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道德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9:11:00

導語:語文道德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道德教育管理論文

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則。多年來,許多教師就文道統一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許多新見解。但是,文道統一不僅僅是文與遺怎樣結合,如何統一的問題,而首先要明確語文教學中的“道”的具體內涵,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遺”的第一要義,就是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論理,道德教育,這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重視和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是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我們的社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文生了許多重大變化。發展市場經濟,加強了人們的商品意識和觀念,人們開始注重自我,講究實惠,也富于開拓、敢于冒險了。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民主程度的逐步提高,人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政議政意識日趨強化。但是在另一方面,人們又往往過分強調自我,許多人鄙棄理想、榮譽,一些人甚至違法亂記,黨風、官風、民風中出現了許多消極,腐敗的現象。

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今天的中學生較之過去,知識面廣了,視野擴大了,他們注重實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但是過去普遍信奉的集體主義,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在他們心目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們在開放的感召下良莠不辨地接受新東西,把好的傳統也丟掉了。不文明,沒禮貌已不是什么個別現象,違法亂紀,道德敗壞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一切對我們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

我們進行語文教學改革,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塑造和培育一代新人提出了新的重大課題。鄧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深刻思想,因此,如何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水準,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問題,而是教育的大方向問題,只有在語文教學中給經倫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位置和重視,才能使語文教育走出困境,使之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二、重視和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重責。

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曉之以為人之理,是非美丑善惡的觀念,歷來為語文教學行家所重視。我國古代的孔子就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他認為統治者要做到“為政以德”,對人們要“導之以德,齊之以扎”,使之行為“有恥且格”。孟子則極力推崇“教以人倫”。記錄孔子和孟子言行的《論語》、《孟子》以及秦漢之際成書的《大學》、《中庸》,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語文教材,也是倫理道德著作和封建科考的重要經典。深受愛戴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所提出的著名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其中也包合了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語文學科是中學課程中十分重要的學科,它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知識性、綜合性于一體,它所向學生展示的,是生活、社會、歷史。人們的思想感情,其中蘊合著極其豐富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這一點是其他學科,包括政治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就語文教材而言,作為信息載體的語文課本,差不多包括了人類文化傳統中各個領域的積淀,上至天文,下及地理,草木蟲魚,聲光化電,飛禽走獸、世態人情,無所不有,特別是多方面地表達了各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作者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認識,體現了各個時代,作者所認定或貶斥的各種道德規范。正如在巴爾扎克《守財奴》和王愿堅《普通勞動者》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學會正確處理和諧調人際關系;高爾基的《母親》、陶鑄的《松樹的風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周敦頤的《愛蓮說》等課文,則表現了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作者高尚執著的追求,從中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現,加強他們對人生、社會的責任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人民的勤務員》、《說謙虛》、《哥白尼》、《中國石拱橋》等課文,或體現了高尚的道德風范,或表現了熱愛科學、堅持真理、不懈探索和追求的人類精神。所有這些,為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這也正是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所在。

從語文教學的原則看,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這里的“道”的第一義就應當是倫理道德,它包括處世立身的豐富內涵,諸如良心義務,榮譽幸福,愛情婚姻,職業人生,集體現念,國家觀念,是非觀念等等,這些都是中學生所需要而沒有真正學到的。不難想象,倫理道德教育工作的好壞,對我們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們端正教學思想,正確、準確貫徹文道統一原則所必需的,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教育的首位,這應當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從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看,強調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并不是取消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恰恰相反,正是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殊性,發揮它的特有功能。對此,葉圣陶先生一九七三年寫給江蘇常州的一位中學教師的信中,已有概括的說明,他說,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講詞義和章段結構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語文教學大師于漪對這個問題說得更為具體,她說,語文課“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她還特別指出:“只見‘文’,不見‘人’充其量只在雞蟲得失上兜圈子”,“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于漪強調,“認為只要講清文章的字詞句篇,就‘水到渠成’也進行了思想情操教育,這不僅把‘文’與‘道’等同起來,而且表現出教學的隨意性,不符合培養人的教育規律。”葉老和于漪的話,十分明確地聞述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和任務。很明顯,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一篇篇具有一定情感和思想的課文,培養和塑造人,這里‘育人最基本的,也是經常起作用的。最有生命力的就是公理道德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和強調倫理道德教育2是由語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所決定的。

從語文教改的目的來看;也必須高度重視語文課的倫理道德教育。多年來,語文教學為在教改中對語文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和方法,但是,這些改革和嘗試,過多地著眼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課堂結構等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注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思想性,尤其忽視了語文學科倫理教育的特殊功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撼。我認為,衡量語文教改成功的標準,固然要語文深傳授豐富的知識和扎實的能力,但更重要的則是‘‘育人”。育人,就是要按照時代事業,社會;未來的要求塑造人,而塑造人首先就是塑造人的靈魂,培養出兵有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的人。葉圣陶說過,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是善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一點,正是我們語文教改的方向。語文本身就是一門人的學問,語文教學道德就要研究人,不僅要研究今天的人,而且要研究明天的人,研究未來對人的要求。今日的中學生是九十年代和下個世紀的主力軍,塑造他們,不僅要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質,成為全面發展的現代人。語文教政必須充分注意這一點,真正體現“育人’的教學目標,否則,改革“充其量只在雞蟲得失上兜圈于’。

三、必須認真探討語文教學進行始理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并不是抽象空洞的倫理道德概念的灌輸,不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說教,也不能同’強迫命令”仍方式要學生這樣做而不那樣優。它應當是“文”與“道”的和諧統一,應當是落實到課文實處的,能引起共嗚的,在學習知識過程中自覺自感接受的食陶和需要,因此,因文釋道是十分重要的。假如在講授《竇娥冤》時;根據課文特點,聯系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要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一、人民在關劇和杜詩中處于怎樣的不同地位?二、,怎樣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與作者個人因素方面看待這種木同?引導學生認識,‘關劇與杜詩都是為民奔走呼號的絕唱,但杜詩中人民只是同情的對象,而關劇中人民已成為抗爭的主要體現者。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杜甫與關漢卿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念。杜甫自覺地舉著本階級的意識和以君王為核心的道德觀念,這就決定了人民在其詩歌中只能作為被同情者,到了關漢卿時代,這種意識和觀念已發生了交化,漢民族把外族入主中國看作是英大的恥辱,這一點在當時民族壓迫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表現得尤其突出,關劇的揭露能如此大膽和徹底,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學到了分析作品的知識和方法,也增強了道德修養和評判善惡是非的能力,在感知,認識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

語文教學中的倫理遺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接受教育的每’個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道德的感化和熏陶,增強作人的素質。因此,這種教育必須把握沉重的共性與個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特點和素質,而“個性”別是指這個整體中不同層次的對象,而不是指個別的人。例如們面對著九十年代的中學生,他們與五、六十年代的中學生,與七、八十年代的中學生在知識水平、思想修養、社會閱歷年都有著許多不向,把握這個整體特征,我們的教育才能切合實際,而不至于泛泛而論。另一方面,對城鎮學生與對農村學生,對高年級學生與對低年級學生,對可望升學的學生與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學生,對男學生與以對女學生等中學生的這些’個性”又有所區別,視這些不同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道他4n所欲道,給他們所欲得,我們的教育就會深入學生心田,真正適合每個學生的人生需要。命而,語文教學中的論理道德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它的出發點應該是“文”,它的一切依據也應該是“文”,在教學中把“文”與“道”、“文”與“人’結合起來。例如講授〈祝福〉一文時,對女學生,主要引導她們認識婦女的社會地位和歷史的責任,學會自強、自尊、白愛、自信,加深對女性美德的認識,加強自身的修養,對男學生,則引導他們去認訓男權社會的不合理,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并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加強他們這方面的道德修養,學習《回憶我的母親》,可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如可看待繼續深造與走向社會的問題上,聯系《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需要各種層次的人才,使他們有正確的理想和追求,樹立正確的人生現、價值現、事業現、生活現,激發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種教育,以課文為紐帶,緊緊聯系著“道”與“人’,形象面生動,學生往往會欣然接受,受教而不知在受教,甚至師生情感融合在一起,達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境界。倫理道德教育是古老的,同時又是嶄新的,語文教學的內容、特點、任務、目的,都決定了在“文”與“道”的結合中給論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地位,發揮語文學科特有的優勢,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適合社會、時代的需要,適合未來與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從根本上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據此,我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應該,面且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論理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