生交朋友,和他們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諦,引導他們熱愛生活,學會從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吸取豐富的精神養料,既做生活的主人,又做習作的能手,把生活同作文緊密結合起來。

生活引導可以由近及遠地進行。新生入校,組織他們參觀校史展覽,寫《校史展覽參觀記》,寫《我愛校園的綠樹》《“樂育英才”光榮匾的啟示》(校門口有一匾,匾上寫“樂育英才”。這是縣委和政府獎給學校的);向他們介紹平羅的名勝古跡──玉皇閣、鐘鼓樓、田州塔,提倡學生查閱縣志,搜集資料,寫《唐徠渠史話》《游鐘鼓樓》《塞上古城平羅》等;通過作文介紹寧夏的風俗、特產,寫《塞上九月沙棗黃》《西大灘景物記》《蓋碗茶》;教師和學生一起到小口子爬山,到武當廟游覽。借助這些活動,從引導他們熱愛學校進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寧夏的思想感情。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向他們介紹我國的民俗節令,如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抄錄有關詩詞,追溯民俗來歷,寫作文《清明節的遐想》等,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對校內外發生的各種事情,引導他們認識、辨別是非,區分美丑。初中三年級有三名女學生因家長對她們的學習施加壓力,一起出走找工作。我向她們詢問情況,共同分析原因,啟發學生認識學習與工作、求知與生活的辯證關系,并指導她們寫成作文。高三年級兩名校田徑隊隊員無故不參加全市中學生運動會,理由是學校不給報酬,我就啟發他們認識精神財富與物質利益、個人得失同集體榮譽的關系,再寫成生活札記。聽了老山英雄的報告,引導學生寫講演稿。

在學生的各種活動中,教師既是倡導者,又是參加者。他們舉辦智力競賽、理想演講會、佳作評選活動、一二·九詩歌表演比賽,寫作論據匯集、時文選讀評析,編壁報、剪報,我都作為他們的大朋友踴躍參加,并加以引導,使他們時常感受到生活的歡樂、美好,從中獲取新的思想認識的材料,不斷積累,自覺練筆。

四、思維訓練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對于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見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夏丏尊、葉圣陶:《文心》,第88頁。)訓練觸發思維,一是向學生介紹觸發的知識和一般規律。二是結合教材加深認識。如《櫻花贊》中作者把櫻花的莊嚴、華美作為觸發點,將櫻花的美好形象同中日人民的真摯友誼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由此,學生進一步懂得觸發是展開聯想的依托和根據。三是啟發學生將觀察所得想細、想深、想遠。在班級佳作評選活動中,一名學生寫了《曇花賦》,贊頌老山前線以身殉國的年輕戰士。成語曇花一現,人們常賦予貶義,而作者運用觸發思維,將把青春獻給祖國的年輕戰士同“生命”短暫的曇花聯系起來,贊揚了年輕戰士“奉獻的過程就是他們生命的始終和青春的閃光”。這種聯想的產生,正是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反映。

訓練求異思維,一是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二是閱讀課文,引導學生敢于修正教材或注釋中的疏漏、錯誤;三是對學生的獨到發現和新的見解要給予鼓勵,敢于承認學生比自己高明。學完了《謀攻》一文,一名學生交來一篇作文:《對〈謀攻〉論點的質疑》,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論述了課文的中心論點應是“謀攻”,而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

訓練辯證思維,一是要早引發,不要以為等學生高二學了辯證唯物主義常識之后再來進行。就人的認識水平而言,初中學生雖不能講出一套辯證法的理論,但一些基本知識已經具備。對高一學生,先讓他們觀察校園中的玫瑰花和盛開的沙棗花,再組織他們談感受:沙棗花香味濃郁,但顏色并不鮮艷;大麗花同學們常見,顏色鮮艷,但沒有香味;玫瑰花色彩艷麗且香味誘人,可渾身長滿了刺。根據這一生物現象,啟發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聯系實際寫議論文。不少學生聯系到如何看待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論述對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一名學生寫道:“我認為,任人惟賢,不能求其沒有缺點,而應看重人才的特長,加以揚長避短的任用,才能發揮人才優勢,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二是要及時發現,加以推廣。在談到教師知識的博與專,自己學習中的優勢和劣勢、學會與會學等關系時,不少學生能辯證分析問題,很有說服力。

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對于生活素材的加工、創新,無疑是最可貴的條件。

經過發現、鼓勵、引導、訓練幾個階段的反復實踐,學生生活資料的積累日漸豐富,認識水平也日益提高,批閱、評講作文,常常會被他們反映出來的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對自己錯誤的自責、對美好情操的贊揚、對祖國現代化事業的責任感、對祖國前途的使命感所激動、所振奮。作文評講中,教師把學生中反映出來的嶄新認識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歸納為:20世紀80年代中學生的是非感、奮發感、求知感、正義感、責任感,總稱為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這正是學生在教師的關懷、引導、幫助下,不斷從生活中吸取精神養料,堅持錘煉思想、訓練寫作,長期進行自我教育的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把學生看成是一塊大理石的話,那么雕刻這塊大理石的因素(即教育因素)有六個方面:①家庭(尤其是母親);②教師;③集體;④自我教育;⑤課外閱讀;⑥交往。試想,在作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與學生的自我教育活動緊密結合,一旦學生形成了自我教育的良好心理素質,他們就會隨時隨地從生活中獲取各種養料,不斷充實、更新自己,使思想和寫作表現出明顯的進步。這也如同教師培養學生讀書的能力,訓練他們養成自學的習慣、掌握自學的方法而終生受益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