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探索性學習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10 09:21:00

導語:語文教學探索性學習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探索性學習探討論文

一、課前多搜集材料,夯實基礎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因為知識面較窄,而影響對文章的理解。老師應根據學生的需要要求他們搜集關于文學常識、生活常識、科學知識、歷史地理知識、民俗風情、生命價值、生存意識等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樂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F將七年級主要內容略舉一二:有關文化知識: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魯迅、鄧稼先等,詩歌特點、文體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等。有關歷史知識:如中國朝代變遷、鴉片戰爭、、“九一八”事變、抗戰歷史、十年動亂等。有關地理國情:如黃河、長江、西北風俗、江南民俗等。有關影像資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習慣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如果教師心中只有一種教學設計,一直把學生的思維往自己的“甕”里引,就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創造性。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倡導學生獨特體驗,甚至包容他們的種種失誤。如在教學《風箏》一課時,當學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記當年‘精神扼殺’的一幕”時,我放棄了原來的教學設想,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漸漸地,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創見了。后來學習《詠雪》一文,學生就對用“空中撒鹽”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哪個更好展開討論,有說“柳絮因風起”比“空中撒鹽”更有神韻,有說“空中撒鹽”比“柳絮因風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見不到“柳絮因風起”,無法想象也享受不到這種美,還不如“空中撒鹽”來得實在。教師的提問要有問題空間,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要能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風箏》,可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主題歷來有多種說法,你贊成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再如學習《斑羚飛渡》時,我告訴學生:“有人說,動物小說折射的是人類社會,你認同嗎?請從課文中找出理由?!庇秩鐚W習寓言《智子疑鄰》時還可以讓學生從每個人物身上發掘寓意。為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上課時,還要保證質疑問難的時間。不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還要帶著問題出課堂,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課后以小論文、小作文為依托,形成探索性學習的結果

初中語文探索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探索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種見解、一種認識,甚至可以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聯想。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探索性學習過程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對課文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表達,而這也正是大綱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小論文的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做到行文規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在文后注釋;另外要符合邏輯,觀點鮮明,論據充分不空發議論。以此養成研究的習慣,培養研究的能力。

如在學完《羚羊木雕》,我們可以要求同學們寫出《羚羊木雕要回之后》、《那一次真令我傷心》、《生活中的苦惱》等作文。又如學了《皇帝的新裝》后可以再寫《游行大典結束以后》、《說真話,需要勇氣》等。在嘗試探索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切實貫徹教育領域的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本文就不再贅述。

四、優化演練,獲取發展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為學生創設探究情景,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張揚,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展開豐富、合理和獨特的想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去獲取新知、獲得發展,開發潛力。通過對學生進行續寫、仿寫、擴寫、改寫等系列練習,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性材料,調動學生頭腦中的庫存知識和已有表象,去開啟學生廣闊的思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白楊》一課時,我們可以安排續寫這一練習,學生通過認真反復地研讀課文,觀看白楊在戈壁灘上迎風斗沙、傲然挺立在鐵路沿線的教學錄像,結合自身體驗,改寫結尾練習。他們通過想象拓展改寫文章的結尾,加深了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改寫結尾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給學生創造了大膽思索和獨特想象的空間。通過有效的演練,也促使學生在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眼看、耳聽、心思、手寫,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

五、鼓勵質疑,激活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激活思維,通過探索挖掘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去發現問題拓展知識層面和想象的空間??茖W的發明與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的,從解疑入手的。愛因斯坦曾經講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培根說:“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而若“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葉圣陶語),則標志著我們的教學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成為主角,更不能禁錮學生求異思維,畢竟新型的師生觀告訴我們,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诖?,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大膽質疑,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啟迪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發現和創新,才能激活課堂教學并把它推向一個新層次。

總之,探索性學習把教材作為憑借,把教師置于組織者和指導者的地位,把課堂視為學習場所之一,使學生通過教材學習,掌握知識和方法,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堅實基礎,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

[摘要]探索性學習研究主要是師生互動,以教材為主,走向未知。初中語文教學采用何種方式把“探索性學習”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效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實踐中需要不斷摸索總結和把握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探索性學習研究語文教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