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訓練原則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9:18:00

導語:語感訓練原則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感訓練原則管理論文

本課題始作于1997年至1998年。時下正值全國范圍內的“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熱潮,在經過了六年多的理論與實踐的大討論大操練之后,又有了較為冷靜和理智的思考:覺得語文教學如果一味地或過分地強調語言文字這一工具性的操練,而忽視思想意義的熏陶、人格的培養、思維的訓練,或許會再次犯顧此失彼、或左或右的錯誤,困惑有余。又鑒于自己才疏學淺,未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思辯水準,尤其是對“人文思想”的概念、內涵與外延未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未能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來剖析、解讀、構建“語文”和語文教學這門漢民族的母語教學的科學方法和體系。處在這樣一種迷惘、困惑之中,認真研讀了倪寶元編著的《語言學與語文教學》、張德鑫編著的《中外語言文化漫談》、顧嘉祖、陸升編著的《語言、言語與文化》和王尚文的《語感論》等書籍,有了些理性的思考之后,便會同我市小學語文教研大組的同志一道,對“語感訓練原則、途徑和方法”等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究,并蹴就了此文。在當時來說,算是萬綠叢中一點“白”,惶恐有之,羞澀有之,自負有之。所幸的是《語感》文的出籠,得到了語文教學專家和慈善家的厚愛和施善:“文字簡潔,行文清晰,觀點鮮明,操作性較強,另僻溪徑也不妨可以試試?!笔悄?,在杭州市第九屆中小學學科論文評審中中了個銅獎;次年,在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論文評審中又中了個銀獎;同年,在浙江省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論文評審中再獲銅牌,并在《浙江教學研究》雜志上全文刊發。文章實在蹩腳的很,卻得到了那么多的獎項,尤其是鉛字散發出去,實在要折殺我了!現把此文作簡要的敘述?!罢Z感”是什么呢?——當嬰兒嘗到酸甜苦辣的食物時,瞬間會表現出皺眉、舒眉、鎖眉、揚眉的反應,這叫做味感;——當吾兒大學畢業去上海某家大報社應聘時,總編呈現幾十種顏色要他分辨,他很快地把這些顏色一一分辨清楚——總編說,你做美編吧。這就叫色感,或叫美感?!粋€不識方塊字的道地的農民或一個先天的盲人只要聽一、兩遍廣播就能吹拉彈唱流行歌曲的,說明他對音樂有很強的接受、感悟能力,這就叫做樂感?!瑯右粋€讀書人,只要一接觸言語和文字材料,即在日常的聽說讀寫中能迅速地感知、領悟、情化文本意義和情味,或能順暢地表情達意的話,那么,此人就具有敏銳的語言文字感受能力。這就叫做語感。“語感”的特征是什么呢?語感的基本特征是不需經過理智的思考和邏輯的推理,即在一聽一看一讀一用的瞬間便能深刻地理解語言,準確地判斷語言,深切地體味語言,恰當地運用語言這樣一種自動化的潛意識的能力。夏丐尊先生對語感的特征作過詳盡的詮釋:“在語感銳敏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義,‘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廖等等說不盡的意味?!薄纱丝磥?,語感的最大特征是,它無須咬文嚼字,也無須望文生義,全憑年輕人談戀愛所慣用的那種“感覺”?!罢Z感”又有什么用呢?“語感”確實很重要,也十分有用?!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關于語文的教學目的中指出“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边@段話共有三句話,其中第二句就明確提出要“培養語文的情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課程總目標》的第7條中又提出:要“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笨磥碚Z感就是語文素養中的一種重要素養?!呖即痤}靠的是什么?——語感!在150分時間內要完成18k的試卷4大張,沒有語感是不行的。裴娣娜老師在對語文老師的一次談話時語重心長地說:“學生答卷靠的是對語言的直覺能力,能得100分的人,他具有較強的語感;能得120分的人具有強的語感;能得130分以上的人,他的語感特別強?!眹夜珓諉T考試試題100題,需在90分中內完成;全國“律考”三個鐘頭要完成8k的試卷36張,沒有語感連讀題也來不及。——王尚文在《語感論》中對“語感”的作用有過這樣一番描述:“假如你來測試一個學生的語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讓他讀一遍,就能簡潔地說出其主要內容;或讓他聽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聽出其中的奧妙;或讓他聽兩個人之間的爭辯,能迅速地分辨出誰是誰非,并正確地說出自己的觀點,那么,這個人的語感能力就算是強的?!薄獜倪@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一個問題,即語感具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即聽讀時能迅速地感受、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豐富內涵;二是能熟練地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即在說寫時能用精當的語言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由此說來,語感是十分有用的!語感的強弱無論對應試還是對參加革命工作都是十分管用的,尤其是后現代社會;當然,也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努力追求的?!罢Z感”該怎樣訓練呢?這是個語文教學的途徑與方法問題。簡言之,就是語感形成的途徑與方法?!煌夂鮾煞N:即語言實踐和語言分析。也就是我們語文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不經意中在訓練的一些方法。舉偶如下:誦讀法古人有個不二法門,就是熟讀名文,讀著讀著,自己領悟。(葉圣陶)誦讀時十分強調方法:一是口誦心惟,讀中有思,讀中有悟;二是揣摩文章的風格基調,;三是強調一個“多”字。背誦法背誦即是積累。老舍在談到寫作時說過這樣的話:“在我腦子里有了200多篇文章時,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编囃卦?lt;燕山夜話>中把積累比做北方人撿大糞。古人有“學書三車,方能成相”的說法。而〈語文課程標準〉就連九年中應背誦的數量、篇目都有明確的規定。可見,背誦無疑是國人公認的培養語感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分析法語感的分析有別于前蘇聯的文章分析法。語感分析是著眼于“語言的運用”的角度,抓住語感因素強的地方做語言的剖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語言進行比較、推敲、錘煉和品味的一種訓練。而課文分析是著眼于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有著質的區別。以此培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增刪法即采用在原文上增加或刪減標點、字詞、句子、段落后,在讓學生對此進行比較、推敲、體味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的一種方法?!次业牟隔斞赶壬担骸八闹車诙炊吹?,還不容易碰壁嗎?”如果添加上“這個社會”,文章的韻味與內涵又是怎樣了呢?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的和諧、準確,行文的貫通流暢之語感。調換法即有意地將原文中的詞(詞序)、句(句序)、段(段序)作一些調整或置換的方法,再讓學生去讀一讀、比一比,理一理、推一推,品一品、賞一賞的辦法?!八上略虑瞄T”的“敲”,和“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便是增刪法教學的范例。以增強學生對語言搭配總相宜的語感。途徑與方法固然很多,毋須繁陳。說到底,語感能力的培養除了課堂上的有效訓練之外,更多的應讓學生去書海中遨游,文章中品味,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禮和文學作品的熏陶。此為語感訓練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語感”訓練要注意些什么呢?其實我要說明的是語感訓練的原則問題。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條原則是必須有所考慮,或要遵循的。理解性原則理解是預感訓練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是理解不是終極目的,而是預感形成的開端。因為理解的層面還是文本的意義,還沒有據為己有,還沒有達到語言的“自動化”的程度。但決不能沒有這個前提和條件。反復性原則重復是理解的基礎上的重復?!墩Z文課程標準》對這種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讀書經驗的總結提出了很好的繼承意見。學生通過多次重復,達到熟練化的程度,才能把文本語言在大腦中聯系起來,固定下來,并進入個體語言的儲備庫中——重復是語言學習之母。誰人讀書都不可逾越這個過程。理解和重復還沒有達到對語言的技能化、自動化的境地。情理性原則劉勰談對讀書有著精辟的論述:“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劉勰強調讀文與寫文都須有情感、情理介入其中,方能奏效。外國人學漢語難就難在漢語文化情理的深廣和涵蓄,很難進入漢文化的語境。只有同根同文同思想的華人才會有如此語感。葉圣陶先生對此是這樣說的:“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深刻地體會,不知不覺之中,內容和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了。”這需要讀者用心去揣摩、體會,情理與文本如此交融、同化、貫通;運用時隨手拈來,并恰倒好處。這種境界便是語言的技能化、自動化。這樣,便形成了敏銳的語感能力了。對“語感”還有新的思考嗎?有的。語感這個東西是個看不見、摸不著,又客觀存在于人類大腦內的一種靈氣。尤其是深諳漢文化的華人,對語言文字有著特別敏捷的感悟能力,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無法比擬的。這要涉及文化背景和語言文字的差異,對于這種現象有待深化研究。就同根同脈同文化的華人而言,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家庭和職業的學生,他們的與生俱有的語感能力有多大?后天的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影響有多大?對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機制其影響究竟有多大?請語文教學的同仁們不妨作些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