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理念模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8:37:00

導語:語文理念模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理念模式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結合教學實際,提出探究學習的理念模式。閱讀教學的一般流程是:閱讀準備與期待、閱讀欣賞與質疑、閱讀反思與批判、語文實踐等步驟。關鍵詞:探究學習、理念、模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理論囿于“特殊認識論”的桎梏,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因而形成了與教學本質相背離的、嚴重阻礙教學發展的“三中心論”(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從逐句講解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②真正的閱讀教學,果真是這么一回事嗎?其實,這是對教學本質的一種誤解。后現代主義課程專家指出:“適應復雜多變的21世紀的需要應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的新課程體系。”探究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求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研讀課文,掌握規律,獲取知識,調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語文探究性學習是開放式、綜合性的大語文。探究學習的范圍包括課內的、課外的和自我語文學習方法的探究,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準備與期待、閱讀欣賞與質疑、閱讀反思與批判、語文實踐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一、期待與準備現代通訊技術和媒體的發展,使學生比以前任何時代的兒童都要知道得多。學生的頭腦同大人一樣也是活躍和復雜的,他們總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確立著目標、關注著信息、汲取著知識。在他們閱讀接受過程時,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文學素養與閱讀準備。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時機,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又讓學生明確應該做哪些閱讀準備,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可在學生自學課文,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些什么?哪些地方不能理解,需要準備材料的?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篇文章時,先讓學生自已讀通課文,再說說你從課文中知道哪些信息(如課文是什么文體,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介紹的,作者為什么安排這些材料,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問題及作者的寫作目的等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還不能理解的或對課文有意見的都提出來?這時候,學生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這是一篇紀念的記敘文,作者是圍繞人們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情景來組織材料的。”“我想知道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不能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送總理”,我想從課外尋找一些資料,幫助我理解。”“我曾經聽我爸爸說過,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想通過學習這一篇文章,我能更好地了解。”……有了問題,就得解決問題,待學生提出后,一起討論,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做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在整個過程中,有的學生上網去查資料,有的從電視節目中找到了答案,有的學生通過請教父母或哥哥姐姐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也有一位學生從紀念館中找到了答案。學生有了閱讀準備,課堂上就能參與積極的討論,常常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同時,也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二、欣賞與質疑許多教育專家指出:現在語文教學中原本很生動,可讀性很強的文章,老師們卻把學生教得昏昏欲睡。因為在課堂上,老師把精美的語言、文章看作是手術臺上的尸體,拿著冷冰冰的刀子,不厭其煩、不厭其細地一部分一部分地支解、解剖,然后對學生說:看,這是心、這是肝……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解剖掉了,活生生的孩子們的思維也變得支離破碎。面對這樣的批評,眾多語文教師也困惑不堪:語文教學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學生學習語文,主要是為了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憑借語感,運用語言,而閱讀欣賞是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大聲誦讀文中的優美片段,讀熟之后,就讓學生自愿起來讀給大家聽,比著讀,孩子們爭先恐后。伴隨著語句的停頓和緩急,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學生在搖頭晃腦中就是學習母語,即感覺到文章特有的感情色彩,又能內化自己的語言。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③在教學中,學生是否能夠生疑,是否敢于發問,是其學習是否主動的重要表現。在學習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課時,就有學生就對“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生疑。如《鳥的天堂》,前邊的“鳥天堂”用引號,后邊不用,就需要弄個究竟。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中“別了,我愛的中國”重復三次。這三次的含義相同嗎?朗讀時應該怎么樣處理?等等,通過學生的質疑和討論,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三、反思和批判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④我國宋代大教育家程頤說:“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意思是作學問有條規律,那就是以思為本。他還說:“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在學習中,對課文內容、寫作手法以及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和批判,是學生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在學習《夏明翰英勇就義》這一篇文章時,就有學生認為如果在文章中加上當時的背景介紹,就能更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同學說:“作者故意這樣安排,因為,他想讓我們去閱讀更多的資料,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和夏明翰”。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可以加上一個有關夏明翰的小故事,也可以描寫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有學生說:“我們可以寫信給編寫教材的叔叔阿姨,讓他們在課文后加上介紹夏明翰的小故事”。四、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是要著眼于開發遷移性資源,使學生在綜合性語文活動中,把文章的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寫一寫、畫一畫、說一說、唱一唱、讀一讀、演一演,將他們帶入一個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如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形式或改寫文章或寫出感想。如《再見了,親人》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著寫一位讓自己感動的人,也可以就課文內容進行改寫,可以改成一首詩、一篇小說、一篇散文等,由自己決定。又如學了古詩《山行》,讓學生根據古詩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改寫成一篇記敘文也可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畫筆表達出來。再如《草船借箭》一課,我讓學生把課文內容說給父母或同伴聽,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一定會加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評價。當我們在學習中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唱,用歌聲來表達。如《南泥灣開荒》,就可以在《南泥灣》這一首歌的歌聲中結束。像那些角色比較多的課文,我們不僅可在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還可以讓學生表演,如果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表演,說明他們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參考文獻:①《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②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③鄧志海主編,《素質教育在西方》,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④郭錫良、李玲璞主編,《古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