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10 09:09: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探究論文

(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

(2)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3)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如“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4)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下面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的幾點有效做法:

1準確切入,設置矛盾,激發興趣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切入點,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學難點也就解決了。再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時,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學生卻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2變直為曲,方法靈活,引人入勝

課堂提問的方法一定要靈活,可以用“為什么”的形式,也可以不用。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設問的目的是啟迪學生思考,一定要吸引他們能思考、樂思考,以至非思考不可。一堂課本身由無數個“為什么”組成,但全部用“為什么”搬出來,如天女散花,學生一定會眼花繚亂。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形式多樣的方式提出,就能激活他們的思維,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冰心《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的。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勸教師多深思,不拘一格設問題。”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問教師;可以討論,也可辯論。方法靈活,形式多樣。古文論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說,其意思是說文章最忌平淡。設問亦如此。“問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注意了設問的新穎性,課堂氣氛才能跌宕起伏,學生的思維才能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學生才能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東西。

3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告訴我們,課堂設問是一個大系統,而構成這個系統的各個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而是有著嚴密的結構和內部聯系的。因此,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就容易解決了。

4提問時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聞一多的《色彩》一詩前,先問一問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及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這樣一來,學生對這首詩主旨的把握就相當準確了。又如學習了《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再如學習了《斑羚飛渡》(沈石溪)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狩獵隊的看法,還可以讓學生給狩獵隊寫封信,同時也樹立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課堂上抓住契機、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