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8:18:00
導語: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客觀物質世界中諸多事物及其屬性之間界限的不明確性,致使記錄它們的語言符號也不可能有確定的外延,從而使語言的內涵呈現出精確性和模糊性相對并存的特點。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繁榮思維判斷的不確定性。這種理論最早是由美國控制論專家查德于1965年提出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動,最終是理解和感受語言傳達出的潛在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學雙方對語言等媒體的感性體驗、理性分析水平、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模糊性。教育教學中的這種特殊的模糊現象已經引起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并嘗試著運用模糊性理論來解決,力求一種新型的模糊性教學方法。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模糊性理論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談些淺見。一、古典詩歌意思的模糊感知詩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它的語言凝練含蓄,又常常具有跳躍性,存在著較大的空白,規定的格式內,容納了大量的潛在信息。兒童因受學習水平的不均衡發展、生活閱歷的深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對詩義的理解會出現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因此,教者應聯系兒童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實際去創設情境,抓住傳神的關鍵字眼從詩歌的整體上去理解詩文,而不能固守所謂的“標準答案”。如理解查慎行的《舟行書所見》中的“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一句,關鍵是理解“簇”這一字眼。字典中對“簇”字的解釋有:“叢聚,聚成一團”,也有解釋為“量詞”,還有解釋如“聚集和聚集成的團或堆”等,義項粗略不一。死守字典,學生的理解會生硬僵化。在這個語言環境中,我讓學生借助彩圖,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口述微風吹拂水面時的生動情景。在各自不同的敘述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將“簇”理解為“吹起”。我再讓學生想象并口述沒有月亮的夜晚,燈光照耀下水面起伏、水波粼粼的樣子,學生便水到渠成地對“散作滿河星”的情態和比喻內涵,有了一定的感受,從而使詩義前后融會貫通。這樣,不但激發了兒童學習古詩的熱情,同時也提高了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二、古典詩歌意境的模糊感悟詩,美在意境,教學古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將學生帶入詩境之中。意境是一種“意會”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對詩人心靈的觸摸,是建立在客觀信息上的個體主觀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及過程,是難以用準確無誤的科學概念來進行具體描繪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左腦主于語言及與語言相關的功能,右腦主于綜合、整體的聽辯,包括想象、感知、直覺等等。可以說,意境的感悟關鍵在于激活兒童的右腦,使學生在音、圖、聲等多種顯性手段結合的形象環境中,加強對詩句語言的咀嚼體味,利用兒童與詩句相通或相關的生活經驗,喚起兒童的親切感,縮短詩與兒童的心理距離,讓兒童帶著一種朦朧的抒情的情緒,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的意境。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一詩,可采用電教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配合教者的語言鋪墊,在輕柔的音樂的渲染下,泉水細細流淌、樹陰映照水面、小荷初綻、蜻蜓獨立荷花枝頭。學生對全詩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再讓學生發揮想象,創作出一幅夏日荷池圖,學生便會興趣盎然,完全沉浸在詩境之中。又如教學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者可將學生帶入春天的大自然中,讓學生在那菜花金黃,蝴蝶翻飛的美好境界中看一看,聞一聞,跑一跑,跳一跳,學生對“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詩境便能豁然感悟。這樣做,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還開發了他們的右腦,促使左右大腦的均衡發展。三、古典詩歌情理的模糊領略詩,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表達出詩人對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愛憎或感嘆。有的古詩直抒胸臆,如李紳的《鋤禾》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更多的是將豐富的情感及哲理蘊含在詩句之中,要通過由表及里的剝筍一樣的層層推進的思維活動,才能有所體味。這樣,兒童的體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樣性及多層次性。因此,教者要善于抓主干,去枝葉,引導學生用詩的韻律、節奏來激蕩其間的情感,將詩的語言化為有聲的圖畫,從整體上去體味、領略詩的情感及哲理。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教者要啟發誘導學生由彩圖上的“一枝紅杏”,在頭腦中形成“春色滿園”的想象畫面,感受作者由“掃興”到“欣慰”的心理變化過程,從直觀上領悟到事物發展規律的客觀性。教學陸游的《示兒》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將二者兩相對比,一“喜”一“悲”,鮮明突出,再聯系“祖國統一大業”這一共同主題進行情感升華。這樣,學生在心靈受到震撼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在心中播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四、古典詩歌學法的模糊遷移“教材無非是例子”,學習是為了應用。教者要對學生學習完古詩后反饋回來的信息加以模糊控制,將學法模糊遷移到相關的或相似的古詩拓展閱讀中,鞏固知識,掌握學法,提高能力。如,學習完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讓學生拓展閱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通過古詩學法的整體遷移,使學生從整體上大致掌握詩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據兩詩情感上的相似點引導情感上的遷移,使學生感受到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進而升華為“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這樣,學生在學用結合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而且也受到了心靈的洗禮。需要強調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據語言的特點充分地應用系統科學理論上的“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觀點,從語言文字符號整體所呈現出來的模糊性上,總體地去把握對象,為兒童思維的發展創設一種良好的寬松氛圍,激發個性化的描述及處理,培養創新精神。所以,模糊性理論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應用時,要把理解詩意,感悟情境,體味情理,學法運用等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能割裂他們之間的潛在聯系。要在水乳交融的和諧環境中進行總體的把握與體會,以求在模糊中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
- 上一篇:語文綜合性學習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人權代際概念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