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育優化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9 09:10:00

導語:語文素質教育優化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素質教育優化教學論文

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目前,課堂教學仍是我國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深化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是關鍵。我們認為,語文學科要深化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必須做到:優化教學的指導思想,優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的教學氛圍。

一、優化教學的指導思想

素質教育是根據鄧小平的教育理論在新形勢下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現在的社會已進入到知識經濟的時代。21世紀,知識經濟將在國際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知識經濟以知識的生產和利用為核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75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對小平同志高瞻遠矚,83年為景山學校題詞時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85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二十一世紀大業的生力軍。”素質教育的提出,不僅是針對“應試教育”的,而且是根據時代的要求提出的。它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教育方針在新時代的具體體現。優化教學的指導思想,就必須使我們的思想統一到鄧小平教育理論上來,統一到我國的教育方針上來,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語文不只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的教學不能光是傳授知識,培養讀寫能力,為了應試,它還擔負有培養人才的任務。語文學科的教學,應該既有語文知識的傳授,又有生動活潑的人文教育。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把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滲透到教學偽過程中,既教學生學會,又教學生會學,會做人。

二、優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老師教得好,學生才能學得好。(鄧小平:《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猶顯重要。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課堂教學這幕戲演得如何,關鍵在于“導演”。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

1.確定教學目標。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靈活性”較大,同一課書,教學的指導思想不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同,學生實際情況不同,教學目標往往也不同。每上一課書,都需要教師以正確的教學思想為指導,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正確可行的教學目標。上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始終圍繞確定的目標來學習。

2.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確定之后,就要求教師確定教學的具體內容,通過具體內容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例如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審美素質教育應是教學目標之一。為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應從結構美、意境美、語言美等方面啟發學生思考,理解課文的內容。具體指導學生學習哪些章節,哪些語句,教師都要預先確定好。

3.確定重點難點,解答疑難問題。語文教師,需要對教材熟悉在心.對學生充分了解,這樣才能恰當地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給學生以準確精練的解答。

4.設計教學結構,調控教學節奏。教學目標的完成,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直至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的環節。設計好課堂教學結構,調控好教學節奏.是優化課堂教學邊要的一環。教學結構要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教學過程要有學生的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伸縮性較大,教師的調控非常巫要。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教師耍把課堂教學“導演”很有起有伏,有聲有色,生動活潑。

5.確定教學方法。語文學科教法多種多樣,“教無定法”,常見的有:朗讀法、導遠法、講讀法、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讀寫法、講練法、比較法等等。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來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法。無論采用那種方法,都應力求做到精心設計,一法為主,多法優化配合,靈活運用。條件允許的學校,要盡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

三、優化學生的主體作用

優化課堂教學,必須優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既是認知的主體,更是發展成長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應試的工具。優化課堂教學,必須以實現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迎接時代的挑戰。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優化學生的主體作用更為重要,可行性更大。我們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盡力做好以下幾點:

1.優化教師的“講”,把課堂的時間讓給學生。教師的“講”,要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盡量做到少而精,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討論、多動筆。

2.優化教師的“問”,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已成為生產的主要要素,其所需要的就不能是死的知識.而應該是創新的知識。因此.教師的“間”,不應是一些繁瑣淺顯,學生信口就能回答的問題。教師應精心設計“間”題,要問得有價值、有廣度、有深度。“問”還要求因人而異,對尖子學生,要激勵他們去思考更深的一些問題。總之,教師的“問”要達到啟發思維,培養創新思維的目的。

3.鼓勵學生質疑,把問的權力放給學生。過去教學總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多,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人,就應該是學習的主動者。我們應滿腔熱情,歡迎學生突發奇想,隨時提出問題。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君子之學必好問”。教師的“問”,不宜問盡,有的問題應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想,自己問。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都應提供閃光的機會。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老師也應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樂于思考,樂于發問質疑。

4.優化課堂的“練”,把“練”納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光講不練,而要講練結合。教師要安排好練的內容、練的時間。語文教學中的“練”,大部分應在課堂上完成。通過練來訓練學生閱讀、思維、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讓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四、優化課堂教學的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文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教學,就要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要優化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氛圍.必須發揮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師的優勢,努力做到:

1.把真愛帶進課堂。教師站在講臺上,應該看到面前的學生都是祖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是跨世紀的人才。我們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應把真愛帶進教學課堂,把春風帶進教學課堂。攬得愛的教師,才能算得是一個合格的教師,語文教師應是最懂得愛的教師。我們應把愛的目光投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讓自己的真愛充滿整個教學的課堂。

2.把情境教育引進課堂。語文教師的感情應是最豐富的,一走進教室.就應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寫得很美的情境,蘊含著豐富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我們抓住了這些情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體驗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3.把激勵引進課堂。興越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想方設法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啟發他們的創造思維。例如巴金的《燈》一文中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那么我們還靠什么活著呢?對這一問題,學生會產生濃厚興趣,紛紛議論,爭著發言。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要用充滿信任、贊美的語言給予及時的評價和激勵:“你很機靈!”,“你的意見有獨到之見!”,“你的意見非常正確!”,“你說得比老師還好!”,對發言意見不夠完滿,不太準確的,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加以啟發和點撥.盡量挖掘他們發言的閃光點:“你的表述能力很好,再慢慢想想,別著急”,“你的思路很正確,還差一小步……。”,“你前面的意見很好,還差一點點,先坐下想想,相傳你能想出來……”。有時教師可搞點“挑撥”性的啟發:“這位同學的發言很完滿.還有比他說得更深刻的嗎?”“第一組的同學說得很好,相信第二組的同學會說得更好!”

4.把生活引進課堂。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是對議論文而言的。語文教學還應把教材中描寫的生活、表現的思想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思想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教材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更近了,從而更感興趣,更積極地參與教學。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寫到抓蟋摔、挖何首烏、吃覆盆子的情景,我們讓學生把童年的生活與這一情景聯系起來,學生會喜形于色.興趣盎然。

當然,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方法絕不止于此。只要我們朝著這方面努力,盡量創設出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就能保證素質教育目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