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19 03:34:00

導語:語文教材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發展論文

回顧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的歷史

80年代教材改革呈現繁榮的局面

跳出“三階段”“兩循環”的框框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加強讀、寫、聽、說的能力訓練

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

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史,從1903年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打開了新的燦爛的一頁。80年代以來,“一綱多本”,多種語文教材競相斗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

一、簡要的回顧(1950-1979)

第一階段(1950-1955),解放初期的語文課本。這套課本,適應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時期的需要。它注重課本的思想政治性,語文訓練和語文知識缺乏系統性的編排。第二階段(1956-1957),文學課本和漢語課本。這是新中國中學語文教材的第一次改革。文學、漢語教學的目的比較明確,各自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體系,編排形式有所創新,但對讀寫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第三階段(1958-1960),重新編寫語文課本。這套課本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幾乎變成報刊“時文”的集錦,忽視語文訓練和語文知識。第四階段(1961-1965),新編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和新編十二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后一套就是有名的1963年課本,根據1963年教學大綱的精神,在選材、知識內容和讀寫基本訓練方面比過去教材有了較多改進,但又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學教育。第五階段(1966-1976),“”時期,各省、市自編教材。在當時的極“左”思想路線下,語文教材的特色是“語錄加大批判”,完全置語文教學的規律于不顧。第六階段(1977-1979),新編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這套課本起了撥亂反正的作用。它與1963年教材是一脈相承的,而更趨成熟,比較重視讀寫訓練,缺點是教材體系還不很完善。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30年中,有志之士在教材建設上慘淡經營、執著追求,取得了不少成績。可惜全國基本上還是只有一套教材,教材編寫中的一些老大難問題:教材體系、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等,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多種教材競相斗艷

歷史進入了80年代。這是一個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年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材改革也加快了步子,并逐步呈現出繁榮的局面。

1980年前后,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兩次中學語文教材改革座談會。這兩次座談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第二次座談會上遞交的教材改革方案就有20多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借著這股改革的東風,在全國作了較大規模的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在這基礎上,于1982年開始,著手編寫六年制重點中學閱讀課本、寫作課本。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紛紛擬定教材改革方案,編寫實驗教材。

但在中學語文教材建設上,真正進行比較深入、比較廣泛的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還是開始于1986年。在這一年,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它規定:“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提倡各地編寫適應當地農村中小學需要的教材。”國家教委成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其宗旨是“為了在統一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地實現教材的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地區的需要”。1992年,全國有九套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經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準予在全國試用。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基本上一枝獨秀的局面宣告結束,教材建設上眾多教材百花齊放的時代來到了。

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主要有以下各套中學語文教材:

1.1987年的人教版全國通用的中學語文課本。這套課本是對1978年編寫、1982年修訂的中學語文課本再次修訂而成的。這套課本的高中部分目前仍在全國使用。

2.1982年的人教版重點中學閱讀課本、寫作課本。這套課本的高中部分仍在全國部分省、市試教。

3.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書《語文》(試用)。

4.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義務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書《語文》(試用)。

5.北京師范大學“五·四”學制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6.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改革委員會組織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徐匯區教育局編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級試用課本《語文》和高中試用課本《語文》。

7.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改革委員會組織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閘北區教育局編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級試用課本《語文》和高中試用課本《語文》。

8.浙江省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編委會編寫、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課本《語文》(試用)。

9.廣東省教育廳、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廳和華南師范大學共同組織編寫,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0.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師范大學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1.北京市教委教研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材編寫組編,北京教育出版社、開明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2.江蘇省泰州中學語文教研組編(洪宗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3.遼寧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學歐陽代娜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閱讀》《寫作》。

14.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四川西昌地區教材編寫組編(顏振遙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5.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編(耿法禹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驗課本《語文》。

此外,還有華東師大一附中陸繼椿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張志公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高原、劉fěi@①fěi@①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作文三級訓練》《閱讀三級訓練》的實驗課本,廣東省湛江市教研室李寰英主編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以及中央教科所、北京景山學校、北京東城區教育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附中、江西萍鄉二中、西安六中等單位分別編寫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

如前所述,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全國統一編制的辦法。它的好處是使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學內容、要求和進度大體上一致,而不會造成太大的差距。但它的缺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因為我國幅度遼闊,城市和農村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極不平衡,教材的強求一律,勢必脫離實際,難以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也不適應學生不同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教材建設上變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三、跳出“三階段”“兩循環”的框框

改革中學語文教材體系,是幾代教材工作者傾盡全力追求的目標。在這一問題提出以后的30年中,人們經過艱苦的探索,甚至中央領導同志親自主持改革試驗,但始終沒有構建成理想的教材體系。以至于到了1979年1月,葉圣陶先生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書面發言《探討語文教學問題要重視調查研究》一文中,還不得不大聲疾呼:“特別需要調查和研究的是語文訓練的項目和步驟。為了培養應具備的聽、說、讀、寫能力,究竟應當訓練哪些項目,這些項目應當怎樣安排組織,才合乎循序漸進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對這個問題,咱們至今還是心里沒有數。——至于教材選多少篇,選哪些篇,這些篇怎么編排,我看未必是關鍵問題,也未必能說得出多少道理來。……咱們一向在選和編的方面討論得多,在訓練項目和步驟方面研究得少,這種情形需要改變。”改革中學語文教材體系,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幾十年來,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階段”(記敘—說明—議論)“兩循環”(初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優點,但并非是最佳的,更不是唯一的。全國各套教材根據新制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精神,突破傳統的單一模式,作了改革舊的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嘗試。

從新編的全國各套教材看,大都已經跳出“三階段”“兩循環”的框框,構建了以能力訓練為主的體系。有的是合編型,有的是分編型。合編的,有的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主,有的以讀寫能力訓練為主,有的以讀寫聽說能力訓練為主;分編的,有的是《閱讀》《寫作》分編,有的是《閱讀·聽話》《寫作·說話》分編,有的是《閱讀》《寫作》分編后,《閱讀》中文言文、文學作品、文化著作又分編。多種教材體系爭奇斗妍,美不勝收。

在語文教材體系改革的探索中,還有一點也值得重視,那就是各種教材在單元組合上的新進展。1980年以前的教材,一般都是以文體組織單元。現在各種教材的組元方式多種多樣:按生活內容,按表達方式,按實用體裁和文學體裁,按題材,按語文能力訓練,按語文活動,按思維能力訓練,按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等。至于單元內容的結構,更是各式各樣、不一而足。比如,單元提示→教讀課文→自讀課文→作文訓練或聽說訓練→語文活動,形成由閱讀到表達、由教讀到自讀、由課內到課外的教學程序。

四、教材改革向更高層次推進

近十幾年來的教材建設,重視繼承我國教材編寫的優良傳統,重視借鑒國外和港臺地區教材編寫的經驗,重視吸取多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的成果,又重視調查研究,從全國或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因此所有教材都具有這樣那樣的優點,具有80年代以前的教材所沒有的長處。除上文談到的對舊教材體系有所突破以外,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或者側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視語文能力訓練和語文知識傳授,例如解放初期的教材、50年代末“”時期的教材以至于“”時期的教材;或者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學教育,例如1963年編寫的教材。70年代末的語文教材,強調語文能力訓練和語文知識教學,兼顧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說比以往教材成熟得多,然而仍不重視心理素養、思維能力等的培養。80年代以來的教材,終于亮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旗幟:訓練學生掌握語文工具,同時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心理素養、文化修養等方面得到提高。這標志著中學語文教材改革向更高層次推進。

當代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要特別重視人的發展,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把教學僅僅定義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學,實質上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而趨于獨立,最終完全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從而成為不僅在學習上能夠自主,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直至整個人格上都能夠真正自立的人。整個教學的任務是如此,作為整個教學一部分的語文教學自然不能例外。何況語文是帶有很強人文性的工具性學科,與思維、思想、知識、文化、道德、情操等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把語文教材的功能僅僅局限于或者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只注重語文能力訓練,固然是不正確的,即使擴展到既進行語文能力訓練,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還是不全面的。語文教材要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這才順應當代教育的潮流,適應培養四化建設人才的需要。80年代以來的教材在這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意義是重大的。

(二)著力于讀、寫、聽、說的能力訓練

讀、寫、聽、說能力,是語文素質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而且,其他非核心因素,要在讀、寫、聽、說能力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因此,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必須著力于讀、寫、聽、說的能力訓練。

如上文所說,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十幾年中,大多數中學語文教材忽視語文能力訓練。直到1963年,才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揭示語文的工具性質,規定語文教材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這在1963年編寫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有所體現。但在當時,這一個大綱和一套教材并沒有被多數人認識和理解。到了70年代末,人們在對十年動亂的反思中,在尋求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時,才對這一問題達成共識。1986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在培養讀、寫能力之外,增添了培養聽、說能力。以后的教學大綱,又對著力于讀、寫、聽、說的能力訓練問題加以突出和強化。現今的十幾套中學語文教材,遵照教學大綱的這個精神,根據讀、寫、聽、說能力的形成過程和培養過程的規律,進行教材的整體設計,從而使教材呈現新面貌。

各套教材對讀、寫、聽、說能力訓練的設計不盡一致,或者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主,帶動其他;或者以讀寫能力訓練為主,帶動其他;或者讀、寫、聽、說能力訓練齊頭并進,協調發展。有這種種不同,是正常的。不同的設計都付諸實踐,平等競爭,在不長的時間里就可以得出最優化的設計。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是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以素質教育為特征的中學教育新模式,是從單一的選拔性教育轉變為發展性教育,也就是加強基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除了為學生打下會生活、會學習、會做人的基礎外,還要開發學生的潛能,為使學生成為四化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打下基礎。現今的十幾套中學語文新教材,為適應這種發展的形勢,除了重視面向全體學生外,還注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比如,教材的能力訓練設置坡度,加大彈性,訓練有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課文有必讀課文和選讀課文,練習有必做題和選做題。教材內容很豐富,但一般學生只要掌握其中的基本部分,就能大體上達到大綱的要求,這是“保底”。而有余力的學生,“上不封頂”,想學得難一點、深一點、寬一點,教材中盡有。教科書不夠學,還有自讀課本;自讀課本不夠學,還有推薦書目中的書籍供學生課外閱讀。總之,不搞一刀切,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個性和特長的余地。

尤其是,根據新的課程計劃,全國除已編出十幾套必修課教材以外,還陸續編出了一些限定選修課教材、任意選修課教材和活動課教材。如果說,必修課教材和限定選修課教材還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那么,任意選修課教材和活動課教材就是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據估計,在不久的將來,選修課和活動課在初中要占30%,在高中要占50%。選修課教材和活動課教材目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今后是大有發展余地的。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過去的語文教材,稱為“教本”,教材編寫者的著眼點是利于教師的“教”,而不怎么考慮利于學生的“學”。現今的十幾套教材則不然,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學本”,而且更主要是“學本”,教材編寫者的著眼點當然不只是利于教師的“教”,而是更要利于學生自學。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少教材編進自學參考材料。有兩種教材將教學參考書中供教師參考的部分內容編進教材,供學生自學用;還有兩種教材辟有專門篇幅介紹課文作者、作品背景材料,供學生理解課文用;至于在提示、注釋和練習題中介紹有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那幾乎是所有教材的做法。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各套教材把課文分為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以利于學生把在講讀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舉一反三,遷移到自讀課文中,進行自學訓練。有的教材除課堂用書外,還配有自讀課本,以鞏固和擴大課內所得,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即使是講讀課文,也編寫了啟發性的提示,以至于啟發性的評點,以利于學生自學。最突出的是顏振遙先生主編的自學輔導語文課本,最便于學生自學。這套課本的課文之前有“學習要求”、“復習舊知識”;課文周圍有各種內容的“輔讀”,起示范、解說、提示、提問等作用;課后有用于鞏固、擴展的練習題。學生借助這些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大體上能讀懂課文。這套課本學下來,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80年代以來,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改革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必須看到,教材編寫上的一些老大難問題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大家認同的比較完善的教材體系并沒有誕生,多種教材大同小異。這需要教材編寫者和全體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以至于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合力攻關。可以預料,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的飛速發展,教材改革的步伐必將越邁越快。教材建設空前繁榮的局面必將在21世紀的曙光中到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月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