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漢語言文字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1 05:01:00
導語:語文漢語言文字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部最近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認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在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這一正確思想雖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為教學理念寫進《語文課程標準》這樣一個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加以強調,卻還是第一次。這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必將對語文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漢語最根本的特點在于缺少形態變化。學俄語的人都知道,俄語有著豐富的詞形變化,性、數、格、時、體、態這些語法范疇都可以靠詞形變化來表示。英語的形態變化雖然不如俄語豐富,但也不少。而漢語缺少形態變化,是一種“孤立語”或“詞根語”。“鳥飛”“飛鳥”中的“鳥”和“飛”盡管語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詞形卻沒有任何變化。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詞序和虛詞。“老師問學生”和“學生問老師”意義不一樣,因為詞序不同。“父親的母親”與“父親和母親”意義不一樣,因為虛詞不同。漢語中詞的語法功能比較寬泛。名詞不僅可以作主語、賓語,也可以作謂語;動詞不僅可以作謂語,也可以作主語、賓語;形容詞不僅可以作定語,也可以作狀語。漢語詞的兼類是重要的語法現象。“在”既是動詞,又是介詞,也是副詞。漢語詞類活用現象較多。“春風又綠江南岸”之類的句子幾乎隨處可見。
漢語的上述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這一特點使得語法規則的強制性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表達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而在閱讀中;感悟的意義則更大。語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多讀。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式,才能更好地比較和區別各種表達式的表達意義,才能了解不同表達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二是反復地讀名篇佳作。只有反復地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過來體悟某些表達式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中也應當包含這樣一個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當前,特別應當提倡朗讀。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
上述特點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詞序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靠語感,而虛詞的使用則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常口語。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水平。而且,虛詞的使用與思維的發展關系密切。當然,虛詞的教學也應當是動態的,結合語用實際的。比如副詞“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為例。這句話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去掉“才”試試,立刻變得冷冰冰的;再換一個“已經”試試,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長了。這樣學生就能生動地領悟到恰當使用虛詞的重要。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著很強的歷史繼承性。現代漢語中活躍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不必說句法結構的基本格式“主—謂”和“動—賓”貫穿古今,也不必說“天”“地”“山”“水”“生”“死”“上”“下”這些基本詞匯活躍始終,單是具體的表達方式就很多。現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漢語“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騖伏矣”中的“犬坐”“蟄伏”都是名詞作狀語,“發揚光大”“嚴肅黨紀國法”中的“光大”“嚴肅”是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表達方式的繼承,“天地之間”“為語言的純潔而斗爭”中“之”“而”的意義和用法與古代漢語完全一致,這樣的表達式仍然非常能產。就連作為現代漢語一般詞匯的大量雙音詞,其詞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漢語的詞匯。
從這一特點出發,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那些文言文讀得多學得好的人,在運用現代漢語時,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蒼白和飄浮;多一份精練和輕靈,少一份蕪雜和笨拙。教材的選文,如果說現代文應當多選優秀時文,那么文言文則應當多選傳統名篇。文言文的教學更應提倡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精神境界,領悟孔孟的莊重與熱烈、老莊的智慧與灑脫、墨家的思辯與求實。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可進行對聯鑒賞和屬對練習。屬對是一種充分體現漢語特點、集語音、詞匯、語法于一身、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
作為漢語書面符號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與漢語少形態變化、多同音詞的特點有關。表意文字的根本特點是字形有意義。從符號的編碼系統來說,漢字符號是多碼的。它不僅有音碼、義碼,而且有形碼。符號的編碼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給人的刺激和聯想就越多;同時,掌握的難度也越大。漢字的多碼性至少決定了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初學難,另一方面是對于漢語書面語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魯迅曾說:“寫山曰‘嵯峨'''';狀水日‘澎湃'''';‘蔽芾蔥寵''''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漢字的特點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必須打好漢字這個基礎。這個基礎對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這個基礎打不好,學生的語文學習將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這個基礎打好了,學生的語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產生飛躍。相當多的學生書寫混亂、錯字多的現象反映了漢字教學的不足。有資料表明,日本中學生書寫的漢字相當規范,錯字很少。寫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統一起來,解決書寫混亂問題的有效方法。《課程標準》提出教學生寫行楷字的要求,實在是明智之舉。
漢字的特點還告訴我們,漢字教學必須堅持形音義統一的原則而辨形析義,辨音析義。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義字的比較分析應當是漢字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告訴小學生,“木”的字形像樹,下部加一橫是“本”,表示樹根,上部加一橫是“末”,表示樹梢,于是他們也就生動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義。這樣的教學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嗎?部首反映了漢字結構的規律,應當把握。有人曾經指責讓小學生掌握“甕”字的部首,這種意見是似是而非的。美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就是要給學生信息的編碼系統,有了編碼系統,學生才能進行積極而有效的遷移。
- 上一篇:拼圖閱讀策略運用于英語教學論文
- 下一篇:高職生英語學習特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