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合作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3:17:00

導語:自主學習合作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主學習合作管理論文

針對基礎教育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新課程倡導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縣教委為了進一步推動新課改的進程,以課堂教學的改革為突破口,把2002年定為“課堂教學改革年”,并根據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題的課堂學習方式。在此,筆者認為,必須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一、關于“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學生自己主動的學習。自主學習相對的是“被動學習”。它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自主”是應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伙伴、學習問題。我國著名的學者龐維國則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學生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以尊重、信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學生表現自覺(自律)與主動(積極)。學生主動參與與確定對自主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程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二、超前跨越性。自主學習是先學后教,即學生首先必須超前學習、跨越性學習,然后再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自主學習的超前跨越性也使教與學的關系產生了根本性變化,即變“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從而使教師真正樹立起“以學論教,因學而教”的教學思想。第三、相對獨立性。自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獨立性的一面上,雖然這種獨立性是相對的,但實質上還是獨立性,它是自主學習的靈魂。它要求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獨立開展學習活動,自行解決有發展區的問題。第四、個體差異性。自主學習區別于傳統教學的“齊步走”、“一刀切”、“一鍋煮”的做法,它要求尊重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讓每個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進行超前或跨越學習,允許學生擁有根據自己需要與興趣自行選擇學習資料的權力,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解決問題的需要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二、關于“探究學習”所謂探究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比如語文中的究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后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探究學習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學生學習主動,能有興趣、有信心、有責任感地探索和解決所學所究問題。探究學習強調學生自主活動,由學生自己設計并控制學習的整個過程,這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思想觀點的尊重和鼓勵。第二、學生通過親自實踐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習效率高。探究學習與發現學習相似,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去發現結論,而不是將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學生不是通過老師的講解或完全靠書本上的間接經驗來獲取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從實踐中獲得。這樣的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并且更容易被應用到實踐當中。第三、教室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課內外和校內外的聯合。探究學習是一種開放性、參與性的教學形式,它不局限于在一間教室或一所學校,也不局限于一門課或幾本書。為了探索問題,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融入到自然和社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用他們自己的頭腦和心靈去分析去鑒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開闊視野,加深理解,陶冶情感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穩定的價值判斷,作出自己的選擇。無疑,探究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要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學生的關系,尊重學生的想法,與他們平等合作,這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保證;其次,教師面對的不僅僅是依靠本門學科就能解答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再次,探究學習需要開放的,融入自然和社會的課堂,因此,教師的組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三、關于“合作學習”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導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學實踐。當前,我們所說的合作學習,一般是指分組合作學習,它是指在課堂教學時,將全班學生分為4——6人的學習小組,并以小組學習為基本組織形式,充分利用小組成員的互助互動,促進學生共學,以達到學習目標。合作學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因素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合作學習”并不是幾個人圍在一起隨便說上幾句的代名詞。形式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開或合攏,幾個人湊成一堆,但真正意義合作卻不容易。“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談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合作”學習的范圍也不單是課堂上,它包括學生課內外的一切學習活動。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是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從別人那里獲取經驗,得到啟發。使每個人在“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地充分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去進行研究。這個伙伴可以是教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的分工可以明確,也可以“暗中”設定。在分工的同時,共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后爭取獲得良好的效果。現代心理學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它們分別是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學習情境。課堂活動的主流應當是學生的合作活動。審視我們目前的教學情境,大多數課堂上師生共同研究的情境和學生團體活動的情況還不多見,占主流的仍然是競爭與個人的活動;學校傳統上注重的是個人作業,不幫助他人,分數是唯一重要的,每個人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個人在考試測驗中的成績。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不利于集體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形成正確的競爭觀、合作觀和良好的社會技能。因此,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中合作性活動,開展合作學習,有著重要意義。關于自主、探究、合作的關系,簡要地說,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對此,筆者將有詳文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