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6:38:00

導語:語文課程標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下面簡稱《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作出了全新而又科學的定位,強調語文課程要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致力于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材體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那么,作為《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如何體現《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精神的呢,我們一直在關注著。我們從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下冊)中,興奮地追尋著《課程標準》的蹤跡,研讀之后不禁拍手稱絕: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下稱《實驗教科書》),不愧是《課程標準》的好載體!一、在教材目標把握上,凸顯發展理念,著眼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課程標準》強調,“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并要求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要求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秾嶒灲炭茣犯鶕鲜觥墩n程標準》的精神,提出了一年級上冊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1.漢語拼音(1)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正音、學習普通話。(2)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3)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2.識字與寫字(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2)認識常用漢字400個,其中100個會寫。(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4)初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3.閱讀(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4)對讀物中感興趣的內容,樂于與他人交流。4.口語交際(1)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3)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4)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口語交際,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上述一年級上冊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實驗教科書》正是依據課程標準的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而進行科學的分解,這些目標凸顯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核心理念,著眼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致力于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以及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二、在教材內容組織上,凸顯語文特點,著眼語文學科性質的整合《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笨v觀《實驗教科書》,在教材內容的組織上,從下面二個方面著力凸顯語文課程的特點,著眼語文學科性質的整合:1、在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上,凸顯人文性和典范性、傳統性和時代性的統一《課程標準》強調:“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薄敖滩倪x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這些要求在《實驗教科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人文性與典范性的整合。①人文內涵豐富。比如一年級下冊教科書新編選的課文占了全部課文的一半以上,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反映領袖事跡的《鄧小平爺爺植樹》,有體現關愛他人、尊敬長輩、樂于助人的《月亮的心愿》《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陽光》《看電視》,有體現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識字2》(“小朋友,正年少,尊長輩,懂禮貌……”),有環保教育的《松鼠和松果》,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王二小》,有反映傳統美德誠實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②語言文字典范。語感美、意境美、情感美,《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陽光》、《月亮的心愿》、《荷葉圓圓》、《夏夜多美》、《四個太陽》、《畫家鄉》、《識字1》(“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等課文,讀起來就像讀著三十年代朱自清、冰心他們的“美文”,便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并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文化熏陶和心智的啟迪。(2)傳統性和時代性的整合。①賦生活以時代感。如一年級上冊有反映計算機、超市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自選商場》,有表現家庭生活的《在家里》、表現課余生活的《操場上》、表現農村生活的《菜園一片好風光》,有反映現代人品質的《自己去吧》(要大膽實踐,不要過多依賴父母)、《平平搭積木》(關愛他人)、《爺爺和小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第27頁“你栽樹,他培土,我去提水。”的插圖(滲透人與人之間合作意識)等;再如下冊中有反映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的《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有介紹自然常識的《棉花姑娘》《地球爺爺的手》《識字8》(“初三初四娥眉月……”),有表現現代兒童生活的《棉鞋里的陽光》,有反映家鄉新貌的《畫家鄉》等。上述內容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并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教材更具有時代感,更貼近兒童生活。②賦傳統以時代感。一是賦予傳統課文以時代的氣息,二是賦予傳統美德于時代的意義。如《烏鴉喝水》、《小壁虎借尾巴》、《司馬光》、《稱象》等老課文編排在新的體例中,并賦予它們培養動腦筋想辦法的創新思維的時代使命。2、在教材內容的編排體例上,凸顯專題性和綜合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課程標準》強調,“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要“重視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重視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边@些精神在《實驗教科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專題性和綜合性的整合。①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和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著力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材中,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等各個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有計劃地安排在的一個有機的整體里面。以漢語拼音部分為例,在學習漢語拼音階段,適當出現短語、句子和兒歌,在學習拼音的同時認識部分漢字,把學拼音、識字、發展語言結合起來,漢語拼音的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隨情境圖的內容出現相應的音節、詞語或句子,以及兒歌。如dtnl一課,出現的詞語是馬、兔、大米、土地,這幾個詞語不但起著鞏固音節、引導識字的作用,而且蘊含著一個故事情節,孩子通過觀察畫面,可以自己發揮想象,編故事、講故事。這樣,就把學字母、拼音節、識漢字、積累詞語、發展語言等諸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從兔子樂于助人的行為中獲得品德修養方面的教益。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獲得成就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對他今后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著深遠的意義。②專題組織,合理安排,加強整合,注重導語、識字課、課文和語文園地的聯系,便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例如,下冊教材是以專題形式編排的,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內容也都圍繞專題設計,把專題性學習的設計納入到教材中。教科書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共設八個專題,分為八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護環境,快樂的夏天,動腦筋、想辦法,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我們都有好品質,有趣的自然界。每個單元,包括1課“識字”、4—5篇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從導語到識字課(包括詞語、三字經、對對子、謎語、諺語、詩歌等多種形式),到課文(共34篇),到語文園地(包括四個欄目:我的發現——鼓勵學生探究發現,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主要是識字的方法;日積月累——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優秀段篇;口語交際——與專題聯系,在雙向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展示臺——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所得的舞臺),乃至語文園地中的閱讀短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都圍繞本單元的專題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識字課課文,內容豐富多彩?!罢Z文園地”每個單元,如第二組,在簡短的導語之后,以三字經的形式編寫識字課,既認了字,又使學生懂得要尊敬長輩、敬愛父母等道理。接著,編排了《看電視》《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陽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課文,教育學生關愛他人、尊敬長輩、樂于助人。在語文園地里,“讀讀背背”安排了反映溫馨家庭生活的短詩《鞋》;“口語交際”安排討論爸爸媽媽不讓自己做家務事該怎么辦。整組教材圍繞“家庭生活”這個主題,把各項內容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圍繞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為有效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收集、篩選、加工、應用信息的能力和實用的寫作能力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提高學生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2)知識性和實踐性的整合。漢語拼音、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的編排,都注意遵循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以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為核心構建教材體系。教材從培養語言綜合能力著眼,根據漢語言文字的特點篩選若干訓練點,形成由低到高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訓練序列。同時重視語文實踐,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得到持續培養與提高。①拼音教學與語文實踐緊密結合。漢語拼音教學的編排力求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如上述dtnl一課的編排)。②學習漢字與語文實踐緊密結合。一是根據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字的編排實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要求認的字都是最常見的、與兒童生活關系密切的高頻字,均選自常用字表要求寫的字;要求寫的字都是最簡單的、筆畫少、構詞率高的字,并且每次都有一定的規律。以一年級上冊為例,兒童最先認的字,是與他們的生活最密切的“爸、媽、我”。要求認識的字,是出現頻率最高、最常見的400個字。識字的安排重視漢字本身的規律,形式有象形字、會意字、按事物歸類識字等,在識字的同時了解漢字文化,認識身邊的事物。要求寫的100個字,嚴格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獨體到合體的順序編排,每課只寫3-4個字。結合漢字的書寫指導,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漢字的筆畫筆順、間架結構,打好寫字基礎,使每個學生不僅能把字寫對,而且能把字寫好。二是安排獨立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識字課。比如下冊教科書的識字課沒有采用以前集中安排識字課的做法,而是把八課識字,分別安排在每組的開頭。這八課識字大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韻文形式,易于朗讀;內容均貼近每一組的專題,便于整合。通過學習這些意境優美、內涵豐富的識字課,學生不僅識了字,而且積累了優美的語言,豐富了知識儲備,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如第一組的識字課,由八個詞語組成:“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齊放,百鳥爭鳴。”這幾個反映春天優美景色的成語或詞組,組成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畫卷,而且文字合轍押韻,讀來朗朗上口。這樣,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力求識用結合。③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課后練習重朗讀、重積累、重感悟(如朗讀背誦,詞語積累與擴展,詞句練習),重視語文基本功(如寫字,詞句理解與運用),也重視課內外結合,將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三、在教材形式呈現上,凸顯主體地位,著眼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建議:“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避免模式化,鼓勵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些精神在《實驗教科書》中主要體現在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呈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創新和突破,為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1、讓“教科書”成為學生的“連環畫”——引發興趣。①圖文并茂,裝幀美觀,色彩鮮艷,富于兒童情趣。教材呈現如同一本連環畫,從封面到插圖都非常精美、鮮艷、雅致,洋溢著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心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課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是連環畫形式的課文,圖畫跟課文段落緊密結合,圖文并茂,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學生一看就喜歡,一看就想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②題材豐富,語感優雅,意境優美,適合兒童口味。如下冊從孩子的視點出發選入像《小壁虎借尾巴》、《烏鴉喝水》、《松鼠和松果》等童話,選入《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陽光》等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選入《月亮的心愿》、《荷葉圓圓》、《夏夜多美》、《四個太陽》、《畫家鄉》等語感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文,不僅符合孩子們的口味,而且能激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③形式活潑,欄目精巧,導語親切,貼近兒童心靈。“識字加油站”、“展示臺”、“識字擂臺”等欄目的設置富有挑戰性;導讀和圖文框中的語言都是以孩子的口吻說出來的,以問答的形式與孩子們平等交流(如“我認識班上所有同學的名字,你呢?”),富有激勵性;“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認”、“我的發現”等標題富有引導性;“今天,我發現了兩種識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嗎?”的導語富有啟發性。這樣的形式、這樣的語言貼近學生的心靈,能給孩子們帶來一份欣喜,忘我地投入到學習中去。2、讓“教科書”成為學生的“學習本”——引導自學。編寫角度由關注教師的教,轉向方便學生的學。教材注重激勵學生自得、自悟,無論是單元前的導語,還是課文練習,或是語文園地,都以學習伙伴的口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①欄目設置引導自學。“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認”“讀讀背背”“說說做做”等都能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欄目親切的名字,拉近了學生與書本、與學習的距離。②問題設計引導自學。如下冊《春雨的色彩》啟發提問:“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看電視》課后提出:“我爸爸媽媽愛看什么節目?以后我要留意?!薄多囆∑綘敔斨矘洹芬龑W生“植樹節快到了,我們去植樹吧!”口語交際《我該怎么辦》提出問題“我很想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事,可是他們總說我做不好,不讓我做。我該怎么辦?幫我出出主意,好嗎?”。這樣,根據需要以靈活的形式提出問題或引導實踐,對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投身學習與實踐,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③平等對話引導自學。教材的語言生動、活潑,改變傳統命令方式,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富有人情味。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我喜歡用這種方法學漢字”等以商量的口氣讓學生去進行自主選擇;教材中還經常出現“我們”一詞,引導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春天”,一起“說說自己的家庭”,一起討論“身邊的垃圾”,一起“發現”新的記字方法,一起對話交流,一起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主的事、快樂的事,產生“我要學會學習”的愿望。④增加趣味引導自學。練習作了很大改進,加強了參與性和趣味性,有拼一拼、貼一貼、畫一畫、涂一涂、做一做、演一演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在游戲中、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3、讓“教科書”成為學生的“拓荒地”——引起探究。①給空白,引起探究。如,上冊最后兩課《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全文不注音,文中出現的幾個生字,由學生通過借助圖畫、閱讀預期、猜讀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自己想辦法認讀生字,讀通課文,并從中獲得探究的機會和成功的愉悅,增強學好語文的自信心。②給啟示,引起想象。如下冊《春雨的色彩》一課,一個“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的提問足以讓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任意馳騁;《松鼠和松果》以“以后會是什么樣子呢?咱們把它畫下來”引發學生想象。③給障礙,引起思考。如下冊《烏鴉喝水》一課,以“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解決疑難。④給示范,引起發散。如下冊《四個太陽》一課,通過課文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讓學生感悟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打破心理定勢、思維定勢、情感定勢,引起發散求異,培植靈性。⑤給條件,引起發現。在每個語文園地里設“我的發現”,不斷引導學生發現新的識字方法,發現字、詞、句中的一些規律。如“語文園地一”中,“今天,我發現了兩種識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嗎?”讓學生和學習伙伴一起去發現可以用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認識漢字。又如“語文園地四”,用展示合作學習成果的方式,啟發學生發現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還引導學生讀帶有多音字的句子,啟發學生了解多音字的特點。⑥給背景,引起設想。如下冊第八組的口語交際,題目是“未來的橋”。在之前的《蘭蘭過橋》一文的課后練習中,已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提出分頭設計未來的橋的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可以得到很多啟示,還可以從現實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生發出形形色色的對未來的橋的設想。這樣的題目,使閱讀課文及相應的搜集、創造活動成為探究創造的重要知識背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力。4、讓“教科書”成為學生的“展示臺”——引向成功。教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使學生樂學、會學,不斷產生成就感。①設專欄鼓勵展示。在語文園地里還設有“展示臺”,鼓勵學生展示課外認識的字,展示查字典的能力,展示講故事的本領,如在《識字擂臺》里設計的“我們大家來比一比,看誰在課外認的字多?”“我會用這些字組成新字……”“我會用這些字組詞……”“我會唱很多春天的歌……”“看誰先從字典里查出下面的字……”“我會講……”等等。小小的《展示臺》為學生鋪設了一個盡情展示才華的大舞臺?!墩故九_》沒有整齊劃一的要求,提供的空間很大,任憑各種能力的學生進行各種程度的發揮和展示,增強學生的信心。②隨課文鼓勵展示。課文處處為學生創設展示的時空,鼓勵學生隨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諸如“我會認”“我會寫”“我會讀”“讀讀背背”“讀讀說說”“讀讀演演”“讀讀做做”“讀讀比比”“讀讀記記”都是從展示的角度來設計的,都是給予學生展示的暗示。比如《識字8》課后的提示“我還知道別的諺語呢!”就是一種展示口吻,一種展示活動。四、在教材資源開發上,凸顯開放意識,著眼語文課程活力的增強《課程標準》強調,“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敖滩囊虚_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薄秾嶒灲炭茣氛且源藶橹笇Ф鴺嫿ǖ囊槐靖挥虚_放性的、富有創新活力的教材體系。1、有彈性——關注差異,滿足不同需求?!秾嶒灲炭茣芬环矫娲蠓雀抡n文,使教材更具有時代感,更貼近兒童生活。另一方面,注意適合我國國情,針對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增加彈性,兼顧城鄉,難度適中,努力貫徹統一性和可選擇性相結合的原則,為教師和學生留有選擇、拓展和創造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①貼近兒童特點。一是貼近兒童的思想和生活。教材與當代兒童生活緊密聯系,注意溝通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把握兒童的思想狀態,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以上冊口語交際為例,三個話題《有趣的游戲》、《我們的畫》、《這樣做不好》緊密聯系兒童的現實生活;三個話題《我會拼圖》、《該怎么辦》、《小兔運南瓜》有助于豐富兒童的想象,發展創新思維。二是貼近兒童的特點和水平。教材內容難度適中,有一定彈性,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留有選擇、拓展和創造的余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如在識字方面,每課要求認識的字體現基本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多認。鼓勵學生做識字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在課外閱讀中主動識字,以突破教科書規定的識字量。在閱讀方面,在書后編排了五篇選讀課文,供學生選讀。此類課文不作統一要求,鼓勵學生認真閱讀。在學習成果展示方面,也注意體現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與發展。②貼近時代特點。一方面教材大幅度更新教學內容,注意關心當代文化的變革與發展,反映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吸納現代價值觀念與現代精神意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論是插圖、兒歌,還是課文,都富有時代精神。如,上冊第27頁的插圖(“你栽樹,他培土,我去提水。”)滲透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意識。《平平搭積木》體現關愛他人的思想,《爺爺和小樹》、《小熊住山洞》則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滲透環境保護意識;下冊《畫家鄉》反映家鄉新貌,《火車的故事》《我發明的機器》體現對科技發展的關注。另一方面,教材以專題形式組織,便于教師與學生以教材為中心進行搜集和拓展,便于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開發教材資源,使教材處于動態化,更貼近時代特點。③貼近地域特點。教材內容兼顧城鄉,考慮到地域的差異。如上冊有反映城市生活的《自選商場》、《平平搭積木》,有反映農村生活的《菜園里》、《哪座房子最漂亮》;下冊《畫家鄉》一課,不但對海邊、平原、山區、草原不同地方進行描述,課后“該怎么畫我的家鄉呢?”的問題也提出對學生各自家鄉特點的關注,同一篇課文對所有地域的特點都是貼近的。2、有活力——注重開放,兼容不同資源教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注意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教材體系。教材的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用各種形式聯系到課外,聯系到別的學科,直接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①與傳統文化銜接。注意選取古詩、韻文、諺語、對聯、詞曲等古代經典著作及形式,與傳統文化相銜接。如下冊《識字2》(“小朋友,正年少……”)是以三字經的形式編排識字課;《識字8》是諺語形式的識字課,“我還知道別的諺語呢!”是諺語的搜集與拓展;還有諸如《春曉》等很多的古詩等等。②與生活實踐接軌。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如《語文園地一》鼓勵學生認姓氏字,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不但認識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認識本班同學的姓氏,認識身邊最常用的漢字;語文園地四鼓勵學生認牌匾字,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激發兒童隨時注意生活中的漢字,主動識記生活中的漢字。③與其他學科溝通。如下冊《松鼠和松果》問題設計“以后會是什么樣的呢?咱們把它畫下來吧!《王二小》問題設計“我們一起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吧!”都注意了語文知識與美術和音樂的整合。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體現了人教社豐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人教社與時俱進的編寫理念。我們期待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春華秋實,哺育著21世紀的新人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