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7:50:00

導語: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上海正在進行的課程教材改革旨在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那么,小學語文學科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結合上海的實際提幾條建議。

第一,加大改革課堂教學的力度,切實加強語文課堂教學。

課堂一直是學校教育全過程的主體,它同樣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間,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與主要方式。據統計,學生在校90%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而語文是大學科,占的課時最多,所以課堂教學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但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雖非一無是處,終屬小修小改較多,總體突破不大。表現在: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繁瑣,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這一層面,缺乏“運用”性質的訓練:教學媒體、手段單一;教學節奏拖沓;教學效率不高。

所以,實施素質教育一定要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力度,切實加強語文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更新教學觀念。如,課堂中的主人究竟是準?從理性上誰都不懷疑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實際中,究竟誰圍著誰轉?教師手捧教案,當然絕不否認認真備課的重要。但教師究竟是目中有“人”,教書育“人”,還是像節目主持人那樣,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框架,按部就班,一問一答?40分鐘看來頗熱鬧,其實學生無半點“自由”相反,課上得不理想,責任還在學生“配合”得不好。

怪學生“啟而不發”。又如,教師強調教學進度緊,時間來不及,上課時提問、談話、?訓練反饋等總讓好學生承包。?有人聽課更是如此。教“好學生”,還是“教好”學生,是個絕然不同的概念。而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大面積提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又如,教師的很多課堂用語、指令式表揚,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等等,都說明教學觀念還需要更新。

具體如何操作,我個人認為,當前要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還給每一個學生。

1.把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中,保證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寫文章等練習人把現在課堂教學中化在“多余的情節分析,瑣碎的談話,沒有思維價值的提問”等活動中的大量時間省下來;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得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里,在教師點撥下,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能認認真真讀書,主動積極地思維,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扎實實地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素質。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而直奔“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陷入被動局面,反之,教師遵循教學規律,重視過程教學,在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主動學習。

如閱讀課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真正讀懂,要讓學生有一個“讀——悟——回”的學習過程。但目前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提問,自己不主動質疑。而“質疑”是學生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反饋,也是教師教學的起點,現在教師怕學生提問沒質量,“浪費”教學時間,又怕自己無法駕馭、就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實質上,指導學生能從字里行間找出矛盾,新舊知識之間發現矛盾,能換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那么,語文的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有效。

如《中彩那天》,父親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奔馳汽車。卻“神情嚴肅,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悅”,還“咆哮著叫兒子滾開”,這不是很矛盾嗎?當汽車還掉以后,“這是貧窮的家最富有的時刻”這一對反義詞又是一個矛盾。又如《天窗》一文,描述透過天窗看到了一個“美麗的神奇的夜”,而以往學到的知識都是“寂靜的夜晚”,這又是為什么?要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看似矛盾、實質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當通過讀書、領悟,解決了這些疑問,就獲得了相應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是:“自學——質疑——導讀——釋疑——悟讀——練習(應用)一一存疑”。這樣周而復始,螺旋上天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能力。

具體教法可以多樣。但模式、規律相通,而核心則是學生的主動參與,掌握學習語文的主動權,這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前提。

3.使課堂形成最佳學習氛圍。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激勵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引起學習的動機,使每個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最佳精神狀態,使每個學生通過語文課堂教學有所收獲,有所發展,為其個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矗這就要求以課堂教學力主要渠道,以素質教育為戰略目標,加大改革的力度,使語文教學有更大的突破。

第二,擴大閱讀量,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

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個積累內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何況,多讀多寫就是學好語文的傳統經驗。但目前小學生沒有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而課內的閱讀量又偏少。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教材的篇目減少,識字量減少,作文的次數更少。然而,減輕應是過重的課業負擔,其前提則是為了提高質量,所以對為了應試而進行的立竿見影式的大運動量訓練應該徹底摒棄,而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課外閱讀的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匯,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質。如果能在課內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將大大得益。

如在低年級可以開發學生的早期間讀。低年級應保證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識字量,應讓學生多讀注意的讀物和兒童書報等。可以在課內加強指導、因為低年級的課文結構相似,往往是通過舉一反三來說明一個道理,學生容易理解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低估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去搞一些形式化的“訓練”。如果能擴大一些容量,加快一些教學節奏、騰出一些教學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擴展閱讀,效果將會更好,反之,將“閱覽與自習”“語文活動課”都用作補課,恐怕就會得不償失。

而中、高年級則要進一步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所謂真正的閱讀興趣表現為:喜歡讀,集中注意地讀。持久地讀,有效地讀;而閱讀的方法可以有精讀、略讀。泛讀……在閱讀過程中作些讀書筆記等。

第三,作文教學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還其“童心”“童真”“重趣”。

作文教學歷來流派眾多,研究與爭鳴一向十分活躍。筆者認為:作文教學應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結合實際,講究實效,從素質教育的視角來改進作文教學。

作文主要是運用書面語言來記敘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小學生應以“記真人,敘真事,寫實景,抒實情”為宜。

但作文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它是一項綜合訓練,有著雙重轉化的過程:現實生活,、客觀事物轉化為小作者的認識,再轉化:為語言文字、因此,即使有了生活與思想,但找不到相應的語言文字,也是難以表達的,同時,寫作技巧的指導也是語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寫什么”與“怎么寫”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但目前的作文教學又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沒有正確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積累”與“傾吐”的關系,不重視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使學生奉命作文,害怕作文。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與個性,還其“童心”“童真”與“童趣”。

如一位二年級的男孩子,每天由媽媽騎著自行車送他上學,看到媽媽很累很忙,他就很動感情地寫了一篇《假如我是一頭大象》的短文。概述于下:瘦弱的媽媽每天急急忙忙地騎著老坦克送我去上學。我長得很胖,背上還背著個大書包,看媽媽累得直喘氣,我真想變成一頭大象,那該多好啊!讓媽媽坐在我的背上,她的包掛在象鼻子上,我送她去上班……另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寫了一段話:“媽媽每天下班回家,累得直喊腰酸背痛。我很難過,可是又幫不上忙,后來我想,還是給媽媽敲敲背吧。我用力敲呀敲。媽媽笑了,說:‘舒服多了’。”

這兩件小事都來自孩子的生活,卻抒發了真情實感。不乏童趣,又體現了一片赤子之心,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作文教學要貼近孩子的生活,激發寫作動機,產生習作欲望,教師在作文過程中加以指導,使作文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一種需要。

第四,嚴而有格,持之以恒地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運用,就是要養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

學習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奠定基礎,教師進行嚴而有格、持之以恒的訓練,使學生養成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一個人終身受用,是一個人有教養的表現,是一個人素質良好的表現。

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的培養與訓練,首先要嚴而有格,操作目標要十分明確。

明確目標后,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訓練,這樣循序漸進,就可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五,凈化、美化語言環境。

社會上的大環境且不說,校園里、教室內都應該營造一種積極的良好的語言環境。尤其是語文教師,在講臺上的課堂用語,在與學生交談中的生活語言,在批改作業中的書面語言等都應該規范化,有一定的文采,不能隨心所欲,教師的書寫更應做到規范。

讓我們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