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論文
時間:2022-06-15 08:25:00
導語: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沒有像過去的教學大綱那樣將語文知識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單獨規定出來,也未給基礎知識專立條目,而是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關于語法修辭知識的要求,僅在“教學實施建議”中強調“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這一轉變,旨在打破傳統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與訓練的傾向,而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李山林先生將語文素養分為“學科素養”與“基礎素養”兩部分,他認為有關語文學科的知識、技能、態度目標屬于“學科素養”部分,而思維品質、知識視野、思想觀念、文化品位等屬于“基礎素養”部分?!皩W科素養”當然要以“基礎素養”作為“基礎”,也就是說,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學科素養”;但語文“學科素養”是表現語文學科獨特性的核心目標,是語文素養的顯性標志,應該突出強調?!盎A素養”是基礎教育各門學科共同承擔的目標,每門學科在突出強調自己的學科素養目標的同時,不能回避、忽視“基礎素養”的目標,既要有牢牢把握“學科素養”的目標意識,也要樹立“基礎素養”的目標意識。因此,語文課程的改革不能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傳統的語文教學,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教學方法的使用上,確有重知識而輕能力的偏差,但也不能一強調提高語文素養,就拋棄知識,淡化訓練,忽視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等學科素養的培養,甚至有些語文教師因怕被人譏為觀念落后而不敢提語文知識的教學,不敢提語文知識的系統性,陷入了“諱講”的誤區?!安灰丝桃庾非笳Z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強調的重點應該是“不宜刻意追求”,而不是不要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更不是不要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不應該排斥語文知識,語文知識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基礎,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元素,離開了知識的依托,能力只是一副空架子。當然,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而并不是為了了解和掌握一個個知識要點,僅僅停留在記憶知識的層面上。
語文知識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一般概括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法修辭知識的教學。
語法修辭知識是語文知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世界發達國家的母語教學課程標準中,都把語法修辭的學習列為重點內容,作為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關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們國家的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中有一條總括性的目標:“了解基本的語法常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边@就明確指出了語法修辭教學的任務。
課程標準“附錄”中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包括五個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語法,分別為詞的分類(十二個類別)、短語的結構(僅列出并列、偏正、主謂、動賓、補充五種基本結構)、單句的成分(只列出傳統的六大成分)、復句的類型(列出七種類型,并且僅限于二重復句);第五部分是修辭,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八種常用的容易判定的修辭格。很顯然,課程標準把語法修辭知識控制在了最基本最簡單的常識范圍之內。通過語法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詞的大致分類情況、短語的基本結構類型、單句的格局以及復句的有關常識,使他們能夠具有分辨詞句使用正誤的能力,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現象、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通過修辭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見的修辭格在語言運用中的表達效果,使他們能夠把這些知識應用到語文閱讀與實踐中去。要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必須注意一下幾點:
一、知識的學習是為了運用,不要糾纏在術語、定義、特點、功能等概念原理體系上
“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規則少而概括性強同時又能激發學習者創造性的語法是最好的語法,換句話說,教學語法越簡單越好。語法是供學習者使用的,因此不應使用那些繁雜的表述方式,而應最大限度地使用簡潔的語言,做到通俗易懂”。亦即語法教學以少講定義少用術語為宜,術語只是作為一個名稱為稱謂而用,學生只要明白這個術語的所指即可,不必消化概念,更不需要死記硬背概念。例如在教學中如涉及“短語”這個概念,只需通過具體的例子讓學生認識短語的面目,了解短語的基本的層次和意義關系,至于什么是短語,詞與短語如何辨別等問題,則完全可以回避。據此,修辭格的教學也沒有必要把主要教學精力放在各種修辭格的定義、分類以及相關修辭格的辨別上,體會、品味其在具體語境中的表現力才是至關重要的。如《圍城》中的一個比喻:“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苯虒W中不用要求學生記憶比喻的定義,不必討論該比喻屬于哪種類型,為什么屬于該種類型,而應重點介紹該比喻的獨特之處。該比喻不是比一個固定的事物,而是在比一個變化著的事物,所以比喻本身也要求是變化的。蘇小姐的臉紅是從部分的紅擴展到滿臉都紅,因此用一個變化著的事物“紙上沁的油漬”來打比方,就很貼切,具體形象,便于接受。要通過修辭格的教學,使學生了解語言表達效果的好壞不在于是否使用了修辭格,關鍵在于修辭格的使用是否得體恰切。如“秋雨跳著歡快的舞,一下就是幾天,什么活也干不成,真煩人。”這里使用了擬人辭格,但該辭格的使用并未給語言的表達增添魅力,其主要原因是擬人與文章的內容、語言環境氣氛、人物的心理狀態不協調。再如單句的教學。語法體系中的單句知識非常龐雜,同時不同的語法體系在對單句進行分析時又存在著分歧,既有名詞術語的分歧,也有分析方法的分歧。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繞開所有的爭論和分歧。如“老師喜歡他聰明”是一個有爭議的句子,有人認為“他聰明”是“喜歡”的賓語,有人認為“他”既是“喜歡”的賓語又是“聰明”的主語。但不管作何種分析,語句所表達的意思都是:由于他聰明,所以老師喜歡他。結構分析只是手段,不同的分析并不意味著反映了不同的語言事實。講授語句要注重說明語句所代表的事實,不能糾纏于語法術語和結構分析,術語可以改變,分析方法可以選擇,事實卻不能改變。如果不顧語言事實、不顧語言的具體運用,只在術語上爭論不休,這種語法知識教學是無效的。
二、在閱讀活動中結合實際情境教學,不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強調將語法修辭知識應用于語文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語法修辭知識是為語言運用服務的,離開語言運用實際,單純為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知識的應有價值。教學時應把知識的傳授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和領悟這些知識,在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中積累和運用這些知識,從而提高語感能力。例如講狀語,《鞠躬盡瘁》這篇課文最后寫到焦裕祿去世時的一句話是:“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這里的“才”是副詞,作狀語,表達一種時間范疇。如果只講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有這個狀語和沒有這個狀語大不一樣,“這一個”和另一個也大不一樣。有這個狀語,表明了作者對焦裕祿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去掉這個狀語,就顯得冷冰冰的,似乎焦裕祿的死活和說話人沒有多大關系。如果把這個狀語換成“已經”,語句的情味就又發生了變化。學生會在這樣的比較中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情感,認識到狀語的重要。
各種語言能力都建立在語感能力之上。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言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領悟和把握能力。我們平時的語言表達和理解、判斷和評價、推敲和修改,靠的都是語感;我們能聽出言外之意,能迅速準確地編碼造句回答問題,靠的也是語感。語感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語言知識的積累,而是靠言語實踐。語法能力和修辭能力都是語感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修辭和語法所追求的目的不一樣,語法強調“規矩方圓”,修辭注重“得體適切”。修辭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用、句子的銜接、語段的組織、修辭格的使用等諸多方面,因此修辭教學更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比如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用主動句的時候多,用被動句的時候少,在什么情況下做何種選擇,跟陳述的對象和語境有密切的關系。如:
①有一只鞋,她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又被一個男孩撿起來搶跑了。(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
②二諸葛老婆追出門來,被二諸葛擋回去,還罵個不休。(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例①中的被動句如改作主動句“一個男孩撿起另一只跑了”,在語義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但表達效果卻比原文遜色很多。文中之所以選用了被動句,是為了突出強調“另一只”的下落,否則就實現不了該目的,并使得“有一只”與“另一只”失去照應。例②中使用被動句,是為了較好地連接上下文,使各分句主語一致,語氣連貫。如果改成“二諸葛把她擋回去,她還罵個不休”,句子的銜接就變得不順暢不自然。
一個詞語運用效果的優劣得失,也必須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判斷去評價。如魯迅先生在刻畫孔乙己和阿Q這兩個典型形象的時候,都寫到了他們拿現錢買酒時的動作:
③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北闩懦鼍盼拇箦X。(《孔乙己》)
④他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柜臺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阿Q正傳》)
孤立地看,動詞“排”和“扔”只是理性意義上的差別,前者指“一個挨一個地按著次序擺”,后者指“揮動手臂,使拿著的東西離開手”,而當它們分別出現在以上語境中時,就變得意蘊深厚,耐人尋味。例③中的“排”不是簡單地“拿出”,而是把九文錢一枚一枚地整齊地擺在柜臺上,似乎是有些得意地給酒店老板看,似乎是有這樣一句“話外音”:“看,我有現錢了,不賒帳!”這種斯文的付錢方式,暗示了孔乙己這個舊知識分子迂腐刻板、善良拘謹的性格特征。至于阿Q的付錢方式則與孔乙己完全不同,他順手向腰間一抓,“滿把是銀的和銅的”,而且是“在柜臺上一扔”,滿不在乎,這既表現了阿Q那種冒失魯莽的行為特征,也勾畫了阿Q一時手中有錢便揚揚自得的神情。這一“排”一“扔”,使孔乙己和阿Q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活靈活現了。
三、通過語言現象總結發現語言規律,不要把課文當成尋找例詞例句的語料庫
傳統的語法知識教學是把枯燥抽象的語法結構規律、把語言學家總結歸納好了的條文傳授給學生,把課文拆成零星語料變成講授語法知識時的例證,這是語法知識教學的最大誤區。把別人的言語作品變成自己的語言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最理想的途徑是把握語言作品與語言規律之間存在的語言現象。把握了語言現象,才能深入把握語言規律,在語言規律的指導下,加快語感培養的速度,提高語感培養的質量,從而全面提高語言能力。這種從現象到規律的教學方法,是語法知識教學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日常語言實踐中,在可以說和不可以說的現象中,存在著明顯的規律。以下幾個句子是可以說的——我關窗戶。我關上了窗戶。我關上了。我把窗戶關上了。窗戶,我關上了。窗戶被我關上了。窗戶都被我關上了,(你就放心吧。)我沒把窗戶關上,(你快點去關上。)以下幾個句子是不可以說的——我把窗戶關。窗戶被我關。我把窗戶沒有關上。窗戶被我沒有關上。哪些說法成立,哪些說法不成立,只要稍作提示,一般人很快都能感悟到。如果對這些語言現象分析總結,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語言規律。這些現象,包括施事、受事的知識,包括“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知識,包括狀語和補語的知識,還包括語用的知識,等等。語言現象是具體的,語言規律是抽象的,指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現象中總結發現抽象的規律,比直接把規律一股腦地強加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觀察語言事實的能力、尋求語言規律的意識以及捕捉語言規律的敏銳性,并且能把語言規律與課文融為一體,而不是完全割裂開來。
為了適應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法修辭知識的教學,語文教師應提高自己的語言學修養,提高駕馭語言知識的能力,沒有深厚的語言學修養,沒有較高的駕馭語言知識的能力,教學不可能豐富,更不可能生動。語言學修養包括語言理論的把握、發掘語言現象的敏銳、用語言規律來生動地解釋語言現象的能力,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更重要的還包括把語言學知識和理論有效地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去的能力。
- 上一篇:教師五五普法學法心得體會
- 下一篇:基層創先爭優學習體會